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905|回复: 0

拳术名称辨析—雷振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0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武术受古人“艺不轻传”,“口传身授”的影响,加之混迹拳术这一行当的人,其平均文化修养、素质和水平不高。很多拳师“口不能言,笔难达意”。以致中国武术中的很多名词术语,相近或相似。其中有名同实异者;由于口传心授导致的音同字异者;有由于理解不同出现的一拳几名者;有字面相近而非一物者;有以讹传讹造成差错者等等这些貌异实同(如:常将子午鸳鸯钺写作子母鸳鸯钺;)或貌似实非的武术名词。
    如:八卦掌,原名转掌“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孙禄堂以《八卦掌学》、孙锡堃以《八卦拳真传》为书名编著八卦掌譜,因此有人又称之为八卦拳;但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太多,如流行于蜀、滇、黔的八卦拳;流行于中州地区有阴阳八卦拳(亦称八卦锤;流行于鲁、直、豫交界地区有八卦拳;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有小八卦拳;还有流行于两广的洪家八卦拳和内外八卦拳。这些八卦拳类似或属于北、南少林拳技,劲力刚直,行进路线以直来直去为主。它们与劲力圆活、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特征的八卦掌相比较,其风格特点和技术内容均有不同。因此八卦掌似乎不必又名八卦拳。
    通臂拳与通背拳是同一拳种名称的两种写法。在武术术语上以通背为准。此外尚有通备一词。为自圆其说,或曰内称通备,外称通臂;或曰通备,通臂乃两种完全不同的拳术,但演练风格特征并无不同。
    弹腿与潭腿
    “弹腿”和“潭腿”,都是以弹踢腿为主的屈伸性腿法;结合步法、手法等编组成的拳术。写作“弹腿”者,称其术传自回教门中(武谚;“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过去回民武术多在清真寺内演练,武林中把回民所常习练的武艺统称为“教门拳”,故弹腿也称“教门弹腿”。也有人把穆斯林常习练的武艺划为“昆仑派”,以西域昆仑为标记,与少林、武当、峨眉同为我国武术四大技术流派。写作“潭腿”者,说其术源于山东龙潭寺僧或河南潭某。流传至今的“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动作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十路弹腿”要求发腿之高与裆平,偏重于练手足灵便,其风格敏捷舒展;“十二路潭腿”要求发腿之高不过膝,偏重于练发腿力量,其风格刚脆紧凑。

    “弹腿”和“潭腿”应该是明代踢凳和踢石两种弹腿练习方法的继续,只是除去了练功辅助器械,各偏一隅罢了。“潭腿”这一写法的出现似“潭”与“弹”音同而将“弹”讹为“潭”。练弹腿还要求以腿代手,故谚云: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山东宁津八极与河北沧州八极套路,风格,练法截然不同,为区别这两种八极,长春人称河北孟村八极为“大八极”,称山东宁津八极为“小八极”。
    咏春拳与永春拳
    咏春拳与永春拳同为南派拳术,但内容不同。
    咏春拳:为清代嘉庆初年女侠严咏春所创。
    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中。
    除了套路名称混杂之外,拳式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名称相同,拳式不同;拳式相同,名称不同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如:“闪通臂,扇通臂,扇通背,闪通背”、“六封四闭,如封似闭”等等;太极拳中的“云手”与八极拳的“云手”截然不同;即使太极拳,陈氏云手势如缠丝,杨氏形如抽丝,而孙氏如捋长杆。“云手”在不同拳种中名称也不同,“白虎洗脸”、“哪吒搅海”、“麻姑拐线”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