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836|回复: 0

洪均生大弟子——何淑淦太极人生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1 16: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淑淦,1938年生,退休前任菏泽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菏泽市民盟主委。

    这一辈子,他遇到了两个好的老师,使他掌握了受益终生的太极拳。是太极拳和恩师,给了他生命的活力,并使他的生命在拓展中展示出勃勃的生机。

    “医生当初讲,我不结婚也许能活过30岁,如果结婚,难活到30 ”——何淑淦说。

    “练拳吧,我原来身体不好,就是练拳把身体练好了,你也要好好学学太极拳”——洪均生对何淑淦说。

    我们面前的何淑淦,虽早过古稀之年,但面蕴红光,精神矍铄。

    谈起他结缘太极拳的起因,仿佛使我们穿越时光,看到了何淑淦少年时那瘦骨嶙峋的身影。

    他给我们讲了他以文缘武、因病习武的过程。他说“我是从1950年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当时上初中,家住在济南。

    “我父亲原在山东省政府工作,任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我和母亲是在日本投降后,随父从安徽的阜阳辗转几处,于1948年济南解放后,来到济南的,住在南格子前街。我父亲交了一个朋友,住在格子后街,他就是洪均生老师。由于我们和洪先生两家是前后街邻居,所以来往比较密切,就好像一家人一样。洪老师文采很好,诗词写得好,当时他没固定的工作,常到我家来,和我父亲谈唐诗、谈宋诗和谈书法”。

    —谈起洪均生先生的文采,何淑淦眉飞色舞,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处在艰苦生活环境中的洪均生,在“东风”吹散弥漫在中国上空十几年的战火硝烟后,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知己,令他格外高兴。他在与何淑淦父亲谈诗论词讲书法的过程中,相互欣赏着对方的“高山流水”,十分投缘。——听两位老人的谈吐,也是少年时何淑淦的渴求。

    何淑淦说:“我白天上学,晚上就在旁边听他们讲,很受教益。我从小爱读书,当时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在家里我父亲还教我‘四书 ’、‘诗经’,还背些礼记上的文章”。

    何淑淦,少年时学而有志,可他不曾想到,当时,死神已悄悄地盯上了他。

    他回忆说:“那是1948年的春天,我那时身体很不好,病是从1942年得的。后来在山东省医院,经一位姓王的院长诊断,发现是胸膜结核,开始就打一些‘雷米封’、‘盘尼西林’等进口的药。 1948年,身体虽稍有恢复,但是很弱。加上我爱学习,睡觉时间不是很长,吃得也很少,所以体质很差。医生给我父母讲,要劝我加强保养,加强饮食调养。说以后你那个公子,不要让他以学习为主,要以保养身体为主,另外不要给他说媳妇(结婚),这样能让他多活几年。估计这样的话,能活三十多岁不要紧,不然三十岁就到不了。

    “洪老师看到我好读书,觉得可爱,但瞧我瘦弱的身体,又非常爱怜。对我父亲说:你老六(何淑淦小名)爱学习,但身体那么不好,得想办法叫他身体强壮起来。仅靠吃药不行,还得锻炼。那时我还没称他为老师,喊他洪叔叔。他比我父亲小十来岁。到了1949年,他就经常劝我学拳,给我讲他学拳的经过,说他小时候身体也很不好,是拿药当饭吃,饭当药吃。整天吃药,是个药罐子。”

    何淑淦告诉我们说:“我老师(洪均生)年轻时患的是肺结核。他开始学的是吴式太极拳,当时在北京住,老师是刘慕山先生。后来,从河南温县来了一位太极拳高手,刘老师就带我们去拜访这位陈老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发科先生。当时只知道他的名字叫陈福生(陈发科字福生),不知道还有个名字叫陈发科。”

    听到这里,我们对刘慕山老前辈那种宽广豁达的胸怀和荐贤举能的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仰。在那个国运待兴的年代,人们崇尚武术、京城里可谓是武术人才济济,武术界的那些大家名流却很少同行相轻,他们互相尊重,相近相敬,相互交流学习,丝毫没有现在一些所谓的武术“名人”或者“大师”的那种傲慢与轻浮。武术不言“大”,采众家之长丰盈自己,当属贤举,但现在却有个别所谓的师父,宁可把自己的徒弟扼杀或窝屈而死,也不会轻易地让他另投他人学艺的,何谈亲自引领投人为师!这些人其胸其腹之中,囊裹着区区鸡虫肚肠,活生生像当初梁山上的那个王伦。

    刘慕山当时在北京已小有名气,但先生那宽厚大度的大家风范,令人敬佩。这种精神,日后在洪均生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地延续与发展。

    刘老师很佩服陈发科老师的拳术,告诉洪均生说:这个拳好,别看震脚发力雄浑有力,像个外家拳,但这是内家拳,非常细,很适宜我们学。

    何淑淦讲:“洪老师告诉我,在刘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在陈发科那里学习陈式太极拳,身体逐渐好起来了。从此,便痴迷上了陈式太极拳。经常到我师爷那里去,后来也常把我师爷请到他家,师徒二人,形影不离地天天在一起传拳练拳十四五年,直到1941年洪老师移居济南。由于他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很不错,个子不到一米七,体重却有一百六七十斤,很强壮。他说:你看,我原来身体不好,就是练拳把身体练好了,你也要好好学学太极拳,保障你今后上学用,身体不好怎吗上学那?”

    回想起师父当初苦口婆心动员他学拳的情景,何淑淦十分动情。他说:“那时我的身体很弱,当听到医生说我最多能活过30岁的话时,就想,听天由命吧,活到哪里是哪里,虽没感到害怕,但毫无抗争之意。现在师父让我学习太极拳,我见过有人在大名湖练太极拳,看去好象摸鱼一样,练那能锻炼身体吗?我想,要学就学个华拳、查拳、回教拳的。”

    一叶障目,何淑淦当时对太极拳有个错误的认识,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那里有一个姓马的,叫马福德,南关人,练回民拳,我认为很好,对太极拳没兴趣。

    “洪老师对我循循善诱,经常给我写一些太极拳歌诀、诗给我看,给我讲里边的内容,也讲了很多太极拳的故事,特别是讲我师爷陈发科在北京教拳的事,很吸引人,慢慢地我就受到了感动。特别是我师父字写得好,诗写的好,我最佩服他的小楷,很圆润,字字珠玑,写的诗词读起来既清新又华丽认,意境深远,非常好。由此,我给老师建立了感情,就决定,学学太极拳吧。这样,就开始学了陈式太极拳。

    “洪老师给我讲的太极拳理论,很有哲学道理。和我一起经常听洪老师讲太极拳理论的还有当时在我家当家教的一个老师,叫张慕尧(音),是教我经书和史书的,是前清举人,家是藤县人,在我家住着,这个老先生很好,当时也成了洪先生的朋友。直到1953年,我家搬到青岛去了,张老师才回老家,走时我父亲给了他一部分安家费”。


    何淑淦考上了北京大学,师徒情深,洒泪离别时,洪均生向何淑淦赠诗一首并向陈发科老师写了推荐信。

    1955年8月底,何淑淦考上了北京大学,临行时,洪均生老师一直把他送上北去的火车,师徒两人洒泪惜别,临别,洪均生将在家写好的一首诗交给了何淑淦。

    师生情深别离难。回想起当初惜别之境,何淑淦几度哽噎,他说:“当时我舍不得我老师,老师也舍不得我,但那时能考上北大不容易,考上大学了也是个喜事。老师走后,我在火车上把他赠我的诗含泪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时几乎都能背下来了。”说着,他亦泣亦吟地断断续续背了一段给我们听。

    采访完毕,何淑淦找来了这首诗的抄本,原诗是:

    送淑淦晋京深造二百七十字
                          ——洪均生


    人各有宝藏,所贵在热诚;
    两情相吸引,内燃力无朋。
    我爱何氏子,恂恂一书生;
    温恭含刚毅,质朴包聪明。
    居家攻经史,在校学业精;
    嗟尔孱弱姿,可怜复可惊。
    每逢辄规劝,健身须养生;
    晓谕太极理,往往逾二更。
    高楼根基固,拳重基本功;
    抚尔筋骨异,堪传陈正宗。
    苦练四、五载,颇能悟轻灵;
    松柔走低架,节节螺旋生。
    端严求圆浑,中正神气充;
    弱童成健儿,欣喜我心中。
    六载朝夕处,绵绵师徒情;
    兹为求深造,千里赴神京。
    晋谒汝师祖,谓我皆安宁;
    临别无所赠,几句愿细听。
    不忧子骄泰,不忧子无恒;
    理事要果断,劳逸须适中。
    广交贵择友,朱墨务分清;
    饮食常调节,衣被时减增。
    晨演防露侵,晚练避贼风;
    学原无止境,文武求专攻。
    循序日月久,学乃期有成;
    以此报祖国,以此答父兄。
   我虽阻关河,闻之亦有荣。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舐犊情深。诗的字里行间,溢现出浓浓的师生情谊。从中可以窥出,作为一个长者、师父的洪均生,内心世界的高尚与伟大。此种情操,足以令那一座座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师徒关系的“华丽大厦”,顿然间轰然倒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