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圆形的,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人,却有两只脚,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又称为随遇平衡)。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如何和谐地相互配合,来达到这种平衡?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整套太极拳在行功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陈式太极拳两脚虚实比例一般是四六开,也有三七、二八开的动作(如虚步、仆步等)。发劲时,发劲之足为实,另一足为虚(与重心虚实是两码事)。上肢发劲与下肢配合问题,按陈照奎老师教拳,左手向前们下,或向下发劲,左脚必然为虚。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发劲,则左脚也可以是实。这与那种强调“凡左手发劲左足必虚,的机械虚多论大不相同。 七、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最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动作一,两手相合(上搓劲),而两肘却要掤开(为加大搓合劲)。“懒扎衣”动作三,则是上合下开,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陈照奎老师讲:“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他不仅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八、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刚与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交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太极拳的“掤”劲即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掤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都是这种掤劲的形象化。《拳论》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这个含义。又例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发抽打劲力时,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性劲。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十、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慢(蓄势或引化),上半圈快(发劲),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练功时慢,表演时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