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772|回复: 0

擒拿小缠丝寓含大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2 0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国旅 于 2014-12-12 09:11 编辑

7.jpg

  太极拳中的小缠丝是体现太极拳特点与内涵的一种功法。陈鑫先生讲过:“太极拳,缠法也,行中气之法门,不明此理,即不明此拳。”这就足以看出太极拳其内里的东西就是一个圆,就是通过走弧线来延长力臂,丛而达到用最小的力解决最大的问题。

  第一层功夫

  也就是第一阶段,两人相向而立,距一臂远。我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对方出右手抓我右腕,我右手手掌伸直,掌心朝里,以中指领劲,逆时针(相对我而言)画弧,当转到我的小臂不能再转时,我迅速将手外旋变为拈花指,此时,我左手扣住其右手手背,随即我将小手指、无名指、中指依次缠向对方手腕略靠上点的地方。在缠丝完成后,我的大拇指和食指变成,“八字手”,从而拿住对方手腕,使其不自觉地蹲倒在地上。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的地方。

  1.右手手掌一定要伸直,不能打弯,这一要求一直贯穿到“拈花指”(拈花指又叫兰花指,练时正向自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外旋,反向练习自大拇指到小拇指依次内旋,五指依次叠落,运行起来就像一朵兰花一样,故名)这一动作出现。

  2,中指领劲,也就是将我的力引到圆弧上,而不是在与对方的接触点上。若是在与对方的接触点上,必然会出现双方的顶劲,也就是太极拳中常说的“双重”现象了,这是一大忌,我们一定要切记。

  3.手领着画弧时,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中心来旋转的,也就是要求作为圆心的肘关节尽量保持不动,尤其是不能往外乍肘。如果往外乍肘的话,我的手掌便很难转到圆的最顶端再偏外一些的位置。如果转不到这一位置,对方便很容易对我用上力,一旦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因此绝对不能往外乍肘,不但不能往外乍,还得尽最使肘贴紧我的骨。

  4.手变拈花指,劲仍然在中指上领着,不可后卸。变拈花指的目的在于通过我手掌外撵来使对方手腕外鼓,这样就使对方手很难再使上劲,从而利于下一步缠拿。

  5.手指缠的时候,一定要有次序。先是小手指,再是无名指,最后才是中指。这就像拧螺丝一样。拧紧了一圈才能轮到下一圈。另外还要注意,我在缠绕对方时,我的手掌根部必然与对方接触,这就很容易产生一股顶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的手指要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以接触点为跳台依次跳下去。由于手指领劲,因此便不会产生犯项的“双重”问题了。

  6.我左手四指在上搭在对方手背上,大拇指在下与对方大拇指相对,从而扣住对方右手。这个扣劲也是不断随着我缠丝的进行而不断加紧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对方挣脱。

  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充分体现了王成先生对小缠丝的定义。当对方抓住我手腕,我进行旋转的轨迹是呈弧线运行的公转运动;当我变为拈花指时,则又变成了自转的螺旋运动;而当我缠绕对方时,则又体现出自转与公转同时存在的螺旋缠绕运动了。王成先生提出的“王氏法则”之“手肘肩,肩肘手法则”,是指导这一阶段练习的总纲。在这一阶段练习中,一定要保持肩不动,肘相对不动(略微内收),用手领劲画圈来达到缠丝的目的。我前面所讲的练法,都是在这一法则指导之下进行的。而小缠丝这一动作本身又是通过螺旋缠绕的公转与自转运动完成的,它又充分体现了“王氏法则”的“螺旋缠丝法则”。而螺旋缠丝本身又体现了“遇力走圆”的“王氏法则”。下面几个层次的练习同样离不开这三个法则,只不过在这三个法则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法则。

  第二层功夫

  两人相向而立,相距一臂远,对方出右手抓我右小臂,我还是用上面讲的方法来擒拿对方,只不过动作转换要快得多。当对方右手刚刚接触我小臂之际,我右手手掌伸直领着便画弧旋转,在即将转到变“拈花指”时,我手外旋搭在对方手臂上,同时我左手迅即搭扣住对方手背,紧接着我右手做小缠丝。注意,在我右手外旋时,手型看似不变,但内里还是应有拈花指、八字手的意识,在手的引领下,我的小臂可以随着转动,这样便可将对方整个胳膊,乃至整个身体拿住。这里我的小臂在缠对方时,是在右手的引领下既做公转运动,又做自转运动,从而使运动轨迹呈现螺旋缠绕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同样坚持“手肘肩,肩肘手法则”和“螺旋缠丝法则”。我的右肘与第一阶段要求一样,还是基本保持不动。不过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也可有其他变式。如对方用右手抓我或打我前胸时,我右手沿我前胸中心线向上画弧,当接触对方手腕时,我右手迅速外旋做小缠丝,同时左手在其右腕下穿过,扣紧对方手背,随后我左右手同时向右后外侧转圈,对方便可跌出。

  第三层功夫
8.jpg
  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缠丝由静态变为动态。所谓由静态变为动态是指两个人由相对静止变为在运动中练习。其练习方法为,两人相向而立,相距一臂远。当对方用直拳或掌向我面门或胸部以上任一部位击来时,我见对方动手之际便迅速向左后方撤右步,重心随之后移至右腿,避开对方来势。在我撤步的同时,我起右手沿胸前中心线向上画圈接住对方手腕,随即外旋画圈。在我右手化解对方来势后,我出左手与右手同时采住对方手腕,随我身体后撤,双手下采对,对方便可跌出。

  这里要特别注意:

  1.要充分运用“王氏法则”中的“步法法则”,欲动先动步,对方一动手,我便后撤步;同时身体重心一定要随着步法的移动来前后移动,后撤重心就跟着后移;

  2.接对方手臂时,我手掌必须伸直,不能弯;

  3.右手和右步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右步后撇右手就要起手画圈;

  4.双手下采而不是下拽;

  5.若对方来势凶猛,连续出击,我可连续向后撤步,只要能化开对方来势即可。步幅大小随形势而定,对方步大臂长,我便后撤步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即可,总之,要做到不丢不顶。

  第四层功夫

  两人相向而立。相距一臂远。对方出右拳直击我面门,我迅速沿胸前中心线起右手(掌伸直)画圈。在我出手时右手略向左上方领,使画出的圈变为立圆。在我接触对方的一刹那,右手掌心侧向左侧,手不动,运用肩肘手法则,向后转肩,来引化对方。将对方来势化掉,同时用肘粘住对方拳头,然后我左手扣住其右拳,右手领粉小甘做续丝,便可将对方拿住。

  待这一动作练熟之后,还可练习在运动中的这一缠丝动作。也就是在对方连续用拳击打我时,我在后撤化解对方来势之后,运用这一缝丝方法将其制服。

  第五层功夫

  这一阶段的练习中,要求我们在任何状态下,用手上的任何部位都能拿住对方。为了达到这水平,我们先进行基本的练习。

  两人相向而立,相距一臂远,对方出右手抓我右小臂,我迅速起右手略向左上方引带画弧。当敌我双方相触后,我的右小臂被对方抓住,此时我正好端起右小臂,大肴和小臂夹角一定要等于或小于90'。紧接着,我右肘内收,同时右掌外旋轻搭在对方手臂上。这一动作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随后,再做小缠丝的动作。

  在这里,要求接手的功夫很高,我右手运行的轨迹类似以肘为圆心画了一圆锥,这样就便于接住对方来拳了。这是用小臂画弧。当对方抓我大臂时,我亦可用大臂画弧来缠对方,做法同小臂的要求一样。这就是“王氏法则”中的“大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法则。

  小缠丝看似是个单独的招式,其实它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一个阶梯。小缠丝本身就体现了“螺旋缠丝、遇力走圈、手肘肩肩肘手、大臂不动小臂动、小价不动大臂动、步法法则”这五大“王氏法则”,这正是我们理解和练习小缠丝甚至整个太极拳的纲领。

  小缠丝虽然是太极拳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一部分,甚至是不起眼的一小部分包含着无穷的大智慧!正如王成先生所言:“武学为一小技,然与国事、政事,一道贯之,武学通,则诸事顺,习者不可不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