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人返北京途中看见了永年的路标,当即家人建议看下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创始人故居。杨氏鼻祖我仰慕久矣,看看他生存的环境非常有意义,当即自京珠高速向东驶去。
过了三十多公里就到了杨露禅家乡,故居位于永年县广府镇,均始建于清末,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生前的住所。杨氏故居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东面西,分两个院落。杨氏故居,原有建筑早年被毁,现建筑为后来重建。
故居内雕像
故居外墙上中英文简介
当代名人为杨氏太极拳题词
杨家有成就的人物
故居正门
室内的蜡像
杨氏创始人像
杨班侯与杨建侯
睡觉的大床
院内的碑林
站在杨露禅故居门口时,天空中不知从何处飘来了些微小的细尘,细尘绵绵中杨露禅故居更显出一份远隔闹市的清幽。
来广府一咏三叹。有风吹过,细密的雾尘立时改变了原本的路向,或转头返回苍穹,或斜身攀上树枝,或义无反顾地竖直撒落,无论怎样,依旧轻盈。
洁净的石阶、宽大的影壁、飞扬的屋檐、圆形的拱门……沿着杨露禅曾经的足印,走进太极围墙之内这一片太极的天空。
《永年县志》记载:杨福魁,自禄禅(又字露禅),河北永年县广府镇南关人,生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逝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享年七十三岁。
据传说,清嘉庆、道光年间,永年广府南关贫民杨露禅三下温县陈家沟,装乞丐、当仆人终于感动太极拳传人陈长兴,被收为弟子,并得其真传。
杨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有传说说他当年因为练拳劳累而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为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来。每次摔醒后他都立刻继续习练起来。就这样过了七年,终于学有所成,于是拜别恩师,离开陈家沟返回家乡永年。
杨露禅行拳风格独特,迥别于势刚力猛的传统武术形象,他打出的太极拳如行云似流水,柔和而缓慢,松静而绵长。
杨露禅返回家乡永年设坛教拳,随即又被荐往北京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几次擂台胜出后被誉为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从此,太极拳由不为人所知到为人颂扬,由秘不示人到广为传播。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也纷纷投师门下。为适应这些人群的需要,杨露禅删改陈式老架中发劲、跳跃等难度大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势舒展大方、动作圆润、柔中有刚的“绵式”套路。后由其子杨健侯、杨班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形成了当今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跟随他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又将拳术传给儿子鉴泉,鉴泉汉姓吴,名吴鉴泉(1870-1942)。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从学者众多,逐步形成了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不忘动,具有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