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5-9-3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二)
四、许禹生学陈式太极拳:
许万生(一八七九~一九四五)出身清朝贵族,家中重视练武,从小就跟许多名家练武,曾跟董海川的学生刘凤春学八卦掌,跟杨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二六)的父亲杨健侯(一八三九~一九一七)学杨式太极拳,功夫很好,是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领袖。一九一二年创办北京体育研究社,任副社长(社长由当时的北京市长挂名)。曾聘请吴鉴泉(一八七O~一九四二)、杨澄甫、孙禄堂(一八六一~一九二二)、纪子修、程有龙(?~一九二八,董海州的学生程廷华之子)等名家在该社任教。后来经人介绍向陈发科学拳。会面后,陈发科因他年纪较长,又是有名人物,主动提出作为半师半友,交流武术。学了几年后,许禹生对人说:「当时陈师照颐我的声誉,以友自居。今天我才感觉到我们功夫差距太大了。便是让我邀请北京武术界,当着大家的面,磕头拜师,我也甘心情愿。」能让许禹生这么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许自己功夫很好,也知道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的功夫,陈发科若没有特别的功夫,是不会让许口服心服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洪老师曾见许禹生和陈发科练推手,许一用劲就被陈发科打起离地数尺而跌出。有一次许禹生谈破解左手拿之法为:以右拳用力猛砸对方左臂弯,左手就可以撤出,随即以右拳上击对方下颊。陈发科开玩笑说让他试试。当许欲砸下时,陈发科即将手指加强缠劲,许竟噭声跪地。
陈发科曾对洪老师说过:「禹生的功夫不错,发劲虽未掌握缠丝,却也发得干脆。」这句话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发劲不但要干脆,好的发劲也须具备缠丝(螺旋)。因为有一些人或书刊谈到太极拳的发劲时总强调要干脆,「向前直射」,以为化劲才须螺旋,不知发动同样也须螺旋。当然这个螺旋须掌握得好才不会破坏干脆。 一九二六年杨澄甫的学生陈微明出的太极拳书,就有杨澄甫和许禹生推手的照片四张。顺便谈一下,沉家桢(一八九一~一九七二)也是幼年爱武,后跟杨健候学太极拳,杨健侯死后继续跟杨澄甫学拳多年,一九二八年开始跟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有十年之久,是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也是武术界名人。一九六三年与顾留馨合着有《陈式太极拳》一书,影响很大。 五、李剑华试艺:
李剑华也是刘凤春的学生,八卦掌的功夫很好,身材高大,体重在二百斤以上,是当时东北大学(学校在北京)的武术教师。某年(洪老师不记得是具体哪一年),北京举行武术擂台赛,由许禹生主持。有一天在许家里商量比赛的方法,大家拟请陈发科担任裁判,但陈发科说自已只懂陈式太极,不懂其它武术,裁判错了反而不好,推辞不做,许禹生就请陈发科任大会的顾问。当时的比赛是没有分体重级别的,抽签抽到谁,谁就是对手。谈到比赛的时间时,大家同意每对打十五分钟,陈发科提出:「这样太长了,每小时才能赛出四对八人,那么多人要赛多少天才能完?再说打笨架的十五分钟也分出胜负来了。这还是武术比赛吗?」大家见他说得有理,便问他认为须多少分钟。陈发科说:「三分钟如何?」李剑华说:「三分钟够吗?」陈发科说:「这是迁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说,则口里说一、二、三,甚至只说出一字,便胜负立判,那才叫武艺呢。」李剑华笑说:「能那么快吗?」陈发科亦笑说:「不信,咱们就试试看。」于是让李进着,李的手到陈发科胸前,陈发科以横放在胸前的右手接着,向左稍一转身,用右肘发劲,把二百斤重的李剑华打起尺许,发出数尺远,撞在墙上,将许禹生室内墙上挂的照片镜框碰下来好几个。大家哄堂大笑,李剑华也边笑还说:「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灵魂都吓飞了。」陈发科笑问:「你怕什么?」李说:「你要伤着我呢?」陈问:「你哪里疼了?」李摸摸身上,哪里也不疼,回想被打时,仅仅感到擦着衣服,便腾然飞起。事后,李见所穿礼服呢马褂上有一片墙上的白灰,拍打不掉,要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无不叹服,赞为绝技,这是洪老师目睹的事,他曾跟我讲述陈发科当时的动作,说是用拗拦肘的方法打的。这件事不单说明陈发科的功夫很好,也说明陈发科对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因为陈发科说这话并不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的,自己学生平时有推过手,知道他们的水平,知道一招就可把他们打出。但当时在座的是北京武术界的名流,每人都各有专长,要让这些名家一招而分胜负,那必须是功夫高得不得了。当然,陈发科并不是狂妄无知的人,而是在讨论到武术的真谛时不经意的流露。陈发科认为真正的武艺应当是这么高的,不但跟不懂武术的人打笨架不同,也跟一般练武术的人水平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艺术」。李剑华后来也跟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
六、与沈三较艺:
沈三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摔跤专家,就在上面提到的北京武术比赛大会上,有人介绍沉三和陈发科相识。二人互道仰慕后,沉三直爽地说:「我们学摔跤的人对太极拳没有认识,总以为这个套路只是活动身体,而不是武术,如果在比赛会上,练太极的抽签恰好和摔跤的成对,该怎么办?」陈发科笑笑说:「那也不能抽了不算,当然也该有办法,比如过去打仗,岂可挑选对手?不过,我却不一定准能应付。」沉三说:「咱们研究研究。」陈发科说:「我虽不会摔跤,但也喜欢看摔跤比赛。」说着把两臂伸过去给沉三抓住,并说:「我见过摔跤是这样先抓。」洪老师和同学们都暗想:今天二位名家比试,有眼福欣赏了。沉三刚握住陈发科手臂,刚好有人呼唤他们去商量什么事。沉三撒开了手,二人相视哈哈一笑,一同走去,洪老师他们为看不到比试而感到遗憾。 过了两天,洪老师正在陈发科处闲坐,沉三提着四包礼物进来,陈发科赶快起立欢迎。坐定,寒喧几句之后,沉三说:「那天多亏陈老师让我。」陈发科笑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洪老师和同学们听后都不明白,因为没见到二位老师比试。沉三看他们的神气,就问:「你们老师回来后没和你们说么?」他们回答:「没说,什么事呀?」沉老激动地一拍大腿说:「咳!你们的老师真好,可要好好地跟他学呀,他不但功夫好,德行更好!你们认为那天我们俩没比试吗?『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陈老师让我握着他的两个胳膊,我想借劲借不上,腿也抬不起来,我就知道他的功夫比我高得多,所以我愿意交这么一个好朋友。」 七、震脚碎砖:
有一次有朋友介绍陈发科去民国大学教拳,陈发科听说该大学在半年前请了一位原来做小贩的人去教武术,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说不要辞去原来这位教师他才去教。学校方面提出让陈发科去学校谈谈,见面谈后,陈发科表演,表演至双摆莲接跌岔的震脚,只听一声巨响,竟将地上铺的一块大方砖震碎,碎块喷到洪老师他们围观的人脸上都觉得痛。 这大学是办在一所旧王府内,地上铺的是二、三寸厚很坚固的大砖,竟被震碎了。在回家路上,陈发科对洪老师说:「今天不小心,给人家毁了块砖。」洪老师问怎么能震碎,陈发科说:「震脚不是使劲跺,而是将全身三、五百斤力一并沉下去的。」后来,因这所大学是私立大学,不愿支付二位武术教师费用,陈发科便用不习惯集体教学为由推辞不去。后来洪老师才明白,陈发科震碎砖并不是无意的,是不使他们认为他是没功夫不敢去教的。
八、踢飞疯狗:
当年北京有一条新开的马路,是南北走向的大街,路面宽十余米。一日,陈发科与洪均生老师及另一学生自北向南走在东边的人行道上,忽听后面多人惊叫,原来是一条三、四十斤的大疯狗在路东边咬伤一妇女后,又窜到西边咬了一位正坐在车斗上的人力车夫。当他们回头时,那狗又向路东边窜来,直扑陈发科。陈发科不慌不忙向上扬起右手,同时飞起右脚,踢到狗的下颊,把这大疯狗踢飞过马路,惨叫一声,满口流血,跌死在路西边地上。陈发科说:「凡是恶狗都是跳起来咬人颈部,但被咬的人多数是伤及腿部,这是由于人一闪,狗扑空落下,正好咬到腿部,我见狗跳来,一扬右手,它必然眼向上看,露出下颊,一踢就准。」这说明陈发科有很丰富的生活知识。能一脚就踢中扑来的狗,我想许多练武术的人或许可以做到,但一脚把三、四十斤的狗踢飞十几米远,则需要很好的功夫加劲力。八十四年我在洪老师家听到他提到这件事,当时他说十几斤的大狗,我是养过狗的。十几斤就不算大狗,我向洪老师问清楚这狗究竟有多大,比外面马路上普通的狗大吗?洪老师比划了一下,说比外面的普通狗(当时中国尚甚少养洋狗)要大。我跟洪老师说,这样大的狗最少有三、四十斤重。后来洪老师写书时,不再用十几斤,增加到二、三十斤重,但还是不用我说的三、四十斤。其实我说三、四十斤是最少的估计,这说明洪老师写陈发科的事迹时是很谨慎的,宁可说少,不愿说多。
九、和擅腿者比试:
我听陈发科的学生雷慕尼老师(一九一一~一九八六)讲过一件事。有一次陈发科正在教拳,有一位擅长用腿的人来找陈发科比试功夫。陈发科谦让一下,来人坚持要试,二人便交手。来人踏近飞起一脚踢陈发科,陈发科闪身一避,一手接住他的脚,另一手插在其档下,一发劲,来人便飞出围墙外,在围墙外再进来跟陈发科谈话。雷老师说陈发科没说他用的是什么招式,但他看到的动作是像野马分鬃。因当时没考虑到写文章,我没仔细问清围墙有多高,那个人被发劲时离围墙有多远。但不管多高多远,本事不够的人肯定无法把人打飞出而不使他受伤,还能走进来谈话。雷慕尼老师是一位很谦和的老人,我是相信他所讲的。 十、跟摔跤运动员的比试:
顾留馨老师(一九0八~一九九0)曾讲过一件事:某年在北京有摔跤比赛,一名运动员把对方摔到观众席那里去,只见一位老人接住这名运动员,一下把他发回场内,全场哗然,后来大家才知这位老人就是陈发科。一天,几个摔跤运动员找到陈发科家里,希望见识一下陈发科的功夫,陈发科同意,让其中一人两手抓住他的手臂,只见他向右一转身,便把这人打到右边的衣橱上。另一位再试,同样抓陈发科的手臂,他看到前面那人被打向右边,便向陈发科左边用力,只见陈发科向左一转,把这个人打起,从窗口飞出屋外。我没有问顾老师,但我估计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不过顾老师见多识广,他一定是相信陈发科有这本事,才会讲这样的故事给别人听。顾老师曾跟洪老师讲过,一次他和陈发科练推手时,把陈发科双手封住,想加劲按出时,突然觉得陈发科小臂上似有电流,一下子被陈发科打出老远,叹为神技。
十一、其它:
一九八七年二月,我专程到深圳市去拜会在那里教外国人太极拳的冯志强老师(一九二七年生)。一天晚上在他住的宾馆房间里聊天,他谈到陈发科推手发劲时,听到啪啪二声,原来把人发上屋顶,然后掉下地来。当时在场有一个人听了不相信,说那有这么厉害的人,冯老师笑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有什么不相信?宇宙飞船飞上月亮你相信吗?那还不是亲眼看到的。洪均生老师讲过,陈发科有时高兴,在地上划二条短线一条长线后,与学生推手,一发劲让学生向后跳三步,前二跳踏在短线上,最后落在长线上,每次都准确不误。洪老师又说,有时陈发科把学生一捋,使学生在空中翻个筋斗才跌下。这是难度极高的动作,平时我们看人捋时,都是把人捋向前扑跌,能使人被捋而两脚离地飞起就很少了,而像陈发科这样能使人翻筋斗的更是绝无仅有。洪均生老师能够教出这样使人飞起的捋法,但若是无陈发科那样,足够的劲力,使人飞起足够的高度,那是很危险的,使人头栽向地那可是大麻烦。 冯志强老师曾对洪老师说:跟陈发科老师推手,有时被他一震,感到恶心呕吐。一九五六年洪老师回北京再跟陈发科学习时,曾听陈发科的太太说。一九五三年陈发科到天津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的表演,期间有二、三十个练各种武术的人来找陈发科比试功夫,一人只用一招就解决了。 洪老师说,陈发科遇到有人要来比试,从不推辞,但总是预先声明:你有什么绝技尽管使出来,我如不胜,甚至受伤,不但不怪你,还要拜你为师。但是我保证只是点到为止,绝不伤你一根毫毛。陈发科这样说,既表示他愿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也说明他对自己的功夫有很大的信心。洪老师说陈发科很谦虚、谨慎,他跟随陈发科十几年,只听到陈发科说过一次:人来进攻,要让他仰跌或前扑,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遇到真正敌人,不但要他折胳膊断腿不难,甚至要他死也不会差一步。可见陈发科技术的全面,而且功夫已很纯熟,才能有这种把握。 听了这么多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或者我们会觉得和陈发科推手是很可怕的事。洪老师曾对我说。其实陈发科平时推手并不是这样,并没有随便发劲将人打飞起来,平时只是轻轻使你感觉到失势而已。顾留馨老师也说陈发科平时推手没发劲把人打出。我曾听陈立清老师讲过一件事,我没向当事人求证过,我们当成故事便可,但也说明同样的事实。说是有一位青年人,练过其它武术,一次看到陈发科的学生某先生练陈式太极拳,就问陈式拳可以用吗?某先生说当然可以,两人就试起功夫来,这青年人被打翻在地上,后来就跟某先生练陈式拳。 一天,某先生带这青年一起去见陈发科,大家轮流和陈发科推手,这青年推过手后,见不到陈发科有什么过人的功夫,等大家都推过了,便问陈发科还可以再推吗?陈发科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他:「你是否会抱头?」青年问是什么意思,陈发科说我一发劲你就抱头,然后和他再推。陈发科一发劲,这青年往后面退,越退越往后仰跌,连忙抱头,连续几次跌在地上,甚为佩服,也跟陈发科练拳了。别人发劲,被打者往后越退速度越慢,几步后便站稳了,陈发科因劲力大,打的角度高,使人越退越站不住变成仰跌。通过这些陈发科的武功事迹,不知大家对陈发科的功夫有什么样的评价,对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有怎样的认识? 我为什么选择介绍陈发科来让大家思考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呢? 有几个原因:一是陈发科是现代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他,但可以接触到许多见过他的人,听他们谈亲身的体会,这样才不会以讹传讹。平时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以前的太极拳家的故事,但你不能肯定那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是有一定的事实,但已被人夸张了许多。不真实的故事,谈谈虽然高兴,但对我们实际的学习没有帮助,甚至有害。例如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同学很高兴地问陈发科,说听人家讲陈长兴(陈发科的曾祖父)的粘劲可大呢,他能手按在大理石面的紫檀木大桌上,把桌子粘起来。陈发科听了淡淡一笑:「我没有听说过我的老祖宗有这么大的本事。」如果我们听信这样的传说而去练习这样的粘劲岂不是白费功夫。或者以为太极拳高手必须有这样的功夫,我们练不到这样的粘劲,因而失去信心不敢再练太极拳了,那就很冤枉了。二是关于陈发科的武功事迹比较多,比较详细具体,也比较全面,能使我们对太极拳高功夫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的名家虽然有一些事迹,表现出某方面的功夫很好,但是较单调,不够全面。例如某位名家能向前发人,使人腾飞出一丈多远,这是很有功夫的了,但是打人的方式不够丰富,看他做捋式的动作,就看不出具有陈发科那样能使人飞起翻个筋斗的劲,最多只是使人向前扑倒而已,不够陈发科这么典型。三是陈发科事迹里所表现出来的功夫,可以从拳理拳法分析出来,这样对我们的学习才有实际意义。例如把人捋飞起来,洪老师可以教出这样的方法,我们若功夫下得好,以后也有可能达到不过必须说明二点。第一,我这样写陈发科,当然是推崇这个历史人物,但并不是独尊陈式太极拳,我是练过多年的杨式、吴式、武式,也教过这些式多年,我也见过许多教陈式太极拳的人。关键是在具体人,他认识太极拳有多少,怎么去教,什么式都有真功夫的名家,什么式都有教不出东西的名家。第二,陈发科是达到太极拳很高的层次,技术也很全面,但并不是说所有太极拳高层次的东西他都有,其它名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技术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武式太极拳里面的向下打而使人飞起来的功夫,我就从未听到陈发科有这样做过,同时在陈式太极拳的式子里也没有专门训练这种功夫的动作(向下打使人稍微跳起的这许多人可能能做到,但不是飞起)。反观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却有许多是为训练这功夫的。
我听我的武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讲,郝少如先生向他讲过一件他祖父郝为贞的故事。郝为贞(一八四九~一九二0,是孙禄堂的太极拳老师)很有名,功夫也很好。有一次一位山西姓王的著名拳师来找郝为贞比武,郝为贞说不必,你打一套拳,我打一套拳看看就可以了。各打后,郝对王说:你的拳打得很好,只是下面太重,不灵活。王不信,要比试,遂一拳打去。郝为贞向下一打,王向上蹦起,头撞到梁上的榫头流血。郝请医生给王治,王在郝家住了一个月不回去。半年后,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披麻戴孝来见郝为贞,说是王的儿子,他爸爸回去死了,郝以为他是来报仇的。王的儿子拿出王的遗书,说一生从未被这样打败过了要他的儿子一定要向郝学这家拳。王的儿子原来功夫已不错,学了三年已很好,遂回山西。郝少如先生说后来没再听到这人消息,因当年兵荒马乱,或者死了,如果活着,凭他的功夫一定会出名的。 我希望更多的人将自己知道的太极拳高层次的功夫(不管是哪一式的)都介绍出来,使我们大家对太极拳的高功夫有更多的认识,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提高我们的兴趣。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