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常有人提到万杨比武,其实万杨之事版本是很多的,除了万自己的版本其他的都有万偷袭的描述,就是万自己的版本也说杨输在自大轻敌。即使如此也使很多杨式门人坐不住了,有不信的,有干脆认为万与杨都是高手输赢无所谓。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一方面这次过手肯定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万籁生和杨澄甫是根本无法相比的,当时公认的几大顶尖高手是杨少喉、孙禄堂、张策、杨澄甫、李景林等,其他人比他们都差一些,但并不是说其他人跟他们几个过手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他们几个就一次都不能输。像阿里、泰森、刘易斯都输给过比他们水平低很多的拳手,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如身体健康状况、当时的竞技状态、临战心理因素等,真正实战过的应该知道的。
据说有人想通过这次比手说明大架不行,不过问题来了,那些相信大架不如小架,新架不如老架,慢架不如快架或慢架不如快慢相间架的,怎么面对杨澄甫两次击败田兆麟后田重新拜师呢?怎么面对李雅轩的弟子在解放前四川无规则无护具的散手擂台上拿过第一名,李还有的叫林墨根的弟子号称打遍陈氏无敌手,李还有个叫刘仲桥的弟子1953年比手赢了陈发科等这些事实与传闻呢?
其实大中小老新快慢架等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要达到拳术的巅峰完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与这些途径相适应的训练体系,否则形意八卦通背八极等众多其他没有大小快慢架的拳术怎么办呢?人家的工夫就一定不如你的好么?泰森、刘易斯等拳击选手及MMA、PRIDE、UFC、泰拳等选手没有我们这样的拳架训练怎么办?而且泰森他们训练时都必须要钻到两张八仙桌子底下否则就出不来功夫么?
西方有句谚语---真正的竞争是证明自己更行,而不是攻击别人不行。
在一个越来越包容的文明社会里,大中小架慢快老新架等不同形式的太极完全可以共存,目前国内拳击散打MMA等多种竞技提供了足够的舞台,国外就更多,而且大师们及其杰出弟子出国甚至定居国外的机会是很多的,完全可以在国内外一展身手,以辉煌的战绩证明自己的比大架慢架更行不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么?
现在还有一股否定太极的歪风,以杨少候68岁年迈已不支比武为保全杨家声誉自杀为由来发难,可我问过身边的文化界人士和外国学生,大家都说这是属于中国侠士国外武士或骑士之大义之举,非苟且偷生的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由此想到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要是在很多危难的时刻有更多的人能像杨少候那样宁可选择杀身成仁也决不妥协投降该多好呀!看来很多人软骨头的工夫真是已修练到彻底易髓之境了,竟愚蠢的拿着人家的侠士之举来攻击人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那场文化浩劫之后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补课的地方确实很多。
其他的例子还有什么郝维祯潦倒京城、吴鉴泉汗颜西子湖、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等、陈发科一辈子靠的就是武德好等都是难以证实的传闻。特别是郝维祯被孙禄堂一抬手就抛出丈外,最后还拜郝为师编造的最为拙劣。如果太极一派宗师如此轻易就被击败,那还搞三拳合一干什么,两拳合一不是更好。而且反过来讲,太极宗师如此被轻易击败的情况下还有别派的大宗师来拜师,那这世界上哪还能找出比太极更好的拳么?!
总之太极内部应加强团结,内部的竞争是好的必需的,但还是少说别人不行,多证明自己更行为好,也奉劝其它拳派朋友,大家一起来遵循这个原则,在广泛的国内外武技擂台上的,证明自己更高更快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