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576|回复: 0

历代中医的易道素养与气化认同危机的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7 15: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77A436ED987EB91F3090FA43E2DE2DE[1].jpg
上.中医医生的易道素养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征引二》记载张隐庵胃脘痈一案中曾提到过明代医家姚继元先生。姚应凤,字继元,官太医院院判。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的记载,姚继元“以疡医知名,能隔垣见肺腑,其法不尽本方书类,有异授,割皮刮骨,一见洞然知表里”,曾“诣齐云山,有老人卧大雪中,气嶐嶐如蒸釜状,应凤再拜求教。老人曰:若有缘,当授尔丹药之秘。应凤由是术大进,以疡医显。”可见,姚继元的中医疡科技术不单纯来源于中医方书的学习,而是有着传统道术的直接传承与实践,依此支撑着其独到优异的中医诊疗技术。
我们统计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所记载的从先秦至明末的1361位医家,关注各代医家中如姚继元先生这样,具有易、道方术素养或有直接的方术传承背景的医家(方术有广、狭二义,广义包括中医,狭义则专指道术、阴阳不测之术,此处指后者)。
如“理色脉而通神明”(上古·僦贷季);
“立针经……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岐伯);
“练精易形”(上古·俞跗);
“说太始天元玉册……,佐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鬼臾区);
“得异人传,视见垣一方人……,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战国·扁鹊);
或“世好黄老”(秦·崔文子等);
“好数”(汉·淳于意);
“治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汉·安丘望之等);
“常渔钓于涪水……,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隐迹不仕,有阴阳不测之术”(汉·涪翁等);
“宿好方术”(汉·张仲景);
或有“少治道术”、“善气禁之道”、“独好道,不肯仕宦,学道引服食之术”等之记载;
或“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汉·华佗);
“洞识修养之道”(晋·王叔和);
“好神仙导养之法”(晋·葛洪,自号抱朴子);
或有“素好黄老”、 “善用针,得诀于异人”等记载;
或“善言老子庄周……,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唐·孙思邈);
或“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金·张元素,《金史本传》);
“尝遇异人陈先生(有云即著名道士陈希夷),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金·刘完素,字守真,《金史本传》);
“张子和、麻知几、常仲明辈,日游濦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玄理,……辑为一书,名之曰《儒门事亲》(金·张从正,李濂《医史》)
“有异见,惟好静僻”(元·罗知悌,世称太无先生);
“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一日,门人赵良仁问太极之旨,翁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且曰:吾于诸生中,未尝论至于此,今以吾子所问,故偶及之,是盖以道相告,非徒以医言也。赵出与人曰:翁之医,其始橐籥于此乎”(元·朱震亨);
或有“好学通易,有古逸之风”等记载;
或“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明·赵献可,自号医巫闾子);
“介宾博学,于医之外,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皆能究其底蕴。……在辽阳道中,闻御马者歌声聒耳,介宾曰:此恶声也,不出五年,辽其亡矣。已而言验。所亲问以近事,介宾曰:我夜观乾象,宫车殆将晏驾,天下从此亦乱矣。未几,神宗崩,介宾遂返越。……卒之日自题其像,召三子而诲之,其门人曰:先生乃死邪!吾先生故有不死者。介宾莞尔而逝”(明·张景岳,黄宗羲《张景岳传》)。等等,统计如下。
《医术名流列传》记载各代医家中具有易、道方术素养或传承的医家所占比例表:
朝代           先秦 汉  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一 宋  金元  明
记载人数       36   46  20  39     61   9    60   86  90    914
易道素养人数   31   34  8   13     19   2    21   20  17    109
百分比         86%  74% 40% 33%    31%  22%  35%  23% 19%   12%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医的《内经》时代,也即先秦与汉代,这个东方传统中医科学体系的缔造与开创时期,诸如记载中先秦的僦贷季、岐伯、俞跗、鬼臾区、医和、扁鹊、文挚,汉代的阳庆、淳于意、安丘望之、涪翁、郭玉、张仲景、华佗、葛洪等等,这些影响深远的主流中医医家大都具有易、道方术素养或传承背景,其在记载医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6%(先秦)和74%(汉代),是元、明时期17%、12%的4~6倍,这一数据揭示出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以帮助我们***一个令许多现代人萦绕于心的困惑,即传统中医的深邃智慧究竟渊源何处?那就是渊源于气化时空的认知途径与气化实践,渊源于对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自然宇宙物理格局与规律的更深层次的把握。恰恰是易、道方术的精深素养与传承,成就了一批大成就的中医先辈与楷模、一群中医的缔造者,其中的奥妙关窍,就在于易、道方术的素养与传承,酝酿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针对气化时空的物理探测与操作“设备” —— 一批达到了“生而知之” 大脑功能境界的人,一批在气化时空实践中堪以自由弄潮的人,一批能够执道御有、承天大任的人。
下. 中医气化认同危机的发生
从《医术名流列传》对历代医家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医家的素质素养构成,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变革、社会文化心理的演变而发生着变化。
宋代以前,中医医家中道家出身、或有道术传承的比例比较多,而道家的基本元素与特点,就是注重对气化宇宙格局(乾元)的认知、认同与尊重,所谓“惟道是从”(《老子·21章》),表现出的人格与行为风范常常是淡泊名利,甚至有时是刻意地疏远名利,同时却注重方术等气实践与相关的技术运用,注重气化时空中负熵的获得,即道家视野中的“建德”(《老子·41章》)。阴阳五行、乾坤坎离恰是这一人群平素气实践的应用工具或专注对象,所谓“五行道术,你我皆会”,气化时空对这一人群来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物理世界,显然,在这一时期,以这一人群为骨干的主流中医医生基本上是处在对气化时空的自然集体认同状态,是一个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时代。
历史发展到宋朝及宋朝以后,中医医家的素质素养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道家出身的中医医家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取而代之的是儒生出身的医家比例逐渐增多,按《医术名流列传》中的记载就是“举进士不第,顾以医闻”,“业儒不就,因习医”,或“少习儒业,屡试不售,遂以医显”,或“业儒不就,因精岐黄以济世救人”,“因读书未遂,遂托于医”,或者“少习举业,不售,徙术刀圭”等等。儒家六经中虽有《易》在其中,但精研、深入者极少,且从孔子那里就是重义理而轻象数,对于习儒的大部分人来讲,仍以“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的人文入世为主旨,这与早期的众多道家出身的中医医生有所不同,儒生中医对气化物理时空缺乏必要的深层体验与独立的认同自觉,这种缺乏并不直接妨碍儒生成为优秀的中医医生,只是当儒医人群逐渐成为中医医生的主体时,中医医生的素质素养构成与生动活泼的气物质世界便逐渐发生了深层疏远,此时的主流中医医生对于气化物理时空的认知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资料表明,至清中叶,在主流中医医生内部,中医医生彼此同道之间,已然没有了深入探讨气化物理时空所必需的实践体验基础,已无法构成探讨气物质世界的正常的学术氛围,可谓知音寥寥,实际上当时中医学术已潜伏和酝酿着对气化物理时空的认同危机。
时光进入现代,中华屈辱,西学东渐,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与文化革命的破四旧,中医学术主流中的气化认同危机随之成为现实,中医医生对气化时空、气化物质自觉的实践体验以及相关的素质素养已然不复存在,气化时空生动活泼、微妙玄通的物理本性在中医学术主流、尤其是学院式教育的视野中近乎荡然无迹,此时,中医学术面对自身的物理根基与物理原理,面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宇宙认识与实践,处在了一个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作为中医基础物理背景的气化物理时空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似是而非、偏居一隅的气化学说,气化物理时空的阴阳五行原理异化、沦落为一种思辨性质的哲学观念,渊深博大的传统中医体系遂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了一个没有基础物理科学支撑、没有了源头活水的单纯的经验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