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人生无常。一个人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正确思维方法固然好,但无法做到人人如此,如同一个人在不幸事故中四肢残缺了一肢,他就得缺着那一肢过一辈子,他就得适应环境,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继续工作着生活着,也有许多人应此而发掘了自己的潜力成为某一专业的佼佼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耳闻,不胜列举。习练太极拳也如此,能自幼学习,固然好,养成合理的反应,深入到潜意识中省去年龄大了再习练时,纠正的百倍辛劳,但已经年龄大了怎么办,那也不必灰心,可进行“因地制宜”的自我设计,如同肢体残缺一样,合理组合优化设计,关键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潜,自己观照自己,了解细化自己的优缺点,重新评估,在思想观念上获得重生。只要有心有毅力,不怕辛劳必成正果。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其根在于能力、能量的转换上,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光能、热能、电能、势能。只要你掌握一定知识和器具(也即转换技巧),世间万物皆为我用,况自身乎! 理解和悟性是不能用强行灌输这种强迫性的教授方法来实施,它必须是尽量温和地和轻快地启发,尽量自然往其逐步曼延其思维的触角,伸入各个未知的领域吸取其所需的养份,如同生物丝毫不需勉强,只要水份、养料、光照充足,给它一个合适的环境,它的身体、心智是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自行生长直至强壮。 理性、悟性这种东西不是表面的,而是人类思想中深层次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是不由别人能随意摆布或扭曲成型的东西,必须由他本人不断阅读别人的见解,掌握它们的意义,必须由他自己亲自钻研事物的根源,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是阶段性的真理),利用所学的东西养成一个思维的模式,形成一种行为的习惯,也就是说人类的心智是不由别人的才智去领导,只有由他们自己才能真正领导,水到渠成,强求不得。 至于理解与悟性方面,虽然没有定式,但也有一定规律和方法,那就是修行必先修德养性,德行好性情好,听得进别人的提示,理解别人的心情,知道别人在怎样的心理环境中得到怎样的结果,你就可以少走弯路,直趋目标。反之,你就关闭了无数经验之门,只能闭门造车,虽苦心经营几十年而未必能成正果。 在学习太极拳艺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得来不易,通常都要千锤百炼,经过不断思索、反复,从实践中去认证,改进最终取得的果实。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时有些人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机遇,别人也可以同样轻易地发现它。当时他便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一只鸡蛋不加支持,怎样直立不倒?”在没有人看见他做之前,谁也不知道怎么做,如同魔术虽然人人知道那是幻术,,可就是不知道怎样破解。等别人告诉了你才恍然大悟,竟如此简单。方法与方式,就如同一张纸,别人不戳破,你也许就一辈子不觉悟,不能探见纸另一侧的世界。所以说在学习太极拳艺过程中尊重别人思维结果互相探讨,即便有不同意见甚至有相反的看法,也决不能不尊重别人,讥笑别人,虚心才能得万物,虚肚方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知道世上对万物的认识必须有一种创新精神,不断突破其认识界限,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如果老是墨守成规,不敢突破前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么就失去了动力,不能够前进,最终导致后退,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完全可能回到起始原处,对太极拳的认识也是同理必须依靠,人类本性上的一种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心智动力才能把太极拳艺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如此,经常不断出现经验主义、墨守成规的事例,常常一遇到新的东西、新的事物就把它看成神奇和不可置信,关闭自己的心智大门,找出种种理由把人拒之门外,它展示了人类的另一特性,怠性占了上风,产生了对一切新生事物的排外性,真是又可悲又可怜,自己还枉然不知。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转 (文章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