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576|回复: 1

咏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1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抵御外侵与群雄角逐过程中,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剑能够安身立命,能够带来权力和荣誉,古之先人对剑崇尚有加,也产生了很多的动人传说和真人真事,例如欧冶结庐铸剑、风胡子相剑、庄子论剑、眉间尺为父报仇、伍员赠剑、季扎挂剑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剑是国术短兵之一,比刀更早用于战场。文献表明,中国自周以来即有击剑、佩剑之风。佩一柄长剑外出求学,古称为“游”。如张良、曹操、徐庶、李白皆曾年少仗剑远游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学剑来山东”。以此观之,真大才者,多是行走神州遍寻明师,阅尽人间冷暖,文武全面发展者也,非寻章摘句之文弱书生可比。自东汉以后,剑几乎退出战场,佩剑的风气无论贵族还是民间均流传了下来。剑不仅是一种防身器械,同时也是一种观赏和收藏品,深受各层次人民喜爱,唐以后中国崇尚文弱,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读书人在书房悬挂一柄宝剑以示文武合一,古代诗文中咏剑者比比皆是。


最早的咏剑诗句出自古诗《陌上桑》,“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余万。”因鹿卢(辘轳)剑历史悠久,装饰讲究,雕刻精美,而被古人视为天下无双的宝物。提到辘轳剑者还有荆轲刺秦王之描写中提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先秦楚国有长剑,屈子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指剑柄。长铗代指长柄双手长剑。古代认为冠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尊严,冠的高低形状的不同代表了一个人的尊贵程度的不同,屈子诗中能够把剑的描写放在对冠的描写前面,可见对剑的重视程度。


古剑装饰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以唐为分界线。唐剑之剑为周制,首多为圆形,格多为“凹”字形,饰以云纹、编织纹、鸟兽纹等,加工手法有铸造、高雕、镂刻等。唐之后装具型制变化很多,首由圆型该为扁型,格更是复杂多样。一把名贵之剑除了剑身坚韧锋利之外,装具往往极尽装饰之能事,错金,错银,镶珠,嵌玉,包皮,缠绳,使得剑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堪称宝剑。晋朝傅元的《歌辞》中这样描写宝剑:“宝剑神奇,镂象龙螭。文犀饰首,错以明珠。”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剑,如昆吾、莫邪、龙渊、湛庐、棠溪等。古之文人咏古剑者多矣,如唐代崔融《咏剑诗》有“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珠”之佳句,可见昆吾剑龟龙戏珠的装饰是非常有特色的。描写古剑最详细也是最负盛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李峤《宝剑篇》: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五彩焰起先氛氲。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鹿卢宛转黄金饰。”


这里“宝锷”是指宝剑,“锷”是刃的代称,本诗对于剑的取材、冶炼、淬火、铭文、装饰均有描写。吴越是指中国的江苏浙江地区,自古名剑出吴越,考工记有章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与《宝剑篇》相齐名的是郭震的《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描写的是龙泉剑,对于剑身的如霜雪般的寒利,装具工艺的复杂华丽,以及剑身上经过精工锻打产生的青光花纹都做了很好的描写,这首诗曾经受到武则天的赞赏。



唐裴夷直在《观淬龙泉剑》中对剑的锋利也有细致的描写,“莲花生宝锷,秋日历霜锋。炼质才三尺,吹毛过百里。”后人对于利剑形容为风吹断发,切金断玉,即渊于此。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敕,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三尺水”代指剑,形容剑锻打精良,没有瑕疵,发出寒光,“蛟胎皮老蒺藜刺”正是对鲛鱼皮的描写,我国唐代常用鲛鱼皮包剑柄防滑,其法后来传入日本,直至现今日本刀柄仍包以鲛鱼皮。“鸊鹈淬花白鹇尾”是指装饰有水鸟和雉鸟的花花绿绿的纹饰,非常华丽。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独漉篇》中有佳句: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 何由成名?”


通过对剑的描写,寄托了虽忧国忧民但却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


白居易是咏剑的高手,咏剑诗很多。如《答友问》: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再如《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这首诗反映出的个人的刚直不阿的性格,爱剑的本性,对断剑的尊敬,溢于言表。还有《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本诗对于剑的寒光,花纹,用材,性能等进行了刻画,而且对于剑的用途也做了深入剖析,我们的剑不是用来解决个人私怨的,而是用来惩恶扬善,除奸报国的。剑若用在不正当处,对于剑将是一种羞辱,剑只有君子和直士才有资格使用。


杜甫有诗《别房太尉墓》,诗曰: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其中的“把剑觅徐君”乃是描写的季扎挂剑的故事。该故事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 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松枝挂剑”、“季扎挂剑”比喻君子的注重信义、事死如生的美德。


杜甫还有著名的描写公孙大娘弟子舞剑的诗句,摘抄如下: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发表于 2005-9-22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剑就象医药保健品广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