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847|回复: 8

太极拳学回忆录选(口述历史,人各有闻。偏听暗,兼听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1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wushu2008.cn/viewthread.php?tid=6716


杨澄浦与万籁声之战究竟谁赢?

大家都知道杨澄浦与万籁声之间有一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他们打过架!
但是,事情真相是怎么样?谁赢了?
杨澄浦在世时没有公开承认他和万籁声比武、或是正面交手!有朋友问起他和万之间的过节,也没有说他与万籁声交手,只是说万籁声在南京(一说杭州)早上来拜访的时候他正在洗脸,万籁声从背后踢他一跤。为此,还引出了刘百川上门干架,杜心五比武、万籁声拜师一系列的事情。
但是,另外一个当事人万籁声到70几岁时,写了一个回忆录:大意是,杨澄浦当年1926年在北京万国公园(五色石公园)教徒弟,口出狂言肆意贬低少林拳,一些少林拳师要万籁声的少林六合门赵老师出面教训杨澄浦,结果万籁声去代师比武,杨澄浦一时托大,以为人间跟他推手,结果一些就给万打倒了,一起来,又给踢倒,后来杨澄浦的徒弟们一拥而上,准备开打,杨澄浦怕事情搞大,结果后来不了了之,约定的第二天的比武也不敢去。
杨澄浦的徒孙们,当然否认这是事实。让我们看看一些旁证:(1)瞿世镜说当年,万籁声在“北京万国公园(五色石公园)”要求比武,杨澄浦自重身分,不好出手结果是新收的徒弟张钦霖奋勇上前,凭着他过去学的形意拳打败了万籁声,后来,杨澄浦非常欣赏,教了他太极拳的内功秘诀,张钦霖后来居上,武功超过师兄弟们很多。
(2)李云龙教张章的说法:当年,万某在“北京万国公园(五色石公园)”要求比武,杨澄浦自重身分,不好出手结果是新收的徒弟张钦霖奋勇上前,凭着他过去学的形意拳赶跑了来人,杨澄浦非常欣赏,教了他太极拳的内功秘诀,张钦霖武功后来居上。李云龙是张钦霖的弟子。注意,他没有说打败,而是赶跑!!人多势众赶跑一个年轻的挑战者!!
可见,杨澄浦与万籁声的交恶不是什么拜访背后偷袭,而是正面挑斗踢场子!!
如果,杨澄浦当时没有吃亏,也就不用放出风声说万籁声拜访偷袭!
李云龙教张章的说法,和万籁声的说法并不矛盾,只是隐去了杨澄浦托大吃亏的细节而已!!
瞿世镜是听他师父黄景华说的,但是他师父黄景华是在杨澄浦到杭州以后才学太极拳,所以他师父黄景华并不是当事人,都是谣传而已,不足为椐!!
综上所述,杨澄浦与万籁声交手是输了,本来,当时杨澄浦与万籁声交手是一时不慎,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正式比武,但是,他没有去,过后,还编造了一些相当恶劣的谣言出中伤对手,这难道就是当今中华武术的代表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16:23: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杨式传人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1901年在意大利天主教会福音医院(国施医院)学医,专攻骨科。适逢健侯师祖患足疾前来就医,牛春明恳请师祖传授太极功夫。健侯师祖已告老退隐,不再牧徒,见牛春明勤恳好学,于1902年命牛春明拜澄甫公为师,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07年,牛春明由医院推荐,任北京市消防队队医;,健侯师祖同时聘为消防队名誉武术教练;牛春明时常得到师祖指点,获益匪浅。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可惜师祖未及传授解穴之法,就驾鹤西去。由于牛氏曾练点穴功夫,内劲直透指梢。·某次野餐,忘带开罐头刀,牛师伯即用手指点罐头盒盖。牛春明的听劲功夫极好,一般太极拳家必须身手相粘,方能听劲。牛师伯在散手角斗之时,身手不与对方接触,亦能听劲。例如,你想用右手打他,尚未出手,牛即说: “右手请过来厂你想用左足踢他,尚未起足,牛说: “左足请踢过来!”屡试不爽,令人惊奇。健侯师祖仙逝之后,牛春明曾一路行医,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庄、江西抚州等地,寻师访友,但始终未曾遇见精于点穴术者。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号设立太极拳馆,’但不久即离沪去浙江,授拳于兰溪、永康一带。一日,永康某拳师来访,在客堂用茶时,此人突然偷袭,牛春明身不离座,转腰随手一送,拳师向后跌出,撞翻桌子,茶具尽碎。翌日,拳师带来三位拳友,分立客堂四角,同时向牛春明围攻,牛氏将四人一
一发出。四人请教以少胜多之秘诀。牛春明曰: “此乃太极听劲功夫,先听后发,疾如闪电,有此薄技在身,故能受困不惊,化险为夷也。”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澄甫公南下上梅、广州,牛春明继任杭州国术馆教务。抗日战争期间,牛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常与通臂拳师马雨荪、八卦拳师王卓诚切磋武艺。解放后,牛春明执教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浙江大学。牛春明在杭州青年会教推手时,门徒身后铺垫稻草,牛师大吼一声,门徒即腾空跌出,摔在稻草垫上。1956年,牛春明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大会,各省青壮年选手与牛春明推手,均被发至寻丈之外,众人称他为“牛大力士”。牛日: “此言差矣!此乃内劲,并非力气。”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摄影师请求牛师伯露一手真功夫。牛师伯嘱人取一鸟笼,打开笼门,以手掌托住鸟雀,引至笼外,鸟翅扑腾,竟然无法挣脱牛之掌心吸力而起飞,观者莫不称奇,真乃健侯师祖一脉相传之太极功夫也11961年,牛春明师伯因癌症逝世(此乃吸烟过度之后果)。传其衣钵者为商世昌、潘志诚、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等。其女牛筱灵在香港撰写《牛春明太极拳》一书,外孙孟宪民1996年在杭州成立春明太极拳馆,牛师伯后继有人矣。
田兆麟(1891-1960),乃北京消防队员,健侯师祖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健侯师祖授拳极其严格,一式架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师伯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杨家勤学苦练,功夫大有长进,多次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健侯师祖不允。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健侯师祖指定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绍轩”,仍由师祖代子传艺。1917年,师祖逝世,田师伯再投少侯宗师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绵而气势速猛。少侯公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茶楼凭窗而坐,品茶观景。两名国民党下级军官要田让座,田兆麟不允。军官撒野动手,被田师伯发出丈外。军官回营召集十余名土兵前来围攻田兆麟,田师伯乘机大显身手,从从容容,将来人一一放倒。田师伯两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于是名声鹊起,上门求艺者络绎不绝。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开山门,功夫炉火纯青。田兆麟闻讯后,专程赶回北京,与澄甫公试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澄甫公粘住,一筹莫展,连续数次被澄甫公发至丈外。田兆麟原以为自己熟练健侯师祖之中架子及少侯公之小架子快拳,杨家的功夫已集于一身,万万未曾想到澄甫公造诣如此深厚,不禁号啕大哭,跪地不起,重新叩头拜师,虚心求教。由于田师伯曾经得到健侯师祖以及少侯、澄甫两位宗师亲传口授,功夫不同凡响,曾在杭州国术比赛擂台夺魁。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授拳, ·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者甚众。田师伯又在外滩公园(现称黄蒲公园)设立拳场,公开授拳,历数十年之久。在50年代,我经常到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推手。不论功夫多深之徒弟,与田师伯一搭手,就受其控制,不过数分钟,即汗流浃背,不能支持,需要替换。田师伯“车轮大战”几十个回合,谈笑自若,额角上无一滴汗珠。早晨六时公园开门,田师伯即开始授拳,约十时许,到点心铺用一碗面,再与众门徒推丰直到中午十二点,方始回家。各方拳师慕名前来切磋者不少。田师伯一不问来者姓名,二不问是何门派,欣然接手,哼哈之声间,对方即已跌出,田师伯从未失手。有一位练少林拳的码头工人,能举二百余斤之石担:时常在旁边嘲笑田师伯推手并非真功夫。有一次,我在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与徒弟推手,此人突然在田师伯身后出拳猛击其背部,。田师伯并未回头,只听得他大吼一声,身前之徒弟与身后之码头工人均跌至一丈以外。田师伯回过头来问此人是否摔痛。此人十分羞愧,满脸通红,解释道:·(‘老师请勿见怪。我想试试您的功夫是不是真的。”田师伯置之—笑。我曾经观摩张达泉、马岳梁、郝少如、何炳泉等各派名师太极推手,可谓各有千秋,然而田兆麟师伯确实与众不同,充分显示杨家“出手见红”的风格。·’田兆麟早期弟子叶大密、陈志进、杨开儒及晚期弟子沈荣培均擅长推手。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上下两册线装本,详细记录健侯师祖所授之大架、器械及内功基础,可惜未将健侯师祖所传之中架及少侯宗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已后继乏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椿年(1894—1976),河北交河县人,14岁拜陈殿福为师学少林,又拜傅昆庭为师学绵掌,20岁时与傅海田先生切磋技艺,一搭手即立足不稳,无计可施,连连跌倒,方知太极沾粘劲厉害。经傅先生介绍,李椿年在北京皇家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投入杨公澄甫门墙,除了在公园学拳架之外,又到杨家武馆研习,被健侯师祖赏识,于1914年嘱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雅轩”,亲自代子传艺,除拳剑刀枪之外,师祖授以弹弓绝技。一弹飞出可将数十米外之铁皮大门打烂;以湿土泥丸打墙上的蚊虫,从墙上取下泥丸,蚊虫即粘于泥丸之中。’向空中发一弹丸;随即发放第二丸,可将第一丸击得粉碎;.雅轩师伯身手灵快,;’推手善用松沉冷脆之短劲,粘枪功力深厚。1928年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与少林六合门张某比枪,用进步扔枪法将其摔出寻丈之外。十余位门人持竹剑围攻雅轩师伯,他借助身法步法之变化,化中带击,一一点中对方手腕。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雅轩师伯前往襄助。馆中少林拳师周声洪,手掌能开砖碎石,素有铁臂膊之称,与雅轩师伯闭门切磋,师伯右手虚扬,周某举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师伯立即乘势翻掌向其肋部发放寸劲,周某双臂抱胸蹲伏于地,不能出声;’师伯搀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养伤。事后周某赞曰:“杨门太极散手,神出鬼没。”澄甫公前往沪、粤授拳,雅轩师伯在杭州襄助牛春明大师伯,仍任浙江国术馆太极拳主任教员。1934年,李师伯任南京太极拳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师伯离南京避难,经徐州、郑州、汉口、沙市、宜昌到重庆、成都,定居四川。国民党骑兵师长徐俊,膂力过人,拜过不少外家拳名师,上门找李师伯比试,以猛虎下山之势猛扑,师伯顺势退步采例,徐俊连摔几个筋斗,翌日即叩头拜师。28集团军融司令郭勋祺亦拜雅轩师伯为师。郭将军在解放战争中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雅轩师伯于解放后亦担任成都市政仂委员、成都市体委教练,在四川省广授门徒,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推手、散手技艺,其传人有周子能、栗子宜、林墨根、张义敬及女儿李敏弟、女婿陈龙骧等。张义敬编著《太极拳理传真》,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陈龙骧、李敏弟编写《杨氏太极拳械汇宗》,包括拳法精解、剑法精解及刀枪精解各一册,9(年代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再重版添印,备受海内刿拳友赞赏。牛镜轩、田绍轩、李雅轩均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 “三轩”为杨式太极拳南传之开路先锋,数十年来唱中华武林各门派武师比试,从未失手,真乃杨门第四代传人中之翘楚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钦霖(非澄甫公外甥张庆麟)河北邢台人,幼丧父母,15岁到杨家为僮仆。健侯师祖夜晚出门授挚;张钦霖每每手执灯笼跟随,耳濡目染,对太极功夫发生兴趣,暗中模仿学习杨氏父子武艺。健侯师祖告老封拳之后,亦将张钦霖选为第四代传人,代子传艺。张氏机敏勤勉,获益良多。1928年,自然门杜心五门人万某在中央国术馆考试名列前茅,欲到杨家一试身手;澄甫公打了通宵麻将,清晨坐在板凳上闭目养神,万某爽然大叫: “杨老师请教”右拳以黑虎偷心之势,直冲澄甫公前胸,澄甫公速将左臂敷粘于对方右臂之上,万某欲进则不能,欲退亦不得脱身,手臂已被粘住。此时张钦霖正侍立于澄甫公身旁,立即跃步上前,举右手侧掌猛劈万某被粘住之右拳,并且从墙上摘下两把半开口之龙泉剑,邀万某决斗。万氏右拳被劈,已握不住剑,狼狈不堪而去。少林前辈刘百川,能将碗口粗树干用腿扫断,人称“江南第一腿”。刘氏曾请求澄甫公传授太极,澄甫公曰: “太极少林各有千秋,练法殊异,足下之铁腿堪称武林一绝,不必改习太极,各守门户可也”。虽未传艺,两人相敬如宾。刘百川听说万某偷袭杨澄甫,勃然大怒,遂往杜府登门问罪。杜心五深知万某决非刘百川对手,故亲自出马应战。刘百川攻势凌厉,杜心五退至墙角,刘百川见杜已无退路,飞起一腿猛踢,不料杜有轻功,纵身跃上两米高墙说道: “刘兄请上来比试”。刘百川用力过猛,将腿陷入墙内,拔出腿来说道: “杜兄请下来一见高低!”李景林闻讯,唯恐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急忙率领澄甫公的徒孙郑佐平前来相劝。杜心五深知刘百川性格豪爽,急呼万氏出来拜见师傅。万氏立即跪下叩头,刘氏只得罢手。此事在武林传播甚广,有人以讹传讹,,说澄甫公在晨起洗漱之时,被万某背后偷袭滑倒于地。张钦霖乃身历其境之当事人,亲口将上述经过情形告知景华师。兹将事实真相被露于此,以正视听。澄甫公见张钦霖挺身相救,深感此人见义勇为。当晚将张钦霖留下,闭门切磋。张之拳艺乃健侯师祖及少侯宗师传授,以往未曾与澄甫公交手。澄甫公曰: “今晚别无他人。你尽管施展生平所学之武艺,不必客气。”张钦霖屡次进攻,均被澄甫公接劲粘住,弹放至一二丈外。张再三叩拜曰: “吾师神威,弟子佩服,五体投地”。此后澄甫公每晚将张钦霖留下,于夜深入静之时,将杨门内功心法倾囊相授,共三个多月。张氏在健侯少侯门下熏陶多年,根基深厚,悟性甚高,又蒙澄甫公心传口授,精心培养,功夫猛进,化劲轻柔,发劲松沉,举手投足,酷似杨公,比试武艺,杨门师兄弟无出其右者。或云:某某晚戚之拳架颇似澄甫公。景华师曰:某某不过形似而已,徒具外表,未得内功心法真传,张钦霖大师兄深得杨师之真髓,可谓神似。张钦霖练成太极内功之后,拜别恩师,云游四方。山西武术家甚多,张钦霖在山西省与众武师比试,未尝失手,故有“盖山西”之美誉。传闻金丹派道长左蓬莱内功卓绝,张钦霖登门求教。左道长曰: “足下可用任何手法攻吾,决不还手”。张用搬拦捶发劲,左道长巍然不动,张之右拳触及道长身躯,即不由自主往后腾空弹出。张钦霖恳求左道长收为门徒,修炼道家功夫。澄甫公自粤返沪治病,黄泰亨医师在澄甫公丹田穴扎弯了三枚金针。景华师询问澄甫公:为何老师在丹田穴有若隐若显之气团?澄甫公猛然醒悟: “曼青与汝追随吾多年,已知太极拳体用之大要,但尚未学内功心法,功亏一篑。”遂修书一封,召回大师兄张钦霖,代师传授内功心法。濮冰如之父濮秋丞老先生慷慨资助大师兄往来之盘川与生活费用。但濮老甚感困惑:田绍轩与武汇川二位大师兄就在上海,为何舍近而求远?因此借设宴为张钦霖接风洗尘之机会,请武汇川作陪,让两位大师兄一见高低。在客厅用茶之后,仆役报告濮公,酒席已经摆好。两位大师兄同时起立,各用右臂挽住对方后腰,躬身谦让道: “师兄您先请!”不料身材极其魁梧的武汇川突然向前弹跳一步,张钦霖却岿然不动。景华师站在大师兄身后,濮公亦在场,看得清清楚楚,不必推手较技,功夫之深浅已经十分明显。张钦霖遵从师命传毕内功,对景华师及曼青师伯说道: “吾乃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未留通讯地址。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汇川于191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从澄甫公学拳,1914年正式拜师入门,其拳艺未经健侯师祖传授,直接师承澄甫公。杨家结成对子之推手散手搭档,称为“相手”。澄甫公身材魁梧异常,精心挑选身长力大、反应灵敏之门徒为“相手”。武汇川、李雅轩、董英杰均担任过杨公之“相手”,其中以武汇川担任“相手”时间最长,平时陪练推手、散手、粘剑、粘枪以及与澄甫公表演之机会最多。澄甫公授拳,只示范,不多言。徒弟唯有在推手或粘杆对练之时,细心体会澄甫公之身势、发劲、表情,在挨打之中学习。武汇川体重200余斤,常被澄甫公发出一二丈外,因此熟悉澄甫公松沉发劲之方法,善发寸劲,人内透里,气势凶猛。武汇川亦精心挑选身材伟岸之张玉、吴云倬为人室弟子,此二人体重均在180斤以上,武汇川与他们演练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如漆似胶,不即不离,突然发劲,则张、吴二徒必腾空飞出,失重落地之时,犹如山崩地裂,楼板剧烈震动。故上海武术界称田兆麟、武汇川为杨门“哼哈二将”,雅轩师伯亦称赞武师伯之松沉软弹劲深得杨公真传。武师伯心高气傲,标榜其所办之拳社为“杨氏首徒武汇川太极拳社”。1928年,叶大密受<申报)馆之委托,织各门派武术家义演,募集夜校助学金·。武汇川头戴礼帽,身披黑色斗蓬,昂首阔步进入会场,脱下:衣帽往张玉手中一丢,一副旁若无人之态。吴鉴泉从座位上起身相迎,武汇川稍微点点头,态度傲慢。表演之时,众武术家往往点到为止,武汇川连发猛劲,将张玉打得在地毯上翻滚。景华师大吃一惊,思忖澄甫公何等温厚谦虚,大师兄岂可如此鲁莽?武汇川原本练少林拳,1912年在中山公园与牛春明比试失利,遂改学太极。武汇川身强力壮,单臂握住一条桌腿,可将整桌酒席平稳举起,桌面上杯中之酒水丝毫不外溢。太极门一般不练沙袋。汇川师伯按照少林门习惯,在武馆大棵上吊挂6只200斤的沙袋,共1200斤。武师伯站在中间,将6只沙袋推开,沙袋因惯性同时荡回,武师伯拳打、足踢、头撞、肩*、肘击,不断将沙袋打出,经过长期锻练,周身各处均可发劲。海上闻人张啸林聘请武汇川为武术教师,送他一辆包车,一块手牌,在张所管辖之青楼,均可免费自由出入,武汇川乐此不疲,酒食征逐夜夜不虚。又与人合作投资股票失利,半生积蓄付诸东流。武汇川练推手喜发猛劲,失手将某资本家打伤。此人多次雇用打手伺机报复,均被武汇川击败。资本家遂驾汽车将武师伯撞伤。武汇川在接二连三打击之下,一病不起,患急性肝坏死逝世。仅享年四十又七。陈微明师伯叹曰: “大师兄身如金刚,本当继承杨公衣钵,发扬光大,不料中途夭折,岂非天命?景华师曰: “大师兄只知刻苦练拳,不知修身养性,可惜,可惜!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英杰,河北任县人,自幼聪颖而体弱。董家之世交刘瀛州先生,介绍董英杰拜李香远先生为师,学习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李师使一中指以内劲微按肌肤,令其痛入骨髓。董师伯刻苦用功,数年之后,基础扎实,体魄魁梧,广纳四方豪杰,以武会友。慕杨氏太极之名,于1926年踵门跪求杨公澄甫收录为徒。杨公见其态度诚恳,怜其求艺苦衷,遂允其拜师入门,改习杨氏大师伯深得杨氏太极之精髓,轻灵沉着兼备,善用粘黏揉搓劲。推手之时,与人一搭手,对方即东倒西歪立足不稳,师伯乘机发劲。因陈济棠、李宗仁来函恭请,杨公于1933年率董英杰、杨守中等赴粤,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其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之“相手”。1935年,杨公水肿病复发,回沪就医,董英杰与师弟守中(杨公之长子振铭)共承衣钵,留粤传授太极拳。日寇占领广州、香港时,董师伯隐居澳门,不愿同流合污。抗日战争胜利后,师伯前往泰国授拳。泰拳善用肘击、膝打等各种毒招,令对手伤残,乃举世闻名之凶狠猛恶拳法。董师伯初至泰国之时,泰拳名手上门比试者络绎不绝,与董师伯交手,即被发出寻丈之外,无一幸免者。松柔和缓的太极拳,居然在尚武之乡泰国站稳足跟,发扬光大,岂非武林奇观?1948年,英杰太极拳学院出版师伯所著《太极拳释义>,包括董师伯本人之拳照,以及得白杨家之太极拳古典经论。董师伯之开山弟子为刘同禄,在沪著名传人为乐焕之、董世祚,海外传人甚多,不及一一详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taiji.com/taijifun/guestbook/book16.html


杨式太极是一家
瞿世镜


--------------------------------------------------------------------------------

1954年,我拜杨公澄甫入室弟子黄景华大夫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郑曼青师伯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中国画时,景华师曾向他学画,故有师生之谊。他们二人在叶大密武当太极拳社学拳8年,澄甫公来沪后,又在杨家同门学艺成为师兄弟。《太极拳体用全书》,乃澄甫公口述,曼青师伯与景华师笔录,严格按照澄甫公本意,不敢妄改一字一句。景华师不但与曼青师伯共同担任笔录,而且请钱名山老先生为此书封面题笺,请朗静山先生为澄甫公摄著者肖像,到大东书局校对勘误,此等均由景华师承担。此书版权页署名为:著者广平杨澄甫、永嘉郑曼青;校者吴江黄景华。景华师自谦日:“吾乃晚辈,不可与师傅、师兄齐名也。”此书为线装本,我珍藏至今,保存完好,乃正宗杨氏拳谱,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第廿二期台湾《太极学报》登载金仁霖先生《谈体用全书》,一文,内容大致不错。但有两三处细节,仍需按事实更正。
澄甫公在上海,先后曾有三处寓所。1928年,自南京来沪,住金神父路圣达里。 去杭州任国术馆教务长返沪,住巨籁达路大瑞里。去广州授拳返沪,住福熙路安乐村。金仁霖在文中云:澄甫公从南京到上海即住“巨籁达路圣达里”。显然是记错了。
关于澄甫公赠叶大密照片一事,中间有一段过节。叶大密自告奋勇为澄甫公整理书稿,但迟迟未能动笔。澄甫公遂索回原稿资料,由董英杰师伯整理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叶大密向澄甫公进言:此书语言俚俗,讹漏甚多,有伤大雅。澄甫公即命景华师前往神州国光社,将全部存书取回焚毁。景华师在之时,叶大密悄悄对他说:“不要都烧掉。里面有好东西。你给我留一本,我送你一对龙泉剑。”叶大密走后,澄甫公问景华师“叶大密说什么?”景华公不敢隐瞒,直言禀告。翌日,叶大密到杨家推手,澄甫公连发猛劲,将叶大密弹出两丈开外。事后太师母侯夫人问澄甫公,为何发此猛劲,澄甫公日:“叶大密说《使用法》不好。景华烧书,又叫他暗中留一本,说书中有宝。此人出尔反尔,心术不正!”叶大密获悉澄甫公产生误会,遂向澄甫公再三说明:“说《使用法》不好因其文字鄙俗。说书中有宝,此乃杨家真传。”澄甫公闻之释然,遂以照片相赠。
金先生文中提到,澄甫公来沪定居,叶大密介绍濮冰如姊弟、郑曼青先生、黄景华医师、张叔和眷属投拜杨门学艺,保障澄甫公生活。此说法似是有夸张之嫌。濮秋丞、张叔和家道殷实,对澄甫公或有裨益。然而,曼青师两袖清风,景华师一贫如洗。据景华师自述,当时他非但不付学费,而且中午、晚上均在杨家用膳,每天除练拳之外,尚须练推手、抖白腊杆,体力消耗极大。杨家以大沙锅用文火煮牛蹄筋,景华师与同门师兄弟皆用面饼卷牛蹄筋加葱酱作主食,有此耐饥之物落肚,方能补充体力消耗。在杨家免费用餐之师兄弟人数不少,澄甫公每月开支自然不菲。靠叶大密介绍几名学生,岂能保障其生活,澄甫公乃一代宗师,登门求艺者不乏富豪之家。例如,陈铭皑先生二位公子拜澄甫公为师,每月敬奉大洋两百元。但此等公子哥儿,不肯潜心苦练,拳艺难有长进。当时景华师除了每日陪伴守中师伯练习推手、大履 、黏杆之外,尚须协助料理杨家各种杂务。澄甫公第一次患水肿病,即由景华师恭请程德襄医师治愈。澄甫公逝世之后,景华师拜黄泰亨为师,学习针灸医术。金先生说叶大密介绍黄景华医师向澄甫公学拳。其实景老师投杨门之时乃美专学生,尚未学医。
金仁霖先生乃田兆师伯首徒叶大密之高足,除上述细节略有出入之外,对《太极拳体用全书》之评价相当公允,本人别无异议。为何雅轩师伯《眉批》对《体用全书》乃曼青师伯产生诸多误会?或许与杨家之授拳方式有关。
杨家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对于一般学生,是集体练拳,由一位师兄在队列前面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一套架子,澄甫公略作讲评,当天功课就算完毕。对于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弟子,由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只练一个动作,仔细讲清要领,反复加以纠正。待各个动作均达到标准,方始连贯成整套拳架。杨家太极拳有养生与技击两路。养身架有大、中、小三种,即地、人、天三盘。基础功夫应由大架着手。健候公以大、中、小三套架子授徒,北京汪永泉、上海田兆麟等师伯均学过中架,叶大密师承田兆麟,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少侯公以小架授徒,田兆麟、吴图南(拉布)曾学杨式小架。澄甫以大架授徒,但其早、中、晚期拳架略有不同。试以揽尾为例,澄甫公最早之拳架,左向西南,右向西北,这两个斜角方向动作均称为揽尾,然后才是挤、按。健侯公所传之大架如此。武汇川、田兆麟为澄甫公早期弟子,他们的拳架在起势之后均有两个斜角式,田师伯门徒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之插图以及武师伯门徒张玉之拳架可资佐证。澄甫公中年之拳架,左转腰面向正南,可参阅陈微明师伯《太极拳术》一书之图照。澄甫公晚年之拳架,左面向正西,可参阅《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二节图像。景华师曾教导我仔细区别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架,并且说:"是哪个时期杨门弟子传授之拳艺,一看拳架便知!"轩师伯乃澄甫公时期弟子,看到《体用全书》之拳架与其本人所学者略有不同,遂误判为曼表师伯擅自修改。路迪民教授则认为雅轩师伯擅自更改澄甫公拳架。其实澄甫公本身拳架在不断演进,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第二路技击架,变化更大。杨式技击架称为"太极长拳",吴式则称为"太极快拳"。杨式太极长拳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刚柔相济,步法要走滑步,发劲吐气出声。澄甫公在上海,将整套长拳拆开,作为散手教授入室弟子。景华师在澄甫公门下学拳,慢拳、长拳都是拆开架子一招一式反复苦练。澄甫公亲自将拳架连贯示范,仅有3次而已。一次打慢拳上半套,一次打慢拳下半套,一次将全套长拳放慢速度打。澄甫公指出,长拳各招式熟练之后,可以自由衔接,可长可短。因此,澄甫公所授太极长拳共60势,董英杰师伯所传为23式,陈微明师伯所传为108式。微明师伯在他所著《太极剑》一书后半部,附有《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长拳目录》和他自编的《增加太极长拳目录》。目前大陆书铺中有两种"杨式太极长拳"著作出售,均自称嫡传。我翻开一看,各有百余式,都是在微明师伯所编套路上稍加变化,决非澄甫公所传长拳原本。作者在序言中无论使用多少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事实真相!澄甫公晚年,不但拳式变化,刀、剑有改动。据景华师分析,改动之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澄甫公功夫越练越深,内劲增长,则外形收敛含蓄,沪火纯青,绝无剑拔弩张之态。第二,澄甫公晚年体重达到280余斤,练太极拳速度自然需要放慢,拳、剑、刀中的跳跃动作必然要删除。第三,早期弟子习武者多,晚期弟子养生者多,动作自然要求简化。
第二步是教用法。杨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例如:搬拦锤有左搬右击锤、左拦右击锤、绞化锤、筋斗锤、连珠锤等各种用法,必须顺应对方来势,随机应变,不可拘泥。其二是因材施教。例如,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身材高大者,用"上提手"之后,即以松沉劲劈肩,武汇川师伯善用此法。50年代我在上海外滩公园观看推手,常见田兆师伯运用提上打法。但身材矮小者却难用此法。澄甫公教用法,往往要一对师兄弟同练,相互在对方身上试手,务必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练,随时可以应用。景华师曾与守中师伯结对同练用法,澄甫公详细讲解各式变化。身为杨门弟子,万万不可见到某种用法与自己早年作学者不同,就妄下结论。雅轩师伯在某些用法上说曼青师伯"自己造 想",或许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一式多用"和"因材施教"两大原则。《体用全书》之用法,确系澄甫公口授。雅轩师伯所学之用法,是澄甫公所授。澄甫公曰:初学需讲用法,否则不知足往何处踏,手往可处放。懂劲之后,内劲通灵,万法归一,运化无迹,一触即发,即无所谓用法矣。
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后,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劲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杨家素有心法不得妄传妄议之规定,故雅轩师伯《眉批》引起之种种争论,仅局限于拳法、用法,尚未涉及心法。《体用全书》亦只讲拳法、用法,不授心法。
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法有异,用法一式多变,是客观事实。然而异中有同,澄甫公"太极拳十要",乃共同规则也。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之杨式太极拳,只有一家,均为澄甫公传授。恳请各地同门师兄弟,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友好切磋,加强团结,不必再打笔墨官司。此外,各地师兄均标榜本人乃杨门正宗第几代传人,亦令人困惑。太极拳乃内家拳法,是一门卓越的武术,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论哪位师兄,在推手之时能够从容不迫,轻灵柔化,松沉弹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杨家正宗传人也!
(本文作者瞿世镜先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50年代曾拜杨澄甫入室弟子黄景华为师,深得杨式太极之道及熟知杨氏门弟逸事。)

发表于 2005-10-11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光之在2005-10-11 16:21:00的发言:
张钦霖(非澄甫公外甥张庆麟)河北邢台人,幼丧父母,15岁到杨家为僮仆。健侯师祖夜晚出门授挚;张钦霖每每手执灯笼跟随,耳濡目染,对太极功夫发生兴趣,暗中模仿学习杨氏父子武艺。健侯师祖告老封拳之后,亦将张钦霖选为第四代传人,代子传艺。张氏机敏勤勉,获益良多。1928年,自然门杜心五门人万某在中央国术馆考试名列前茅,欲到杨家一试身手;澄甫公打了通宵麻将,清晨坐在板凳上闭目养神,万某爽然大叫: “杨老师请教”右拳以黑虎偷心之势,直冲澄甫公前胸,澄甫公速将左臂敷粘于对方右臂之上,万某欲进则不能,欲退亦不得脱身,手臂已被粘住。此时张钦霖正侍立于澄甫公身旁,立即跃步上前,举右手侧掌猛劈万某被粘住之右拳,并且从墙上摘下两把半开口之龙泉剑,邀万某决斗。万氏右拳被劈,已握不住剑,狼狈不堪而去。少林前辈刘百川,能将碗口粗树干用腿扫断,人称“江南第一腿”。刘氏曾请求澄甫公传授太极,澄甫公曰: “太极少林各有千秋,练法殊异,足下之铁腿堪称武林一绝,不必改习太极,各守门户可也”。虽未传艺,两人相敬如宾。刘百川听说万某偷袭杨澄甫,勃然大怒,遂往杜府登门问罪。杜心五深知万某决非刘百川对手,故亲自出马应战。刘百川攻势凌厉,杜心五退至墙角,刘百川见杜已无退路,飞起一腿猛踢,不料杜有轻功,纵身跃上两米高墙说道: “刘兄请上来比试”。刘百川用力过猛,将腿陷入墙内,拔出腿来说道: “杜兄请下来一见高低!”李景林闻讯,唯恐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急忙率领澄甫公的徒孙郑佐平前来相劝。杜心五深知刘百川性格豪爽,急呼万氏出来拜见师傅。万氏立即跪下叩头,刘氏只得罢手。此事在武林传播甚广,有人以讹传讹,,说澄甫公在晨起洗漱之时,被万某背后偷袭滑倒于地。张钦霖乃身历其境之当事人,亲口将上述经过情形告知景华师。兹将事实真相被露于此,以正视听。澄甫公见张钦霖挺身相救,深感此人见义勇为。当晚将张钦霖留下,闭门切磋。张之拳艺乃健侯师祖及少侯宗师传授,以往未曾与澄甫公交手。澄甫公曰: “今晚别无他人。你尽管施展生平所学之武艺,不必客气。”张钦霖屡次进攻,均被澄甫公接劲粘住,弹放至一二丈外。张再三叩拜曰: “吾师神威,弟子佩服,五体投地”。此后澄甫公每晚将张钦霖留下,于夜深入静之时,将杨门内功心法倾囊相授,共三个多月。张氏在健侯少侯门下熏陶多年,根基深厚,悟性甚高,又蒙澄甫公心传口授,精心培养,功夫猛进,化劲轻柔,发劲松沉,举手投足,酷似杨公,比试武艺,杨门师兄弟无出其右者。或云:某某晚戚之拳架颇似澄甫公。景华师曰:某某不过形似而已,徒具外表,未得内功心法真传,张钦霖大师兄深得杨师之真髓,可谓神似。张钦霖练成太极内功之后,拜别恩师,云游四方。山西武术家甚多,张钦霖在山西省与众武师比试,未尝失手,故有“盖山西”之美誉。传闻金丹派道长左蓬莱内功卓绝,张钦霖登门求教。左道长曰: “足下可用任何手法攻吾,决不还手”。张用搬拦捶发劲,左道长巍然不动,张之右拳触及道长身躯,即不由自主往后腾空弹出。张钦霖恳求左道长收为门徒,修炼道家功夫。澄甫公自粤返沪治病,黄泰亨医师在澄甫公丹田穴扎弯了三枚金针。景华师询问澄甫公:为何老师在丹田穴有若隐若显之气团?澄甫公猛然醒悟: “曼青与汝追随吾多年,已知太极拳体用之大要,但尚未学内功心法,功亏一篑。”遂修书一封,召回大师兄张钦霖,代师传授内功心法。濮冰如之父濮秋丞老先生慷慨资助大师兄往来之盘川与生活费用。但濮老甚感困惑:田绍轩与武汇川二位大师兄就在上海,为何舍近而求远?因此借设宴为张钦霖接风洗尘之机会,请武汇川作陪,让两位大师兄一见高低。在客厅用茶之后,仆役报告濮公,酒席已经摆好。两位大师兄同时起立,各用右臂挽住对方后腰,躬身谦让道: “师兄您先请!”不料身材极其魁梧的武汇川突然向前弹跳一步,张钦霖却岿然不动。景华师站在大师兄身后,濮公亦在场,看得清清楚楚,不必推手较技,功夫之深浅已经十分明显。张钦霖遵从师命传毕内功,对景华师及曼青师伯说道: “吾乃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未留通讯地址。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按张章及其师李云龙所说张钦霖原先是学习形意拳的,并不是什么杨家为僮仆,杨键侯亲传,瞿世镜胡说八道!

发表于 2005-11-9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