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武逸事(十七) 开班教学 1980年前后,徐师忠琦在筹建南京市太极拳协会时,就开始考虑几个弟子开班教拳事项。经过商定,我到太平公园(现郑和公园)、饶志平赴午朝门公园、夏正国去古林公园、徐师坐镇玄武湖公园。1981年春,太平公园教学点开班教拳,从此,我教授太极拳的生涯开始了。 当时太平公园是个封闭式的公园,不象现在敞开式样,早晨公园练拳的还不多,只有李汉杰教授的少林拳、张金生教授的形意拳和杨氏太极拳,也有教授陈氏太极的。 我就在公园东边草坪设点教拳。当时草坪的北面是一茶社兼经营正餐,南面是郑和纪念馆,我与张金生老师为邻,他在我的西南面(现今已成为郑和广场,保留了郑和纪念馆)。
我初来咋到,一趟陈氏太极拳练下来,引起一些人注意,几天下来,其独特的练法和拳架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围观人较多,打听询问不断,后听说我是徐忠琦的弟子,想学这趟陈氏太极拳有好几个了。于是乎,我就正式教授起来。
1982年,武打影片《少林寺》横空出世,全国掀起了学武、练武的高潮,许多年轻人纷纷走进公园寻找师傅学武。我的学生也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多时有50几个,展开.队形练起来,蔚为大观。 那时候,我教拳已经结合拆拳讲解了。这引起了一位先生的注意,他在旁看我练拳、讲拳,讲推手,对太极拳用法多有疑惑,总认为,太极拳慢吞吞、软塌塌,怎能搏斗?终于有天,他忍不住,上来询问,其实想试试。他45—46岁,中等身材,结实敦厚,本力很大。我让他随便用最大力气抓、拿、摔等,结果不论他怎样搬、拿、撇、别,我都一一化掉,他有力使不上,最后被我轻松掷摔倒地。他这才感到太极拳的魅力和厉害,决心向我学拳。此人系达庆明。后一直学拳与我,并每每都与年轻人推手,自嘲是年轻人推手的靶子。不过,几个年轻人确实和他推手得益颇多,比如早期的黄兵、段德奎等。现达庆明已年近80岁,还时常来到夫子庙与大家乐呵乐呵呢。 在公园教学,不时会受到一些挑战甚或来踢场子的。某天,一个自称姓马的年轻人指名与我比试。他学的是外加拳,看不上太极拳,此人个子不高,20来岁,精瘦状,学的就是与人搏击的拳术(似乎是陕西红拳)。他先演练一趟拳,穿蹦跳跃,闪展腾挪,看得出不是竞技比赛的拳路。比试开始,他先围着我转开,我自然状态,站立中间,随他转而迎战。没转2圈,他踢上2脚以试探,我不躲不闪;突然他上惊下取,左手扑面,右掌奔我腹部而来,我凭感觉,头稍微后仰,随即腹部一含,左膝提起,两手合劲,正好他右掌到我腹部,可只是触及我的腹部,没有力点,吃惊想收回,但已经来不及,而他的头正好在我两手合劲之处。我两手合住他的头,哼,一个发劲,他蹬、蹬、蹬……连退数步,一屁股坐在地上(“初收”拳势),在场的人不禁鼓掌起来。我赶紧上去,拉他起来,连说:“得罪得罪”。此人反而笑了,“好,好,打得好”。经交谈,原来,他是我一中学同学马桂兰的弟弟,在3304厂工作,从小在陕西长大并拜师练拳多年,到南京后,到几处练拳地方找人比试,但大都不愿或就是败在其手。一次偶然听其姐说道我拳如何,故而没和其姐招呼,悄悄前来比试。这次领教太极拳厉害,愿多向我学习。 还有一张姓的,摔跤很有名气,30多岁,身高1.76米左右,壮实有力,技术很棒,因车祸头脑开刀,半边头颅说是玻璃钢的。医生要他学太极拳恢复身体,故而来我这里学练太极拳。 他见我拆拳讲解太极拳用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养生,不能搏击。于是乎,他想用摔跤技术与我比试一下,我欣然同意,并说,不用太极拳任何招式,只要你把我摔倒就算你胜。他上来抢把、抓把,后坡脚、挑勾、大背等,我顺遂他的劲路,粘连黏随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累的七喘八呵,也没能把我摔倒,这下他服了。更愿学练太极拳了。
当时学拳的年轻人中,一个黄兵,一个段德奎学拳大有希望。 段德奎学得最认真,虽然他小有腿疾,但并不忌讳,反而练拳更刻苦。学练散放,被我跌摔倒地N次。同时虚心向其他人学习,也愿意到其他场子交流,进步很快,一般人已经不是他对手了。 黄兵很有悟性,拳好,推手也很棒。几年下来,推手水平很不错了,别人到我这里交流推手,基本都是黄兵和段德奎先行上去交手的,且绝大多数取胜。1991年后的多种因素,黄兵中断了练拳,很是可惜也很遗憾的。 好在段德奎、杨志强、任杰、何宝林等坚持到现在,而段德奎资历甚早且推手技高,已是当仁不让的“大师兄”了。2008年在“金陵国术”版聚上的推手交技,更使太极拳爱好者见识了段德奎的推手功夫,赢得叫好,“金陵老段”的诨号也广为传播; 杨志强、任杰、何宝林等拳技进步神速,已有一定水平,且各具特点,经考核获得了“江苏省太极拳教练员”证书,现为南京乐友太极拳俱乐部的高级教练,在各自教学点教授太极拳得到学员的普遍赞誉。 太平公园教拳,1982年至1989年是高潮,主要得益于《少林寺》电影,得益于全国的习武、练武风气高涨。各种拳种、气功纷纷出笼,诸如鹤翔桩、吸吸呼、郭林气功等,其时,太平公园练拳习武、练气功人满为患。 1990年后,随着下海经商热潮兴起,大多去经商赚钱争取“万元户”,习武练拳之人渐渐退潮,与我学拳的早期学生也多随波逐流。要生存要改善,练拳毕竟不是主业,无可厚非。但多年后,经过折腾又返回一些。 不禁感叹: 练拳习武,非唾手可得之艺; 了悟太极,乃志坚行苦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