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491|回复: 0

太极拳势山背通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1 0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山通背为太极拳招势之一,在各派太极拳套路定式上是比较统一的拳势。但是各派的山通背拳势功能和用法差别不大,名称上却有差异,甚至有人猜测是由于太极拳前辈文化水平和方言原因,弟子们接受师传口授之后形成文字,产生了误差。的确,从太极前辈大师留下的拳谱中也可看出,著名的太极拳家的山通背拳势命名也并不统一,甚至同一派式同一大师对这一拳势的命名也有两种,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太极拳辞典》对该拳势的解释为:“扇通背,太极拳式之一,有时也作‘闪通背’。此式以腰为轴,双手上张将劲力贯于两臂,故名。”辞典中出现了两个命名。从拳姿动作上讲此拳势是接前势海底针而来,左脚向左迈出半步,全脚踏实,身体向前方,全部重心转移到两足间之中点,同时右臂向左提起,掌约与额齐,五指向左,左手自胸前沿右前臂向前推出,腕与肩平,沉肘、坐腕,掌缘朝前,掌心朝右前。眼向前平视,眼神观顾左掌前推。两臂如扇形打开,右掌弧形上托翻采。左掌前推,屈肘坐腕,向左平伸,臂微曲作环形。掌心向前,头稍左顾,目视左掌。从功能用法上讲,此拳势是以海底针进击后,对方以右手猛击我头部,我则以右手刁而捊之,进而以左手进击敌肋。

  这一拳势在杨澄甫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二十八节中,从动作到用法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描述:“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我急将右手由前往后提起,至右额角边,随将手心向外翻,以托敌右手之劲,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冲开,直劲向敌肋部冲去,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左脚同时向前踏出,屈膝坐实,脚尖朝前;眼神随左手前看;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其劲正由背发,两臂展开,欲扇通其背,则所向无敌矣。”从这段拳解中,不仅看到了此拳势称之为“扇通背”全貌,而且,也就拳势之名进行了形象地解释。但是,同是杨澄甫还用了另一个“山通背”之名。据1984年《太极拳选编》版本中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名之曰“山通背”对敌图中也是“山通背用法”。同一个派式,同一个拳架,同一个大师,同一个时代的文献,为什么一个拳势的动作名称竟会有不同的名词命名。

  记录吴式太极拳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一书,吴鉴泉大师的此势为“扇通背”,并对这一太极拳势的功架进行了解释:“两脚尖略转向南,成骑马步;左臂不动,右臂转掌心向外,右肘尖徐抽向西,至指尖与右额角接近为止。眼看左手背。”

  在许禹生先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京城印书局1 921年版影印》一书第23页采用了"扇通背"一词,并解释云:“扇通背者,拟脊椎骨为扇轴,两臂为扇幅,如扇之分张状。通背者,使脊背之力,通于两臂之谓也。

  姚馥春、姜容樵先生的《太极拳讲义》也是“扇通背”并注释云:“扇通背者,两臂如鸟之扇张两冀,运用脊背之力,使之贯通于两臂之谓也。少林派有通背拳,此背字亦通用。”

  陈炎林先生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第三十二式采用了“扇通背”一词,并在图边解释:“身中正,勿前仆,劲由背发。”

  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太极拳势卷二的第十九势则将该式称之为“闪通背”,其中两首闪通背五言俚语云:“前人留下闪通背,右掌皮下大转身,右脚抽回庚辛位。周身得势胜强秦。”另一首是:“肩臂何由号闪通?督至长强是正中,从下翻上为倒精,敌闪到前在我躬。”

  杨澄浦大师入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亲传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一书中第30式、第85式均用“闪通背”一词。同是杨式太极拳却使用该称谓并在技击用法中介绍:“闪字含有躲闪、化解、快速之意。

  从前辈们留下的文献记载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三个称调“闪通背”、“扇通背”和“山通背”。据笔者考证和探访太极拳名师,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几种称谓均属有传承的依据,都是合理的称谓,只不过在传承授艺的过程中名词不同,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而矣。

  “闪通背”重在强调该势的动作躲闪、化解的协调转动身法及出掌快如闪电的特点,这是专指动作过程而言,意在强调身法的关键性。太极拳只有做到身法标准,才能达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自然协调、敏捷、中正安舒,舒展大方。

  “扇通背”重在强调身形姿势,取其扇名,意在强调此势为象形动作,即将自己的脊椎比喻为折扇之扇轴,两臂为扇幅,所以腰一转动而两臂横侧展开,犹如折扇之突然放开与突然收合一般,故取其名。这是专指身形而言,意在强调身形姿势的正确性。

  “山通背”之谓则闪过身法与身形,其重点意在言其技击瞬间的劲气,那通背之掌,其势不可挡的劲气亦将山可穿透。李琏先生在《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中诠释该拳势:“此势向前撞提。虽有山阻,亦能直通其背,是以名之。”这段拳解说明的也正是这个含义。太极拳自杨家传下来有练架、用架两种。其中“太极拳练架”就是慢练的行功架,而“太极拳用架”因它在用功上要有太极功的基础,突出抓、拿、节、闭等技击方法,常出杀伤手.故以用架名之,简称“小架一或一快架“。这套用架二百多个动作.三分钟之内打完.用架之功在身,技击实战中,实现打手五字诀(薄、顺、短、脆、远)的境界,那是随心所欲的事。据吴图南在《太极拳概论》中回忆,这套“小架”在当时杨家是择人而授的,杨少侯当时脾气古怪,教人的时候选择对象很是严格,不成材的绝对不教。由于吴图南学艺时刻苦顽强,深得杨少侯大师的喜爱,于是将这套“小架”传承下来。由于这快如闪电的用架所有行拳动作都是根据太极功法(桩劲功、气功等)上身后在练架的基础上全面更新升华而来,所以,吴图南始终在其著述中使用“山通背”一词,意在强调该势应用中的劲气,称该势云:“此势务须完整一气,轻脆拨挑,得机得势方不至误学者。”

  杨澄浦是杨少侯的胞弟,也是全面承传杨家武功技艺重要一员。杨澄甫将杨式大极拳照最早完整的流传下来,在其文字著述中,由于当时强调的拳势重点不同,有时在强调拳架的身形,如杨澄甫大师的《杨式大极拳体用全书》就用了“扇通背”解释,这部书里就是保留了杨澄浦大师完整的太极拳定式拳照,定式拳照重点在拳势身形的标准和规范;有时重点在强调太极拳技击使用中的劲气,肯定就会使用“山通背”一词以达其义,如杨澄浦的《太极拳使用法》,由于强调的是实战技法,所以其中多使用的就是“山通背”一词。笔者认为这也是杨澄浦在其流传下来的文献里使用两词合乎情理的解释。

  由此看出,“山通背”虽是太极拳一势,由于命名的不同,但在文字描绘和记载中就蕴含着功法和劲力丰富内涵,实战中阴阳虚实转换稍纵即逝,身形、身法和劲气也是应物自然,变化万端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太极拳功夫的深奥和难测。

  笔者就太极拳“山通背”一势作解,旨在进一步诠释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太极拳势中蕴含着丰富的技艺内涵,这是历代前辈历经磨练、刻苦钻研、细心体悟、勇于创新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更要倍加珍惜、勤学苦练、继承发展,为弘扬中华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做出我们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