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主宰于腰 练大极者须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要细研太极阴阳之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矛盾反映在人体结构中,既有主次之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腰与四肢就是如此。太极拳尤为重视腰动。拳论一再强调说:“腰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问”、“命意源头在腰隙”、“紧要处全在胸中腰同运化”等。对于这些理论要认真揣摩,在实践中渐悟其理。.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稳定及推动动力到人律的各部位,腰部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内劲的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四肢运转的。所以,拳论讲“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强调腰部直竖,稳定,圆转。但是.初练大极者,常出现练腰不符合要求的病端。 俗话说:“低头弯腰,传授不高。”不能虚领(灵)顶劲的病态,是教师传授不高造成。初练太极者,无意虚顶,实项、顶偏。还有低头,仰面,左右歪斜,摇头晃脑。这些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不符合虚灵项劲、中正不偏的要求。 腰脊不能节节放松,用劲过大而挺直,或软弱无力,忘记了身为主弓的要求:腰胯不松.与下肢不能连接,有突臀松肛之病。裆口不开,央为人字裆口,既不圆,又不虚.不能与上肢 组合。 怎样纠偏呢?要特别注意腰脊上联络的大穴位。头项的百会穴,脐后的命门穴,尾骨的长强穴。 百全穴虚项。陈鑫四卷中讲:“拳自始至终顶劲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须领起,以为周身纲领。”若要身法中正必须从头开始,既不要用动力实顶,也不能不顶,.或顶偏。要用意念指导百会穴轻轻上提,使头自然垂直。脖颈要放松自然,决不能因头顶肩沉,使脖颈僵硬。 但是,顶劲不是绝对的,身法有时也有倾斜弯腰的动作。如“击地捶”,“扫堂腿”,“撇身拳”等势。这些动作,只要意顶不失,重心与力点不偏,仍然保持上下相随,内动自通,也是符合顶动要求的。 腰后的命门穴,它位于后腰背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相当于两额前上棘的连线中点,向上数两个椎体.便是本穴。 命门穴与腹前气海穴(即中丹曰)相呼应,当呼气时,气沉丹田,发劲时后脊命门穴要微往后撑,与前腹丹田鼓荡配合,产生内劲。 身法虚灵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挟。腰隙向左抽,则左实而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意导呼吸,内气潜转,路经腰脊运行四肢,反复循环,久练源动腰眷转股肱,内劲不令人知。实践证明命门穴是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发力的枢纽。技击须知研命门穴。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下半寸,约在尾骨尖与肛门的连线中点(属督脉中的穴位)。它是上下经络的通道。气沉丹田要有长强穴的帮助,肛门要紧缩上提,长强穴随收臀、松腰落胯的动作,要向前合劲,有掤托腹部丹田之劲。上下肢用劲力,要松紧辩证使力。特别是定势更应注意。决不能放松泄气,只能提裆有助丹田内气团聚。 陈式太极拳独特的缠丝劲,主要在于总枢纽腰部的螺旋转动,例“掩手肱拳”的发劲,虽四肢都有缠丝动,但是,主要功能在于腰部的瞬息拧转。 朱天才大师讲:“腰在陈式大极拳中有三种不同的适用方法。在练柔动时,要活腰,起到固活作用;在练发劲时,要拧腰.起到爆发力强、速度加快的作用;定势时,要塌腰,起到稳定下肢,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 怎样求达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呢? 练习拳架时,先用意练习塌腰,定势要内气下沉于丹田,下肢开裆,合裆,提裆。腰脊自然松沉,命门穴微后撑。肋骨以下的肌肉放松.决不能绷紧。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发动曲一刹那间.腰围才立即绷紧:发劲后立即放松。 后腰练巧。要随外形动作转动腰胯。或左右转动。或侧旋转动,或立圆折叠。要先慢速配合外形动作活腰。要势势揣摩,然后再加速活腰练习,能做到快慢以腰为主宰,腰缠丝促进四肢的缠丝;最终求达掤柔劲。 拧腰练习。这是发劲画圆出方点的加速动作。先按照拳架特定的发动动砟练习。如“掩手肱拳”、“青龙出水”、“击地捶”、“护心事”等。练习时要注意起点,中点,落点。起点腰部要放松,意念集中,动力积蓄于丹田。中点是在放松的基础上,腰腹要分清盛实。落点腿蹬,腰绷,腹实,猛冲。动作要快如闪电。瞬息同,腰部要产生两种功能,送力功能和稳定重心功能。 单式练习。 一、转腰功。先从无极式开始,左脚从侧方向左开步.两脚距离辅比肩宽,两腿屈膝.裆要圆虚,下蹲膝与臀平,蹲为90度为宜体弱者可放高。头顶百会穴虚项。眼睛平视。两臂外旋屈肘缠丝里合,至腹前成搂抱状。两手指头尖相对,手心朝里。两指尖距离,手与腹部的距离,都约为20厘米。沉肩垂肘,松腰落胯,而后随着腰的左旋右转.向左右平抡转,两手距离要固定,眼睛要内视丹田,外视手掌平移转动,练习20次。 二、旋腰功。从无极始。要求左腿向左移半步,两腿屈膝下蹲,上体前俯,头略低垂,两手握拳向右前下方伸出,然后上体以腰为轴旋转.两臂随着挺胸展腹,向左、向后、向右绕环,下肢虚实随上肢旋转而定,练习20次再向相反方向旋转。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速 度要匀缓.周身放松,练习20次收势。 三、立圆折叠功。从无极始。两手提抓握拳于胸前,两拳距离与肩同宽,出左腿向脚尖前方迈出一步,上肢两拳变掌,随下肢重心变换前推,成弓步时上肢停止。接着两手下按膝前抓握,后拉移重心至右腿。重心在右腿时,两拳向上再提至胸前变掌。这为1次,反复做15次。再做右势,说明与左势相反.反复练习15次。 四、合收功。从无极始。开左腿成马步,两脚平行稍出肩宽站定。虚领顶劲;沉肩平视.然后屈膝圆裆.松腰落胯;身体慢速下蹲。同时两手心相对,向左右拉开伸向两侧。要手腕领劲,向上提升,身体连渐升起,两手与肩平时沉肩垂肘,坐腕指尖领动,用两顺缠丝,手心相对合于脸前,变成十字手,然后双逆缠丝向下按,身体放松下蹲,按至两胯旁。反复练习数遍,收功。 发表在《少林与太极》200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