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33|回复: 0

以人为本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 1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之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武术的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大批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伴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谢世,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不断湮没;许多珍贵的实物和资料也在不断流失。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留住武术文化之根,让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
  
  对武术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保护,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此次论争使武术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赢得了体育领域的一席之地。改革开放后的挖掘整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基本摸清了武术的家底,抢救、保护了一批武术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千年伊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浪潮中,少林功夫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和邢台梅花拳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身体文化。人不仅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而且是武术文化的拥有者、享有者。因而,在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武术文化的核心载体——人,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武术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武术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拳种的传承人密切相联的。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武术文化遗产便不复存在。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曾对一些老拳师拍摄了录像和照片。目前,又一批的拳种传人年事已高,若不及时将他们掌握的技法与技能及时地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将造成武术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是一名才华出众的民间音乐家,但仅抢救录下了6首曲子,他便与世长辞,令人惋惜。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重演阿炳的悲剧,必须将对拳种传承人的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提上日程。
   
  武术拳种繁多,各呈异彩,仅流传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便达一百多个。面对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全面了解各拳种的传承情况,建立传承人档案,从整体上对传承者进行保护,避免仅对部分或少数优秀的拳种进行“圈护”,而淡漠、忽视其他拳种的现象。武术拳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的产物,面对开放的世界,一些地方性的小拳种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如果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来应对武术文化片段的毁灭,那将是对武术文化多样性的亵渎,任何的个别圈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为增强传承者的责任意识,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武术文化杰出传人”评选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参选标准,举行颁奖仪式,进行舆论宣传,让社会了解武术文化杰出传人,赋予传承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
   
  武术文化遗产的无形性,给保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保护武术文化遗产时,要运用现代科技,将拳种传承者所传习的技法与技能,口头传授的内容,直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对武术文化遗产实施静态的“物质化”i保护,为传承和研究提供资料。
   
  武术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但“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让有价值的武术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保持生命力。保护武术文化遗熊大学体育学院  洪  浩产,不仅在于挖掘和整理,使其通过静态保护得到持久保存;更重要的是对能够持续发展的拳种实施动态保护,使其得以传承。
  
  保护拳种传承者,是传承机制的一个方面;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即培养“传习者”是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今天的“传习者”,将成为明天的“传承者”。武术馆校在武术拳种传习人的培养中将大有作为。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某些拳种作为馆校的发展特色,聘请种传承者传授技艺,积极培养传习者。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传承者培养接班人,鼓励青少年立志成为拳种传承人,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譬如在段位考评时,对优秀传习者应制定相应条款,给予重视;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时,对被确定为拳种优秀传习者的考生,在招生政策上,有所倾斜,使传习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拳种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州陈氏太极拳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文章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