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正在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风靡全球,书店里体育类的图书以各式太极拳的著述为最。 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言却又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宗传人”们忧心忡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拳的知见和经验日渐增加,而与大道却往往背道而驰,因为大道至简,经验和知见都不能对悟道有所帮助,求道之人要把知见和经验减的越少越好。 但还是有不少的太极拳爱好者不断地给编辑部和我本人写信,询问一些太极拳修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有关拳史拳理的争议悬疑。在此我将积数年之信函的内容归纳成”十问”,分别作答。 一、近年来拳学界又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此说能否成为定论?
答:其实中国道教的历史资料非常完整详实,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同时期的文字并无张真人创拳的说法,无论是《明史?张三丰传》、还是《道家金石略?赠张三丰制》都详细地记载了张真人驻世期间的修道轨迹,有如何在”金台观得延命术”,如何”日行千里,足不履地”,如何”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临葬发现复生”等等,就是没有张真人创太极拳的记载。 道家遵循的就是一个”清静无为”,怎么会费尽心机去编创伤人制人的法门,岂不有违天道。 张三丰创拳说最早源于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一文中,但黄百家所说的内家拳是”十段锦”和”六路”,并非太极拳,其中的”练手者三十五”和”练步者十八”都与今天的太极拳不贴边儿。至于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是否真为张三丰所创,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而无从考证。 有人说清末丹道大家李涵虚编撰的《三丰先生全集》中就有”太极拳法”,我至今没能见过西派之祖著作的原版,不敢苟同,况且李涵虚先师是光绪时期的驻世修行者,那时杨露禅已将太极拳的名号在京城里叫响,且已有张三丰创拳之说了。 我以为张三丰刨拳说是附会,而附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现象,不仅古已有之,当代亦不乏其事。 一九八六年夏,我率领一个摄制组去北镇(今北宁市)拍摄介绍闾山的风光片,世传闾山与张三丰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先查地方志,又向当地宣传部和科协的有关人士请教,专家告诉我:查遍了有关的资料,也访遍了山上和山下在家的及还俗的道人,没发现有关张三丰真人在闾山修道的记载,更没听说过张三丰传下过太极拳或其它武功,北镇和沟邦子会练武的人可不少,都是民国时期关里来的高人在这儿设场传下来的。 我贼心不死,在山上”大朝阳…小朝阳”等各处道观拍摄时,又不停地打探,结果都是一样的,没人听说过张三丰在闾山传过拳法。
后来到锦州和北京等地请教一些老练家才弄明白闾山地区内家拳的由来:南满铁路修成之后,锦州和沟帮子都是大的中转站,聚集的铁路工人较多,当时京津二地的名家如薛颠、傅剑秋、唐维禄及李光普的弟子刘震山等均到锦州和闾山地区设场授徒,传授太极拳、八卦拳和形意拳等内家功夫。 一桩有关传统武术的悬案似乎已成定论,不想十年后,传统武术界不仅多出了闾山派,而且在九十年代的武术专业刊物上竟然出现了”闾山派三丰太极拳”,”闾山派三丰八卦掌”和”闾山派三丰形意拳”等。先抛开附会者的动机不谈,如此不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岂不让有识之士耻笑,又如何能让传统武术登上大雅之堂! 扯远了,总之,我个人认为在一八五二年(咸丰二年)、武禹襄在舞阳县得到王宗岳的拳谱之前,中国武术史上尚无”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而”太极拳”在清代以前是否曾经在中国流传过都是个疑问。
《从古城走向世界》的书中有一篇文章记载:太极拳之名得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先生观赏杨露禅打拳后十分称赞,当时翁同和手书一联赠杨露禅:”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于是才有了以”太极”冠名于拳术之事。 二、有学者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与修炼丹道有何关系? 答:太极拳应该成为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拳谱中”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舍己从人”等武学思想均与《道德经》的原旨相吻合。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畲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南创立了太极拳学的理论体系,使太极拳能够用形体动作来阐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人的眼里:太极拳是东方哲学的载体。 虽然太极拳不是丹道修炼的直接产物,但我少年时确实学过一种从太极球功法衍生出来的太极拳,很简单,只是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后左旋右转而己。后来陈老先生告诉我:道家太极球跟八段锦一样,都是修道者的外练法门,这套功法据说源于施肩吾的《修真元图》十五式。 道家与佛门一样,息争止戈、戒杀戒斗,修炼者不可能将心智用于搏斗之法门,否则有违天道,而得道之人更不屑于这门外俗事。得道者如《周易参同契》中所形容的:”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 因此,如果说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则实在不是对世外高人的恭维。
但是,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磨砺完善,已经可以成为丹道体系中的炼形部分。 “丹经”载炼形之法有六种:玉液炼形、金液炼形、太阴炼形、太阳炼形、内观炼形和真空炼形,我的修炼体验是:太极拳以玉液炼形入手最终以真空炼形得先天一炁。 太极拳炼形的目的是”金丹换骨”,即肉身达到”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然而这种修炼绝非易事,我师门的前辈阎志高、霍梦魁都练出了内丹,我的吴式太极拳师傅王辉璞先生也练成了内丹,但都并没能”羽化成仙”。我本门的师傅刘常春先生修炼”转天尊”,虽有丹气缭绕,但也并不能凝丹气凌空技击。一些太极拳修炼者以为:太极拳结合丹道的修炼的结果,必定能神乎其技,其实不然。 三、练习太极拳是否要炼出内气?近年出现的”循经太极拳”是怎么一回事? 答:传统习练太极拳,必先站无极桩和太极桩而行气,再通过盘架子而得劲。 目前,据说全世界练太极拳的近一亿人,太极拳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运动,就不能完全用练功夫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太极拳爱好者了,只要动作准确、神清气爽、能够强身健体即足矣。 如果有武术基础的青壮年要练出点功夫,那还是要先站桩,通过”玉液炼形”而得气,然后再行桩、盘架子练出太极内功,再抖大杆子、揉太极球,让内气鼓荡而强化周身的整劲和透劲.这样太极拳才可用于技击。 至于”循经太极拳”的出现,应该是受到了周潜川先生著于一九五九年的《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的启发。周先生认为各派编创的”拳路子”,似乎过于繁复,而违悖了”太极十三式”的简骇原则,反而把全身的”经路”’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 周先生对于气脉的理解有点像”大侠金庸”,过于教条和神化。要知气脉的动行与宇宙的运行是一样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你如何以意行气也不可能练成”六脉神剑”。 我十四岁既师从陈先生修炼峨嵋派功夫.十年后,读到了周潜川先生的那两本遗著,而循经观想,结果几近走火入魔。不仅高僧大德和丹道名家再三苦口婆心地告诫后学:慎转任督脉,以我自身深受其害的例子,足以让那些玩弄使气运脉者醒悟。太极拳是自然大道,遵循的是全真派的丹道理论,决不可”循经运气”。 而周潜川先生所学的峨嵋派白云禅师传下的丹法和动功,是茅山派的道学体系,以《黄庭经》为修炼根本,与宋元内丹派的南宗和北宗都大相径庭。本门的修炼宗旨是武禹襄-郝为真-阎志高-刘常春一脉相承的抱元守一理论,除了《廉让堂太极拳谱》外,还有一部《清静经》。 四、传统的太极拳是怎么个练法?打太极拳是否越慢越好? 答:少年时除了跟陈老先生学太极拳外,还在北京的公园里随大溜跟人家学过几天–据说是杨健候传下来的杨式太极拳,都是健身用的架子。二十多岁后师从于王辉璞先生习吴式太极拳、刘常春先生习武派太极拳,才知道太极门内的传统练法和行功程序。 吴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与武派的大体相同,都是先站桩、走太极步,然后开始盘架子、抖大杆子(或练太极大枪),再推手摸劲、散手对搏,吴式一系还要练习太极快拳,阎志高先师传下的武派练法中有五行功和太极球及散手单操等。 行功的程序很严格,一般初学者先要站桩和走太极步至少一年,学拳架子也需要一年的时候,再用三年的时间练得内外合一,师傅才给你拆手。同时还要抖大杆子、揉太极球,进行功力训练,最后推手喂招也需要三年的时间,再进行实战训练,前后要经过八、九年时间的磨练,才能得到前辈的认可。 原始的太极拳架子虽然讲究松、柔,但行功的速度较快,经杨露禅和武禹襄修改后,而成快慢相间、刚柔相济,但还有纵跃和发劲的拳势。后来杨露禅进京后,才将太极拳改成速度均缓、一派松柔的新练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者的需求。 武派的郝为真宗师后期受聘于永年的学校里教授体育课,为普及教学而将武派拳改成了”起、承、开、合”的高架子。
然而那些练拳以技击为主的嫡系传人在私下里仍然保留着传统太极拳的原始练法,如杨式小架,杨班候传杨少候一系;吴式快拳,吴鉴泉传马岳梁、马岳梁再传施梅林和谢祯一系。 而武派阎志高一系则讲究化劲快打,笔者早年跟吴式的谢祯师兄学过吴式快架,后来修炼武派十余年,己能将九九八十一式武派拳在几分钟内打完。 以笔者之愚见,太极拳行功的快慢是应该由修炼者的各阶段的修炼层次所决定的,初练者要松要柔、越慢越好,松到尽头会出”梗劲”,将”梗劲”以旋转划弧发出,如此则形成刚柔相济、快慢相同的拳架,配合抖大杆子和揉太极球的修炼,必能练成上乘的技击功夫。
此层功夫上根器者三、五年可成,一般根器者会在此境界执迷一生,以技击功夫炫世。”梗劲”是正宗传人在”膝与胯平”的下势后松柔至极点的状态下产生的,那些站着打拳的养生高架者终其一生也,本验不到,最多在摸手试劲时玩点虚实换劲的技巧。”梗劲”练到尽头就是”化劲快打”,这需要有深厚的内家功力,且具备上根器者才可修炼成功,是《易经》中的”复亨刚反”。刚的极尽则是真的松柔,是真的太极拳了。 五、有名家说太极拳只能练松、练柔不能练劲,太极拳的技击不是靠劲力,而是靠“空”和“虚灵”,这种理论是否正确? 答:近年来以祝大彤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名家提出了一些纯“空”、纯“柔”和纯“松”的理论,并且反对下势子练拳,主张不吃苦、不受累、轻轻松松地练上乘功夫,因此大受太极拳玩家的欢迎。 其实这些高论不过是对四川李雅轩先生“大松大软”拳学的发展,客观地看,这些理论本身很高明,可惜只适用于二种练习太极拳的人。一种是功夫到了化境的练家,一种是靠练太极拳健身的玩家,对于想把太极拳当功夫练的初学者来说,这种理论决不会是通向技击彼岸的桥。 据祝先生自己介绍,曾师从于吴图南和杨禹庭二位先师,笔者系吴式门内人,从祝先生文章中提到的“收肩窝”和“收腹股沟”的练法上看,祝先生确实得到过杨先师的指点,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见识过吴、杨二位先师的拳架,二位前辈虽然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但也没站在那儿玩拳,不信就看一看吴图南在八十年代初拍摄的杨式小架的纪录片。 我的师傅王辉璞先生给我划架子时,我再三问过:练太极拳是否必须要下势子?王辉璞先师说:杨老师教拳时说的明白,要出功夫必须下势子。祝先生是研究拳论非常有心得的人,如果不下势子松到底,怎么能够体会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感觉呢!为了迎合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而提出一些适应性的理论也无可厚非,但不能把原本技击性很强的太极拳弄的面目全非,对作为传统文化的太极拳的健康发展不能起误导作用。 如祝先生对杨禹庭先师的功夫渲染的有点像大卫?科波菲尔的魔幻表演,动机虽好,但经不住行家的推敲。
王辉璞先生是杨先师的入室弟子,当年在丹东王老师的家里吃饭时,我师傅说:杨老师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见谁都客气.从没听说过他和别人动过手,他的功夫确实高,和杨老师搭手摸劲,他的胳膊真像棉里裹铁。 杨先师跟我师傅提过王茂斋大师的轶事:有一年,徒弟们给王老师过生日,王先生说,瑞霖(杨先师的名字)咱爷俩试个劲,俩人在桌子对面用筷子搭手,王茂斋先师的手轻轻一提,就用筷子把杨老师从椅子上带了起来。 至于祝大彤先生说的“练拳时周身出力用劲,便无轻灵可言,有动意,想经络,想穴位,这一切都是障碍。”也不是杨禹庭先师的拳学理论,诸君可读一读杨先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的《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及王培生先生的书,和我师傅王辉璞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吴氏太极拳》就自然会明白;用意是吴式拳的特点,并且对意想位置准确性要求极高。 祝先生不主张练劲、用劲决非练家之言。既然是吴图南大师的传人,想必是看过吴先师练杨式小架时是怎么发劲的,难道吴先师也练错了吗?都说王茂斋大师擅长太极大枪,祝先生知道王先师用的大枪有多重吗?杨班候少年时练的大杆子有多重吗?阎志高先师曾说过:永年武家用的铁杆子有八十多斤重,杨班候和郝为真那出手见红的透劲都是抖杆子练出来的。 那些太极拳玩家大多都是文明人,恐怕从没在街上打过架,更没在擂台上跟人交过手,在公园里跟人推手摸劲,玩点太极门内的“高买手”,用虚实转换的小技巧沾点便宜也就罢了,要知道在擂台上可没人跟你搭上手再打,街头的小流氓更不会等着你玩“空”、“松”的戏法了。如果祝先生等名家坚持说:太极拳不用整劲和透劲就能打人、伤人,笔者愿意以身试技(练成阴劲功夫者除外),同时也希望名家们能用空劲和松劲接住我的“崩拳”或“搬拦捶”。 六、为什么一些大师能练出太极拳的化劲功夫?太极拳的凌空劲和阴劲是怎么回事? 一九八五年我去北京,跟陈老先生在一起学功夫时,曾问过化劲功夫是怎么回事,陈先生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后,再将“坚刚”运化掉,得到的才是化劲,化劲打人如一股风吹透你的身体,你不会被打出去,更不会被打倒,可是身体里面己经受伤了。 一九九O年的冬天,刚做完《吴式太极拳》的教学片,有一天,王辉璞先生为了出书的事来沈阳,我到辽宁电视台的大门口去接老人家,王先生见我穿了棉衣就伸手向我左肩胛掸了一下:让你尝尝太极拳的化劲!我当时感觉真有凉风吹进了身体。后来又见过高人用化劲打人,被打的人多是身子一颤就脸色惨白了。 真能按传统的规矩练太极拳者,二、三年后就能下势子盘架子了。
将身体的重量沉到地下,会有一股劲力从脚下传导到全身,修炼者松的越好这股力量就越大,直至将身体绷圆有炸开之意,这就是“梗劲”,也就是“极柔软”后产生的“极坚刚”。 这股“梗劲”在你身体里鼓荡,让你不吐不快,于是在盘拳架子和练单操时你就能发出很整的劲力,这种整劲不仅能在推手中伤人,也能在搏击中打人了。 你在这个境界里如能得高人指点,或是自己能把拳谱悟明白了,就有可能把这种“梗劲”运化成轻灵空虚的太极功夫,化劲才算练成了。那些一辈子就只练太极的世家,像杨露禅、杨班候、杨少候、郝为真这些名家的化劲功夫大概都是按以上的程序练出来的。 但也有一些大师的太极化劲功夫却是别有渊源.以阎志高、孙禄堂和陈云玥三位名家为例,阎先师十七岁师从郝为真之前己习武有成,孙禄堂先生五十岁后从郝先师学太极拳时已是名家,陈云玥先生也是年过四十才学太极,这此之前己将戴家心意拳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三位大家仅用了三、五年的时间就将太极拳的化劲练成了,这就不能不让那些十年二十年练不出境界的人迷惑不解了。 但你细一想就能明白;这三位先生都曾受过严格的形意拳训练,蹲猴、站桩、抖大杆子一样样地顶下来过,因此内家拳的整劲早就练到身上了,一学太极拳,“梗劲”就出来了,再一练就能化了,一出手就比那些专练几十年太极拳的人管用。因此我想所有内家拳的劲气都是相通的。 “凌空劲”一词首见于国光书局一九四九年出版的,陈炎林所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有文字日:“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观者所能信,实乃精神上之作用而己。”
“相传昔时杨健候、少候父子,能吸引烛光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即凌空劲,惟此功夫今已失传”等等云云。 近年来,有人在刊物上披露当年杨少候曾用凌空劲折服宋书铭的轶事,又将“凌空劲”炒了起来。有文章说,杨家太极拳的传人董英杰先生及其弟子练成了身手如电的功夫,人碰其身既被电出,以掌击人,可凌空御敌,不知所言真伪。 一九九六年,我请“奉天三老”的传人安仕发老先生吃饭,席间安老提起他的一位弟子在不久前英年早逝禁不住有些感伤,然后说起这位弟子在八十年代曾去北京紫竹院访吴图南先生的事:吴先生真有功夫,我那傻徒弟一进身,吴先生说“你来”,抬手一翻掌,我那徒弟就摔倒了。 后来,我在北京听说了吴图南先生对“凌空劲”的认识,吴先生说:“凌空劲”又叫“惊失手”,纯是一种精神作用,仅对那些有一定功夫的人有用,对感觉迟钝的人反而不起作用。 不过,吴图南先生在《宗气论》中的一段文字或许对破解“凌空劲”的奥秘有帮助:“所谓太极拳之气能全体发之于毛者,通过体表等电离子层和生物电离子层,能使这种气达到(推手时)对方之身体,而且使这种气跟对方之气结合到一起,来指挥对方之呼吸。”
阴劲功夫跟“凌空劲”不同,原本不是太极门内的功夫,阎志高先师当年在小河沿公园当众演示后才为世人所知的。 据家师刘常春先生回忆:那是一九五四年的夏天,小河沿来了一位自称腹部不怕打的拳师,专找阎先生比武,阎先生用剑指离他一尺多远点了点其小腹说“就你这肚皮能经住打?”说完就背手而去,众人不知何故,只见那人面色惨白,满头是汗的捧着肚子,有明白人说,这是失传己久的阴劲功夫。事后,常春等先生向阎先师询问这种功夫怎么练.阎先师不悦地扔下一句话:把太极桩站好了就知道了。 前些年,家师的一位学员站太极桩出了功夫,先是能凌空推动悬挂的毛巾,然后是悬挂的砖头,最后是几十斤重的大石头。阎志高先师并没传出阴劲功夫的修炼方法和用法,因此本门很少有人能炼成。世间有太极拳的那天起,能把功夫练到化境的就寥寥无几,至于练出“凌空劲”或“阴劲”者更是风毛麟角了,这些功夫已无大用,穷毕生之力不值得。 七、很多练家都知道:想出真功夫必须要下势子苦练,可是下势子练拳,膝盖往往容易受伤,怎么办?
答:我愿意将自己修炼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痛苦的教训公之于众,供后学者借鉴而少走弯路。
我二十多岁时一度痴迷太极拳,开始下势子苦练,膝关节酸痛时曾请教过王辉璞先生,师傅说:要下大功夫,膝盖是必然要痛几年的,多溜溜腿。
我自恃从小就压腿、溜腿,那时候一个旋风脚,可以原地拔葱旋转360度,认为腿上的功夫早就成了,因此,每天下势子盘架子前后都从不压腿。 十年后,到了一九九七年,膝盖已经肿胀的变形了,关节弯曲角度受限制,关节每一开合会发出声响,不仅下势子练太极拳吃力,蹲猴或走趟泥步都力不从心。恰好秋天去兴城采访,到疗养院洗温泉时请专家诊治,医生说里面有瘀血,于是用空心针扎入膝盖关节,又用火罐拔瘀血,果然拔出不少黑血。 回沈阳后又请教刘常春先生,师傅传我阎志高先师的“揉筋开胯”之法,我又结合少年时代学的“鹤形功”和锻炼腿脚的功法,半年后双腿康健如初了。有一年我在小河沿练拳,早晨从7点到11点不间歇的下势子盘架,双膝仍无恙。 多年来我总结出了避免膝伤的有效方法:
一是学拳之前必须站桩,在站桩的过程中体会出膝关节放松的感觉,都说练太极拳要这放松那放松,其实最难放松的就是腿脚,膝关节承受着一百多斤的份量呢! 二是下势行功的方法要正确,吴式讲究膝尖与大脚趾对准,武派要求膝尖要与二脚趾看齐,转换时一定要以丹田和腰胯带膝,膝腿不可先动。要学拳必须得真传,不然功夫没练成还添了一身毛病。 第三就是一定要压腿、溜腿,我有个师姐叫秦泗花,因为患有肾下垂、尿崩症等十几种病,而入吴式太极拳门跟我老师王辉璞先生学拳,那时候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没练过一天武术,没想到几年后不仅在全国的太极拳比赛中获得了银牌,腰腿功夫也不同凡响了,40多岁的人能够轻松地搬腿做“朝天蹬”。至于压腿和溜腿的方法最好能请教专练腿法的名家,我就请教过戳脚翻子门的赵殿忠和马聪杰二位先生。
另外,就是要注重膝关节的保健,经常做旋转揉膝有益无害,千万别在夏天穿短裤练拳,出汗后膝关节最易受风,膝盖的伤病有一半是因此而造成的。 八、为什么青壮年人练太极拳容易发胖?又有一些老年太极拳爱好者患上了糖尿病、小肠疝气等症?练太极拳为什么还会生病?
答:我二十五岁之前,体重一直保持在96斤左右、属偏瘦形,后来有一段时间练功以太极为主,兼修心意和八卦,体重就逐渐增长,至一九九九年已经接近160斤了。
太极拳不仅促进微循环.更刺激消化系统,使你食欲大增而难以忌口。我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吃四顿饭,有一次在沈阳迎宾馆院里练完拳后又和朋友们一起聚会,竟一口气吃下了十二个花卷(二两一个),再喝五瓶啤酒还感觉没吃饱,回家后又吃了一顿饭。
太极拳是一项低消耗的运动,而青壮年太极拳爱好者又正是胃口好的年龄,热量聚而不散能不胖吗?因此太极拳不是一项减肥的运动。想要坚持太极拳运动而又不想大腹便便,最好能控制一下食欲,或调整一下锻炼方式,增加点慢跑、蹲跳之类的项目。我近年来以修炼八卦掌为主,并恢复了部分峨嵋派的功法,体重又开始逐渐下降了。
太极拳并不是保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修习不得法还容易罹病,周潜川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指出:“一部分练太极的人,他们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焕发,精神健壮.而细察内脏经络,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阴阳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大半因高血压而中风不起。” 其实像杨澄甫那样暴饮暴食者哪有不得病的!在沈阳的公园里,练家们喜欢在树荫下各好茶水,边练边喝好自在、好洒脱,虽然解渴,但是不能保证你不患上“消渴症”。
但得真传者只早晨空腹喝一杯水,可在“三伏”天连续练三、四个小时而不用再喝一口水,而感觉不到干渴,因为他知道“玉液炼形”之法,口中有醴泉之水。醴泉乃是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得道之地,正宗的太极拳功夫还是与丹道有点关系的。
至于小肠疝气乃是小腹积气所致,练内家拳者都说要得先天炁,可是练出来的又多是后天气,据说霍梦魁先师和王辉璞先生丹田中都练出了球,于是现在还有人鼓着气让肚子里的球转来转去炫耀自己的功夫,其实这都是后天积气,先天炁是无形无象的。
后天积气早晚是病,孙禄堂先生晚年有悟云:“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
必须将后天积气转化成先天一炁,才能将太极拳练至化境,也能避免被小肠疝气等疾患困扰,有老练家告诉我:丹田练出东西的人临终前要遭罪,会不停的腹泄。 练拳不得法会生病,如初学者勉强下势,双腿松不下来,气血向上逆行则易于患高血压,能塌腰而不知松腰者容易肾虚,强制呼吸难免三焦失调。即使得了真传,功夫到了化境也一样会遇到你想不到的磨难,所谓有得就有失。 一九八五年我在北京买到一本旧拳谱,其中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的句子。去请教陈老先生,陈先生说:这是太极拳练到化境自然出现的功夫,求之不得,举个例子,在夏天里,一只蚊子落在你头发稍上,一般的人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太极拳的听劲功夫练到家的人不仅能察觉到.甚至能够体会到蚊子在头发稍上发出的细微颤力。
如此神奇的功夫怎不让人心仪,于是下决心苦练,冬天里在小河沿一口气练了四个多小时的太极拳却不感觉到疲惫,相反晚上睡不着觉。 第二天遇到刘常春先生,师傅说:你这是把功夫练炸了,越练越兴奋则容易把身体练垮了。师傅还告诉我:太极拳的功夫越深身体就越容易过敏。果然三、四年以后,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地搔痒,只能穿纯棉的内衣,冬天身体总带着静电,左耳总莫名其妙的没规律地鸣响,到医院问专家,医生说是用传呼机和手机引起的,可是我的手机使用率非常之低,别人天天用也没事,于是只能将传呼机和手机停用了。 九、都说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为什么不到国际上参加搏击赛?为什么散打王擂台上没有太极拳高手?
答:我以前发表的文章里就提到了“不能打的太极拳”,引起了一些太极拳传人对我的不满,真是又到了说真话难的年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很少有太极拳传人能够按传统的练功程序进行修炼,严格地按老规矩下势子打拳,因此练出真功夫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而近年来,练太极拳的人又大多被错误理论误导,被带进了二个死胡同。
一是错把推手当技击,一九九七年我领着记者去采访小河沿的一位推手名家,把所需的镜头拍完后,那位年轻的记者提出要和名家摸摸手。这位记者除了身体好外,没练过任何搏击和武术,一搭手就被名家带的左歪右斜,于是记者又提出能不能不支“黄瓜架子”,随便打,名家虽然心里没底但怕丢面子只好答应了。双方站好后,记者一上步就是“乱三拳”,名家手忙脚乱,头二拳挨个正着,最后一拳才勉强接住化开了。在回电视台的路上,记者对我说:“张老师,如果换上你打这三拳,他早就趴下了。”我从小就经常在街头打架,长大后也不断地跟人试手,深知无规律搏击和擂台赛的差别,而太极拳的推手不过是准技击状态下的文明游戏,用推手的技巧上擂台恐怕要下不来,如果推手高手在大街上跟小流氓打斗,生命很可能会受到威胁。
第二是“空松”不练劲,有一位民间高手告诉我:他已经练到了提暖瓶的劲都没有了,这都是受了祝大彤先生理论的毒害。去年就有一位不信邪的练戳脚翻子的年轻人,到小河沿向一位“空松高手”叫阵,结果这位不会太极拳的小伙子竟把“空松”高手忙活了一个跟斗,摔坏了尾骨。
空松是对的,不练劲是错的,在空松的状态下站桩、盘架、抖大杆子、揉太极球、发劲操手,才能达到阎志高先师所说的:“脱体力,生神力”,练出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杨露禅、杨班候、郝为真、阎志高的绝世拳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练出来的,阎志高先师在沈阳时所用的太极刀重6公斤、太极杆重16公斤多,要知道阎先生那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四两拨千斤”的拳理原是大枪术之圈枪法,王宗岳谙熟阴符左把枪,将枪法精华溶入拳学理论本无可厚非,“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推手运动的根本大法。不懂借力打力者则无法与太极拳高手进行推手。
但“四两拨千斤”之法却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实战技击,李亦畲先师早在《五字诀》中说的明白:“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这里说的先决条件是双方需搭上手,才能“我劲已接入彼劲”,还要“恰好不先不后”,实战搏击中对手怎么会给你创造这种机会?
有时间看一看央视的“世界拳王争霸赛”,像罗伊?琼斯和德拉?霍亚这些高手可以在1∕4秒的时间内完成出拳和收拳的动作,而且每一拳都是几百磅的重量,你如何能粘住对方的拳头,又如何“接入彼劲”,又怎么“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我十多年前练过划大杆子,两个人拿着长杆。一方无论用多大的劲力扎向对手,技高的另一方都能用圈枪之法化开并且在进退之间可以利用步法粘住对方,但徒手搏击却不行,这其中的道理不难解惑:粘枪之法有物可借,长杆无处可藏,除了撒手弃杆才能不被人制。但人的双臂和身体可以前后左右做360度的瞬间收放转换,允许“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的条件太苛刻了。 十、太极拳的架式和拳学理论有哪些缺陷?目前太极拳运动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太极拳原称“长拳”、“十三式”或“粘拳”,在杨露禅没进京之前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拳种,杨家由教拳谋生,到为了迎合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而改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武术拳种进行商业化运作,传统文化如果按着市场的需求而发展则必然失去其原有的存在价值。
从太极拳在京城被正式命名到清光绪六年李亦畲编撰出第一部太极拳谱,太极拳就朝着强化其健身性和普及性、弱化其技击性和伤害性的方向发展。不仅拳架更适应于推手试劲,由武禹襄和李亦畲二位太极拳理论的集大成者创立起来的拳学体系中,更多的技击理论则是指导学者在推手中如何化解来劲和借力发人的。
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的,武禹襄和李亦畲二位先师是儒生秀才出身,不可能到江湖上去与各门派的高手切磋历练,更不可能与亡命之徒做生死搏斗,最多找几位莽汉在庭院里做一些文明较量而己,因此在武、李二位宗师的生存状态下产生的拳学理论必然缺乏搏击的残酷性和血腥气。
至于太极拳架的演变,从郝为真宗师于清朝末年在广平府中学堂教拳时改成高势开合架子,到一九二〇年前后杨澄甫将杨式拳定型为大架子,太极拳真的变成了能推人而不能打人、能发人而不能伤人的一种技艺了,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早己变成了老少皆宜的健身操了。
今天的太极拳普及运动己经步入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轨道,不仅河南陈家沟的教拳行业成了当地人致富的手段,而且吸引了一批并不爱好太极拳、更不懂太极拳的聪明人,他们开始一门心思地往这个钱眼里钻了。某些政界里的人也开始以正宗传人自居,挺个大肚子到处谋财牟名。在沈阳的一次千人太极拳表演大会上,一位策划者突然带来了几卡车的练功服和练功鞋,强迫表演者统一着装,而这些道具的价格又远比市场上的贵,太极拳的普及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变味了。
假冒伪劣的拳种还在层出不穷,不仅张三丰一支有了若干个门派,现在差不多每个仙山洞府都有了太极拳,而且传人们都能拿出完整的师承表,让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哭笑不得。
那么我们的武术管理部门和学院派的专家们又都在忙些什么呢?
官员们忙于各种辅导班的开班仪式和毕业典礼,喝点小酒、拿点小礼,专家们则奔波于国内外教拳挣钱,专家中的佼佼者正在源源不断的出书、出光盘,五大太极拳种类各被肢解成若干个式子,而且还发明出若干个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像太极扇、太极球之类,可谓生财有道。自己知道练的拳不能打,于是在教材中明确说了:这个动作没有技击意义。
于是太极拳的雄性激素就完全被雌性化了,名家高手们再一次败于东瀛浪人和西洋匹夫之手,于是太极拳演变成太极操和太极舞的悲惨的命运,不幸被言中了。其实不唯太极拳如此,近日观赏到八卦掌冠军们的表演,新编的逰身八卦连环掌中竟有“孔雀舞”的动作,真是将董海川的阴柔派武学发展到了极致,我想如果让杨丽萍只练一年八卦掌,在全国性的大赛上胜出这些冠军们就绰绰有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