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无极一人”之太极质疑三十问 缘敬宗岳 2004年2月 疑1、太极拳理论要求①“沾粘连随,不丢不顶”,②“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但又说③“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试问,在一方③的情况下,另一方如何①?又如何②? 聊1:太极拳理论要求①、②、③所意指的应用层面是不同的。对于①在下、中、上者的应用中都可见到;对于②应用的层面多数在中、下,至少有一方未趋上境(或为刚拳者),对于③在中、下层面就根本见不到了。 一方如果达到了③之境界,对于另一方来说,若是中、下者当然是己被人知而己不知人了,说①、②、③之境界自是不能;若是上者则可将自身置于①、③之境界中酌势而定,若对方刚出,则自然可以后发而击,对于上者而言,为了能够做到①、③,则常是让对方做不到①、③,寻机达到②之效果…… 疑2、十三势歌诀中云:“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但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气沉丹田”,陈式太极拳还追求“丹田内转功”。试问,这与“腹内松净”是否矛盾? 聊2:并无矛盾,腹内松净了“气”才能够腾然,也才能觉“丹田”之所在,运“丹田”之内功。 疑3、十三势歌诀中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但一些太极拳文作中提出“五指抓地头顶天,一身须备五张弓”,这些提法与“满身轻利”是否矛盾? 聊3:从文说中的字面上去理解,矛盾显而易见。在参阅有关文说时,一要明白不同文说所处的层面、机缘以及视角有可能不同;二要抛开文字相。 疑4、《太极拳论》中要求“气沉丹田”,但有的太极拳文作提出“浑身无处不丹田”,还有的提出“丹田乃藏垢纳秽之处,不能气沉丹田”,这些提法哪一种科学、合理、正确? 聊4:在未明、未觉“丹田”的情况下,论说“丹田”难免牵强。 疑5、陈鑫说“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徐致一先生说“对方只进一寸我就给他一寸,进一尺我就给他一尺,绝不少给,也绝不多给。少给会犯顶的毛病,都没有掌握到恰到好处”。试问,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能否达到此境界? 聊5、应该能够达到。 疑6、吴孟侠、吴兆峰先生《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大作中,有“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六合劲,这是否太极拳劲别?书中之“全力法”,是否是形意拳诀? 聊6、是否是太极拳劲别,当要考究是如何用意的。 疑7、太极拳推手的准确定义是什么?推手中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具全正确的理由是什么? 聊7:太极拳推手的概念的确非常模糊,一定要定义太极拳“推手”的话,那么,可以说它是从习练太极拳架到散手技击的一个中间过程,是对一个训练、印证、切磋阶段的定义。当然,对这个观点,认同率不好说。 疑8、太极拳断手的明确概念是什么?太极拳散手的明确概念是什么? 聊8:运用太极拳原理进行技击的形式统称为太极拳散手,太极拳断手是太极拳散手中具体的一种方法,在对手双方的沾粘连随情形中,瞬间破坏对方对己方的沾粘连随,或是在交手的过程中根本不给对方沾粘连随己方的机会,突袭对方的薄弱之处。 疑9、太极拳功夫应当,也能够应付各门派武功,但是,在与其他门派武功的切磋中,太极拳仅仅依靠“五步八法”是否可行?如不行,应当采取何种战略战术? 聊9:太极拳是一门注重“借力打力”、“借意打意”之功夫,“五步八法”是基础,实际应战中若能借用对方之功夫则可谓上乘。 疑10、应付诸如猴拳、醉拳、鹰爪拳等门派的功夫,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有无用场?太极拳如何应付“地躺拳”类门派的功夫? 聊10:“沾粘连随”当然有用场,要紧的是要沾粘连随对方的劲源、意源或“心源”,不要注重对方的身形。 疑11、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在推手切磋中“逢丢即打”暴雨狂风,是否正确? 聊11:“逢丢即打”的前提是知丢、能打,若前提已具应该是正确的,但与“借”之功夫尚有一定的距离,至于“暴雨狂风”则需另当别论。 疑12、一些太极拳文作认为,太极拳“源于易经,演于易经,成于易经”,此种说法是否科学、正确? 聊12:太极拳与儒、释、道皆有渊源大家不难认可,至于“源于易经,演于易经,成于易经”之观点,应属个案。 疑13、一些太极拳文作“论阴阳,道五行,谈八卦,说九宫”,这些学问是太极拳的必修课还是参考书? 疑14、研究易经、阴阳、八卦,是学练太极拳的必经之路,还是人为地将太极拳扯入神秘地带? 疑15、倡导研究易经、阴阳、五行、八卦,是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还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 聊13、14、15:了解一些不是坏事,个人方面的研究也无可厚非,但从普及推广层面来讲,倡导的必要性没有,且是有害无益的。 疑16、太极拳“心知”才能“身知”,“身知” 才能“真知”。试问,达到“身知” “真知”境界的途经和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聊16:这个问题涵盖了整个学拳的过程,拳经、拳论等文著均已叙及,限于篇幅,概说六点共勉,一是要“敬拳”;二是要熟读拳经、拳论和知悉相关文著;三是要做到松、静、自然;四是要默识揣磨;五是要有好的印手;六是要勤于习练和体会。 疑17、有人说太极拳“套路是健身,推手是打人”,这种说法妥否?太极拳推手有无健身功能? 聊17:这种说法欠妥,太极拳“推手”当然有健身功能。 疑18、太极拳演练要求“含胸拔背”,这与“中正安舒”是否矛盾?有的太极拳文作指出“含胸拔背”不妥,这种说法正确否?太极拳演练中人为地“含胸拔背”是否妥当? 聊18:十要是对处于“太极拳”境界之中身势的不同视角的描述,一项一项的去做,不免顾此失彼,“含胸拔背”的描述没错,片面的去做就不妥。 疑19、太极拳具体有哪些功能?有人说“技击是太极拳的实质”,有人说“健身是太极拳的宗旨”, 着眼于当今时代,演练太极拳应当偏重于哪方面的功能? 聊19: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已说得明明白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大多数人应以健身为目的,少数有机缘的人宜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传承和发扬。 疑20、有人说“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好”,“太极拳理论好,少林功夫好”,这些说法妥否? 聊20、其人所在位置不同,所视之角度不同,言语当有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疑21、……太极拳家的武功能否应付得了王安平先生的浑园功,李紫剑先生的轨迹拳和魏坚毅先生的神虎术? 聊21:太极拳含有技击之功用,但终究不是目的,对有真功实学者唯守一敬而已。 疑22、太极拳理论的研究,目下已达到一个相当水平。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太极拳推手比赛中,“顶牛劲”、“推小车”的怪现象屡见不鲜?此根本原因是什么? 聊22:“推手”原为习、印,推手比赛不免求末弃本。 疑23、中国摔跤、柔道界是否对太极拳理论加以深入研究?可否用太极拳理论与技法去指导摔跤、柔道? 聊23:艺各有别,互可借鉴之处很多,但可统合的机缘很少。 疑24、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到底是“刚暴猛烈,战无不胜”,还是“轻灵虚无,不战而胜”? 聊24:“感应灵慈,立于不败”。 疑25、陈式太极拳与杨、吴、武派太极拳风格迥然不同,按照张三丰造拳之说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假如对太极拳进行严格界定,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太极拳? 聊25:能做到“感应灵慈,立于不败”的均是真正的中国太极拳。 疑26、太极拳应当包括理论、套路、“推手”、器械四部分,目前国家似乎侧重推广套路,使太极拳日趋表演化和舞台化,这是不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真正方向? 聊26:不问而知。 疑27、前些年对于太极拳的源流,不少文作不惜笔墨,广征博引,考证认定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对此,目前在太极拳界是否达成共识? 聊27:管它是谁造的,还不就是中华民族的“先贤”吗。 疑28、有太极拳文作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精华在中国特定历史交融结合孕育成熟的结果,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武术,又是一门人体科学的系统工程。在中华武术漫长发展、创造的过程中,不少前辈武术家们的终身习武过程中,察觉到外家拳法中的某些不足与不科学的地方,不断总结、改进、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寄雄奇于淡远之内的术法分明,简洁缜密,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的太极拳”。这种提法是否客观、科学、公正、合理? 聊28: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究一些文字也非完整无缺。 疑29、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有的太极拳文作提出“先得一力,后得一巧”,这种提法妥否? 聊29:不无道理,但“用意不用力”的“意”字尚值得深究,“力”与“巧”字就更需要推究了。 疑30、北京祝大彤先生在其在作《太极拳解密十三篇》中提出,“太极拳是高品位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而静磨剑先生在《武魂》杂志提出,“‘内家’技击之所以失传,就是因为‘紧’的失传,一味‘松’的养生训练使内家拳遭到灭顶之灾”,他提出“练紧不练松,紧到自成功,进行‘松’的训练法,进行‘紧’的训练,才有望登堂入室,步入拳道正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究竟那一种科学、合理、正确? 聊30:从山的这面和另一面上山,到山顶会合时才会消除各自对沿途所见的争执。 再见之时,“缘敬宗岳”向“无极一人”和阅读此贴的朋友们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