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889|回复: 1

习练太极拳的一点浅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 16: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练太极拳的一点浅悟
                                                  作者:卞俊勇 (安徽临泉)
初习太极拳时总觉得一身僵硬劲,盘架时松不下来。老师也总是讲身体要松沉,要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时方能松下来。所以在盘架时总是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久而久之,周身像刚考好的面包膨松饱满。虽有了点松的感觉,但还是觉得“意”用的太重,后来盘架时就听一些放松的禅乐,渐渐地“意”也就用得少些。我才悟到到了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才能引导形体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
盘架时关节的“松”至关重要,大关节练松了,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一样。此时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
吾平素上场打拳时,习惯先做一些自编的松柔操,待全身松下来后方可盘架子。笔录下来以飨同仁。
1. 静心、松意,平心静气。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开步同肩宽。舌尖轻抵上腭,双眼合目,百会穴微上领,呼吸匀畅,心无一念,平心静气。此乃太极混元桩也。5分钟后,在意念的控制下吸呼慢慢加深加长,使用腹式呼吸更佳。此时两手心会又热胀感,两臂随着呼气向两侧伸张,随着吸气又收缩回来。清气由督脉上升到百会穴,体内浊气自然下泄到脚心涌泉穴,脚心会有热感。
2.挂臂功,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
接上势不变,“意”领气在丹田内旋转,同时松裆园胯,吕尾微凸,腰胯做平字转动,脚踝、膝关节、脊椎都是在做螺旋缠绕运动,这样就带动双臂自由摆动或游动,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两臂只靠自重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会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3、站桩功体会全身松沉的感觉。
身形: 两脚开立稍宽与肩,松静站立,百会穴虚虚上领,下颌微内收,颈项松直,沉肩坠肘,虚腋,含胸拔背,命门后突,圆档松胯,屈膝微蹲,两膝微内扣,两脚平行,五趾舒展,脚掌平铺地面,两臂体前举起似抱球状,两手与肩同高,两肘下垂低于手和肩,肘弯大于90°。为了便于入静,双目轻轻闭合,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意念:  用意找出“悬臂功”两臂松沉的感觉,逐步把这种感觉扩大到全身,细细体会松沉的感觉。整个步骤是从头面开始,逐节下沉。意念头部肌肉与骨脱开,像挂在架子上的肉一样下坠,颈部肌肉下坠,两肩、两臂肌肉下坠,腰腹肌肉下坠,两胯、两腿肌肉下坠,两踝、两脚放大放松,肌肉下坠并接气下行。如此反复用意念引导,速度要慢,要静心找感觉。修炼日久慢慢会感觉肌肉像离骨而因重量自然下坠,从而感觉自身体重,內气像水流、气流一样从头经全身慢慢流下,直到脚底涌泉穴。
收功:  每次站桩10—30分钟后,意念收功,两掌体前捧气灌顶,中指相接体前下按,内气随掌下行至丹田,两掌相叠,揉按肚脐,正反各3圈,两目睁开。
桩功修炼的下沉是意气的下沉,是肌肉的下沉,是内外相合、周身通透的下沉,使包括骨骼重量在内的自然下沉。但百会穴虚领顶劲不能丢,这一点向上的意识力其实就是“人体浮力”中保留下来的确保骨骼支架不散的最小的向上之劲,实质是神意的虚领顶劲作用,意不可过重,力不可过多,多余的统统下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实上虚,下盘稳固。
4,行拳中修炼松沉劲
盘架之前可用桩功在静的状态下找到松沉的感觉,把这中感觉再带到行拳的动功中去,久之在每招每式中都会有松沉的感觉,渐渐练成内外合一、习惯成自然的松沉劲,使得松沉劲贯穿行拳始终。
桩功练松沉劲是沉在两脚,行拳中练松沉劲一般是沉在单脚。行拳中两脚分阴阳,一只脚下沉变实,但并非要站死,另一只脚则自然上升为虚,要虚而不丢。久之,人体重心会顺遂自然平稳地在两脚间转换,使人体左右分阴阳。
行拳时腿部松透是一大难关,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如果脚趾抓地更会使踝部紧上加紧,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而且还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所以脚趾不能抓地,要舒展放长,只有意念脚掌像大蒲扇一样放大,平铺在地面上全身气和重量才能自然地沉到脚下,平静地加在地面上,与大地吻合一体。
以上是本人修练太极拳松沉劲的一点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有不妥之处望多加指教。
                       2015年7月20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6: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足之处,请善意的拳友们多多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