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11|回复: 0

[转帖]漫谈太极拳与道教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4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位置首页-> 创作园地->原创作品












漫谈太极拳与道教养生  文 / 劫灰


  “太极”一词于儒家经典中亦尝见之,却让人直觉到它与道家道教相关。的确如此,深入下去自会发现,太极拳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的优秀拳种,与道教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依愚浅见,虽则惯常的道教养生修炼多分内外丹或曰性命两大类,太极拳似不能专属其中任一类,而兼具了二者之长。因此,研究道教养生很有必要仔细探究太极拳,或进而探究太极文化与道教养生的关系所起的作用。惜在下无论道教养生还是太极修炼皆功力有限,仅凭个人兴趣和经历谈点体会,借以抛砖引玉,且待有识者。
    一
    许多人从《太极张三丰》一剧知太极拳与张三丰相关。诚然如是,但回顾起来,张三丰时并无太极拳之名,并且在他之前几百年已有一些养生家、武术家们集养生术、武术精华,逐步积累、创编内家拳术,张三丰集大成而创“十三势”(早时的太极拳名),以道教养生学家和内家拳术家的广博学说和深厚功底,创造太极拳术的同时,根据老子道家学说开创了太极拳拳学理论。又经几代太极宗师(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宗岳),以易经、太极阴阳学说并吸收武、道、释、儒、医等有关理论,逐步积累构成了太极拳拳学体系。之后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太极拳拳理、拳术的发展,太极拳因此体现出一定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太极拳在技击防身、健身养生等方面有非凡功效。但因人们价值取向的不同,对太极拳拳理的哲学理性、拳术的武学结构、功法的养生学特征有所侧重或偏颇,太极拳锻炼的功效也就有所不同。
    初期的张三丰是道教隐仙派犹龙六祖,堪称养生学家、生命科学研究者。他根据老子大道及道派养生术创造的“十三势”以养生为基础,文体武用,融养生与武技于一体。“十三势”的技击、健身功能适合于当时民间御贼保身、健身养生的需要,得以长期广为流传,并先后有过“三世七”、“先天拳”、“后天法”、“长拳”、“小九天”等不同名目,其拳学体系突出了太极拳的文体武用。约经百年左右才传王宗岳。王宗岳得张三丰真传,在建立太极拳拳学体系上有重大贡献。著有《太极拳论》,第一次以“太极拳”统一拳名。王宗岳教书为业,对太极拳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健身养生。他在《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中,强调了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富有哲理地阐述了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的修炼方法。他告诫后学:“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从张三丰、王宗岳再经蒋发、陈长兴(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传到杨露禅,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根本性转换,由此逐渐形成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初学拳抱着无敌或制敌保身的想法,后到北京教拳,正逢冷兵器作用消退、火器兴起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强民身,救弱国";跟他学拳的一些体弱有病者健壮了。这使杨禄禅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的认识升华到社会效益高度,由此从“制敌保身”上升到“强民身,救弱国”。价值取向的变化使杨露禅重新学习王宗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教导,审视他从陈长兴那里学来的陈式太极拳,并加以研究改革,摒弃了原有套路中的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创编出适合于强身健体的、身法灵活、步法紧凑的小架太极拳,传其次子班候。又以速度均匀、步法沉稳的中架太极拳,传其三子健候。健候又传其子兆清(字澄甫)。经过杨氏三代人的努力,历时约五十年,最后由杨澄甫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回归到文体武用,为走向群众性体育运动铺平了道路。
    杨式大架太极拳动作柔和匀缓,姿势舒展大方,无跳跃发力,无高难动作,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是其成为大众体育的基础(我曾留心观察过,晨间在公园等处练拳者绝大部分为杨式,包括我自己,碰巧学到的也是杨式)。
    1956年原国家体委就编制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又整理推广杨式太极拳(俗称88式),并以各种形式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得以普及全国,传布国外,开创了千百万人参加太极拳运动的盛大局面。太极拳的推广,正好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紧张的人群和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太极拳遂成街头公园、健身场地千百万群众的主要健身项目,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但是,当今太极拳界看待太极拳的价值仍有不同的取向,太极拳的锻炼功效也因此不同。分析起来,如其人看重功夫,练拳就可能违自然之道有损养生保健,反之若顺应自然持之有恒,也许不重功夫反功夫超胜,当然这不包括仅以体操式演练太极拳者。某种意义说,那早就异化成太极操而非拳。所以尽管群众性练太极拳尉为大观,若练拳者不明拳理不注意调心用意运气,仅比划动作,与道教养生实无多大关系。
    二
    在老四川尤其成渝两地盛行杨式太极拳,这得力于杨澄甫高徒李雅轩先生及其弟子们力行传布。李先生三十年代起偶至成都,开始纳徒,虽如此当时也并非一般人轻易学得,因按传统拜师习艺规矩,能入李先生法眼收列门墙者鲜见,能收列门墙而长久坚持得其真传者就更少,而周子能先生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周先生家境殷实,无生活之忧,每往返于成渝间或长住成都专一跟随李先生习拳,今尝见李周二位及杨式大架太极拳定型者杨澄甫前辈演练太极拳拳照,皆上下相随、松静圆活,无一式不含蕴太极精髓。后来周子能先生学成归渝,广纳徒众,较之李先生门坎已较低。今在渝大礼堂广场、大田湾体育场及各公园等处习杨式太极拳者,若细论起来十有八九几乎全与子能先生有渊源。我的老师张诗杰先生即为子能先生门人,常侍奉周先生左右,亦为难得的真正热爱懂得太极拳者。
    我最早对太极拳感兴趣即源出其名“太极”二字。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始读老庄周易,由此对道家道教文化的有那么一点肤浅了解,每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等津津乐道。但我真正开始接触太极拳则在八年前,那时刚到川大读书,在体育选课单上见有太极拳,毫不犹豫选了它,可惜安排的授课时间太少,每周才一节课,45分钟,课后又无恒心自练,因此一学期过去一套简化的24式都没学会。虽然如此,心中暗含对太极拳的渴慕之心犹存。直到来重庆工作,三年前偶得机缘值遇杨式太极传人张诗杰先生,才真正开始习练太极拳。
    张诗杰先生可谓现代都市隐者,身在闹市心慕仙家,自号太极山人,对道教养生素有研究(学拳期间,常听他言及一些保健方法,或凭药物或以锻炼从调理身体内在入手),且对太极拳理有着悟入生命的体验,平常神光内敛,但一打起拳来即判若两人。他传授太极拳时重视基本功,也随着教学过程讲授拳理,常念一些富有深意的歌诀;平常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人每见其侠义道风,多以医道或太极功法解人急难。张老师深爱太极且真懂太极,对时下外家功一度流行颇不以为然,说那有伤养生;不到非采用不可不主张用药,而代以长期习练太极拳剑,改善身体从最根本的做起。他最爱说的话就是,练太极拳胖人可练瘦,瘦人可练壮,比吃什么补药都更能强身健体。师拳法精深,华岩寺僧人曾数度请他教练太极拳。
    李雅轩先生既曾长住成都授拳,此地亦为杨式太极拳在西南一大本营。声誉卓著者有李先生女儿女婿陈龙骧先生和夫人李敏弟(他们共同编著的《杨式太极拳法精解》1992年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至今影响深远,对杨式太极拳在各地的弘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就是林墨根先生,目前在四川、成都乃至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杨式太极传人,在成都武术协会有官衔,以其身份弘扬太极不遗余力。林墨根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练功练拳,颇见养生保健功效,八十余未生华发,面色红润胜过青年人,见之谓若四十许。林老先生最爱说的话是宁可饿饭也不饿拳,从开始练太极拳几十年未尝有一日中断。我2001年秋到成都学习,不能不中断向张诗杰老师学拳时,深为憾事。2002年5月偶然得知林墨根其徒在学校教拳,故能继续习练杨式太极拳,后来又学了杨式太极剑套路。拳剑共练,不亦快哉!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加之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很需要太极拳这种调节剂来滋润身心;各种慢性病、职业病与人们心灵上的自危感、信仰危机,都可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治疗以至安慰和解脱。太极拳本身对人类身体健康是不药之良药。用强健的身体投身到火热生活,健康长寿,享受人间和谐、幸福美满的日子,正与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贵生思想一致。太极拳典型地体现道教“清静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道教与太极拳从内涵到形式一脉相承。尝有教界人士言:推广太极拳也是弘扬道教文化,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有利途径之一。不用说太极拳与道教养生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我个人如上所述见闻经历亦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古老的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人们喜爱。美国有大学设置太极拳课程;德国经理们热衷于早晚练太极拳;英国绅士寻觅中国的太极拳师傅;俄罗斯畅销太极拳书籍。全世界有难以统计的太极拳组织……此外如那位在学校教我们练拳的老师即西渡加拿大,拟以教拳为生。而这些仅仅是“太极热”的外在景象。
    钟情太极拳,来源于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现时代科学昌明,经济发达,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越发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人们为生活奔波,“名”“利”之外常感心灵空虚,思从佛道教中寻求慰藉,一面想求得神灵的保佑,更主要想从道术禅功中得到身心解脱。太极拳和其他道教丹道体系,正可给他们真实演绎一个新天地。无论他们有无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总改变不了其对生命的关爱、对健康的渴求;无论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有无宗教式终极关怀情愫;但总免不了心灵深处对今生希冀长久,来世平安圆满。简易而速效的太极拳功夫,至少可以给他们信仰生命的真谛,达到身心健康。太极拳比一些秘传神奇的气功要大众化,更便于普及推广;太极拳的健身医学原理早得证明。中国古今养生家和太极拳师都以自身实践,尤其当代不胜枚举的慢性病患者,练好了身体得到好处而交口称赞。国外也从医学临床分析,验证其疗效,得到充分认可而使其风行全世界。事实证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类、消化系统、肢体老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太极”源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慈和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孙徒葛洪接受整理承传。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如前已述,乃至后来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大成,熔人体医学、力学、内丹学于一炉,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编创“十三势”,总结太极丹道体系,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另一方面,太极拳经典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而《易经系辞》的“易有太极”注文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混元太一”状态。宋代周敦颐认为,“太极”是“无”中化生而来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这也就是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上所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无”生“有”,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与《道德经》上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也是没有多大区别。“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根据道家先哲的说法,太极是混元之气,万物之母,是万物化生之伊始,也是万物归之终一;“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因此当我不动时便浑然一太极,稍动则分阴阳。并且“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静之则合”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拳修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太极”即“混元太一”状态。太极拳之所以得名“太极”,其根源在此。
    另有教界学者研究,太极拳形架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张老师形象地称为走猫步,又名粘连步,讲究“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手不惊风,脚不沾尘”)雏形。“十三势”最基本的招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招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高功作法另有一种存想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又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主要的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皆集中而精练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即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在“太极拳经”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物壮则老”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推手的法则……。如此等等,太极拳中所讲究的中、正、松、柔、圆、活、平、灵等等特色风格,均在道教义理中,能找到丰富的实证和最恰当的解释。
    太极拳还作为道教养生术,稍同于内丹术的动功,与内丹术操练过程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太极拳内功与内丹术是地道一脉,只是在目标上和层次上略有分歧。作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极拳重在技击发人,用意用力于四肢,力显在外;而内丹术作为修道成仙的长生之术,则在更高的内炼和升华上,重在结成金丹,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太极拳具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被人曲解、误会,制造一些以讹传讹的闹剧。《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虽认同“道教的太极拳”。但中国古今道教界却无一人大言不惭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直接继承发展传播。太极拳虽非道教专利,但它有道家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几乎是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特别养生文化的形象体现。
    四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是:“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
    太极拳的“松”,是指人体内在思想意识的松与人的肢体即五脏六腑四肢面骸的松。道家对这两者的理解是:一是性、一是命。道家王重阳说:“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两者的放松即是对这两者的修练。古人说:“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即是性命双修。心意放松的同时引导肢体放松,以调意、调神、调身、调息、调动全身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培养元气、以气惯全身。“日积月累、内劲通录,其玄妙自生矣”(杨澄甫语)。“静”是人体意识神态的宁静,是精神高度内敛后的静。古人说:“静以养神”,《道德经》上则说:“神得一以灵”,这两句结合起来就是:以静养神,以神练灵,以达到“神气内敛收藏八骨,满身虚灵之气,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可使泰山立崩,此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之功也”(李雅轩语)。其最后的“练神化虚”就是道家哲学思想中的“虚无”、“道无形”思想。
    太极拳的自然其实就是“道”,《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练拳时要自然扬法,以自然扬度,一切顺其自然,因道法自然,而道即无极,即“虚无”,顺其自然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虚无”,李雅轩提起修练太极内功时曾说:“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至此可看出,太极拳修练理论要求实与道家哲学思想同出一辙
    太极拳作为丹道动功,不能让它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拳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是相关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太极拳赖以张本的理论土壤是道家道教。道教丰富的贵生思想、重生原理和养生功法,早已给人类提供了生命的指航灯塔。现代西方发达经济和工业文明使人类生活出现质的变化,既重视生活质量又珍惜生命长久,回归自然纯朴的生活情趣追求,成了全人类的新目标。人们因之需要重新审视道教养生文化,了解道教养生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不失为一座桥梁。

    主要参考文献:
    [1]唐豪,顾留馨. 太极拳研究[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2]陈龙骧,李敏弟. 杨式太极拳法精解[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王宗岳. 太极拳论[M]. 上海:正中书局出版,1937
    [4]樊艺杰,李强. 论道家哲学思想与太极拳修练[J]. 武汉:湖北体育科技,2001(6)20-2
    [5]刘嗣传.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J]. 修真养性(采于网络文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