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676|回复: 0

陈小旺大师的太极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 17: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c,yang 于 2014-9-1 17:23 编辑

IMG_9085.jpg

一.阴阳互动,寻求平衡

太极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揭示了阴与阳之间互相依存、互动转化的哲理.概括了宇宙问一切事物发展的统一规律。太极拳,就是取其阴阳理论之精华,融合传统文化与搏击技法而成拳.正如武汝清在《太极拳论》中所说:”夫拳名太极者,阴阳、虚实也。”

太极拳法中的“会己从人”“以柔克刚”“引进落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等技击思想,无不浸透着礼让为先,顺势而为的哲学原理,昭示着阴阳、攻防之问的依存、转换关系。

而“中正安舒”“立如枰准,活似车轮”“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的立身理念,是保护自我、克敌制胜的坚实基础。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高度平衡呢?

有四个方面极为重要。

其一、桩功筑基,脚下生根。太极桩功看似无奇,实则妙用无穷。通过长期、规范的太极桩功训练,不仅可以调养精气,增强体质,更有增强功力、脚下生根之效。

其二、虚实转换.顺势而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进退有度.攻防有章,顺势而动.妙以胜之。

其三、胆壮气足,稳定心神。胆壮则神勇.气足则力猛,神定则心稳.心稳则法妙。

其四、不软不僵.柔中寓刚。软则无力,无力则难以战胜强敌,僵则笨拙.笨拙则难以随势转化。陈鑫日:”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习练者须用心感悟、长期揣摩方可得正本之法,继而达阴阳平衡、妙法无形之境界。

二、五个层次,循序渐进

世间珍贵之物,皆得之不易。习练太极拳,欲得其神功妙法.追寻较高境界,非下苦功不可。

为了阐明太极拳的不同水平层次,陈小旺曾画图表加以解说:太极拳的水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我们把这五个层次画成一个一阴九阳在最低层,五阴五阳在最高层的大三角形图表,下边两个层次的外边线画作虚线,上边三层的外边线画作实线,再从三角形的顶点往下画一条垂直的中线。

陈小旺进一步讲解,第一层叫一阴九阳根头棍。刚开始练拳的时候,动作一分阴,九分阳,阴阳比例不平衡,是根头棍。

所谓根头棍,就是上重下轻,重心不稳,容易摔倒。

练到第二层,二阴八阳是散手。二分阴,八分阳。这时比较好一点,不那么容易摔倒了,但是两个人对练,谁也不能把对方发出去,几乎是乱打。

到了第三层,三阴七阳犹觉硬。这个阶段,大圈就画出来了,这时的动作仍然有些生硬,但是运动规律已经初步成了,只是内气的流量非常薄弱,对方进攻的时候,还不能运化自如,往往是带些生硬地把对方打出去。

进入了第四层,四阴六阳类好手。这时就由大圈进到中圈,接近好手了,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进入第五层,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这一阶段阴阳不偏,随时保持阴阳平衡,身挨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学练太极拳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直线上升,都是迂回曲折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这个图表还有几方面的含义:

其一、这条垂直的中线代表标准,三角形的两条边线代表可以允许的误差幅度,下边层次宽度大,上边层次宽度小。

这表示处在不同层次的习练者所出现的误差是有差别的,越往下误差就会越大,这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越往上误差就会越小;

其二、作为处在下边两个层次的习练者,由于基础差,对拳法规范的理解与掌握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去感悟、去修正。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自觉地去严格规范自己,很容易由于偏差过大,而逐步偏离了大的方向,脱离了规矩,最终导致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其三、进入第三层后,说明太极拳的基础已经比较牢固,对拳理拳法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在规矩范围内进行个性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拳理、拳法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能自由化的发挥,善于完善与创新,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其四、一个人不论武功再好,也不会没有误差,没有误差只是练拳者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进入第五层后,只能无限接近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没有人可以真正达到顶点,真可谓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周身一家,形成体系

太极拳是一个集养生、保健、娱乐、强身、技击等多功能垫二够暨优秀武术拳种,并以其柔美舒缓的运动风格、完整深奥的拳理拳法、身心愉悦的训练感受,备受世人所推崇,习练者众多。

欣喜之余,也见不足。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太卡及拳的学习与认识尚存在一些偏差,影响了太极拳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民族文化高度繁荣、信息传播渠道极度通畅的今天,仍有许多人观外形而定理念,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操,是一种柔柔软软、慢慢悠悠的静心运动。

致使他们在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中,不求甚解,不懂理法,虽经多年演练,难有理想效果。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武术运动项目,而武术的精髓就是技击。任何一个武术流派或拳种,如果没有了技击意识与技法,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

既然太极拳的核心是一种技击技术,那么围绕这个核心所形成的运动形态以及运动规范都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也就是运动形态要服务、服从于技击这一核心。

欲领悟太极拳精妙技法,就要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认真钻研、用心感悟.使自己周身上下成为一家,让身体形成以丹田为中心、上下协调、节节贯串的运动体系。

使之无懈怠之处,无偏颇之处,无僵拙之处,运化灵便,刚柔相济,急缓有度,收发自如,从而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柔若无骨,刚若雷霆的神妙境界。

而要形成以丹田为中心,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腰腿是关键。正如武禹襄在《十三总势说略》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四.尊崇名家,更需自明

众生万象,千姿百态,人之身躯,各有不同,人之所悟,各具千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差异巨大。

正视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这种差异去寻求相应的学习、训练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运动形式,经历代太极拳家的探索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方式,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但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科学的理论体系,并非灵丹妙药,亦非标准模具,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即套即成。

再者,同一套理论,每个人在学习和掌握过程中的认识与感悟是不同的,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必须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要确定何为先的问题,也就是要摆正何为主,何为从。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论对来自何处的太极拳理论,都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体质、特性差异,肢体的运动是有主导的,肢体的运动形态是有个性差异的。

在太极拳运动中,所有的运动法则,都是为激发身体中的潜在能量,发挥最大技击效能服务的,这就必须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

同样的一个动作设计,不同的人所做出来的形体表象是有差异的,不能去死板硬套所谓的标准。检验动作是否符合标准,不是某个人特定的运动姿态和风格,而是既要符合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又要符合自己的身体特点。

不少人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盲目崇拜某个成名的太极大师,认为对动作外形模仿得越像,就是学得越好,大师对某些问题的论述与见解,就是定律,就是绝对标准,自己只能按师父或者某些太极名家的论述进行学习与训练,生怕出现偏差。

其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自己的灵性和创造性,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