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6-3-16 18: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套路创编的原则与方法(二)
梅墨生:易经是诞生武学的根本 我认为,早期的武术,其套路特征并不明显,大多是比较简单、实用、朴实的格斗动作,为了练出实战技击能力,往往是单独练习一些单操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风气的盛行,武术的套路就越来越丰富了。武术套路的形成,就是把单操手的练习串联起来,逐步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武术宗师,为了增加自己的技击能力,编创了一些适合自己练习的套路;或者是为了传授给弟子,创编了一些套路。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介入武术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些人是文武双修的武术大家,比如戚继光、武禹襄等人,他们都是文武兼修的人。他们的介入,使武术套路越来越有文化色彩,在套路的编排上也更加完备,比如,一些武术招式的名称就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的色彩,有传说的历史人物、佛道中的人物、动物的形象等等,武术的仿生性也体现出来。
另外,中国武术有多种功能,除了搏击功能外,还有健身祛病的功能、表演功能。这样,武术套路中就出现了一些不是为了技击而设的动作。这些动作符合身体的生理功能,能够起到健体强身的作用,还有表演性。有一些武术大师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于是易学被引入武术的套路编排当中。武术套路的编排就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组合、数字的排列,而是要符合易学的道理。这时,武术套路的编排,不仅要符合技击的原理,还要符合医学养生的道理和易学的道理。
说到易经,太极拳就是易经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在易经中,数字是很重要的,所以太极拳叫“十三势”,太极拳套路还有“三十七式”“七十二式”“八十五式”“一百零八式”等等,这些都是受易经的影响,有很深的易学道理。古人认为,“三十六”是天罡之数,加上起势,就是“三十七势”。太极十三势,就是五行和八卦之数。五行和八卦,是易学的概念。所以,人们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哲学拳,即使在套路的编排上也体现出了易学原理。“七十二”,是一年当中五运六气的总数,是气和候的总数。古代人认为,数字包含着很深的天、地、人相互影响的道理,包含着人道、天道的道理,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一百零八式”,是三十六天罡加七十二地煞之数,是天数和地数相合。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代人创编武术套路从来也没有离开阴阳、五行、三才、八卦这些数理逻辑。这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西方和古印度文化也重视数字,但是它们和中国道家文化的数理逻辑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这里,太极拳的传统文化特性也体现在这里。中国文化的根在易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符合易学道理的。太极拳承载着中国文化,就像书法、茶道、古琴等,都是装载中国文化。太极拳套路是外表,是形式,它里面装载的精髓是易学。易学的精髓是太极一气、阴阳二气、太极两仪、三才、五行、八卦。我们懂得了这个数理逻辑,就知道古人编创太极拳套路不是随意而为的,是非常讲究的。
然而,我很遗憾地看到,这些年来,无论是国家编排的简化套路、竞赛套路,还是一些太极拳传人创编的新套路,都表现出对中国古代易学缺乏深入的研究。比如,有些太极拳的式子数字从易经角度看,它不是成数。易经认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是生数。三生万物,三是生数。六是成数,是一个成功的状态,结果的状态。现代人太欠缺国学知识,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比如,38式、42式、45式,在易学看来,这些不是成数,不符合逻辑。比如古人编了83式、81式,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九九八十一,81是阳数九的最大重叠。83式则是在81式上加上天和地。所以,古人编的套路都是有数理逻辑的。
中国人做事讲究道理,道理则是通过“数”和“象”来体现的。太极拳是易经的象数思维的体现。“数”就是易学的体现之一。象,就是象天法地,模仿生物。所以,编创太极拳套路,是与编创人的多方面的修养为根底的。当然,练习武术套路不一定能成为搏击高手,但是编创武术套路一是为了学生记忆方便,便于传授,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搏击技艺符合天道。从表面看,这些武术套路动作与易学的数理逻辑没有关系,但是,你长期练习,深入研究,就能体悟到其中的易学道理。如果你练习的是一般的武术套路,不深入研究,流于一般的体育层面上,就没有必要研究这些;但是,如果你想以武演道,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你就得研究其中的易学数理逻辑。通过武术的演练,要合乎天道,也就是修道。传统的武学是修道。中国武术来源于道家,当然也包含儒家、佛家的精髓。
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理论,但是,我们现代人的知识体系离这个很远,所以,就认为他是牵强地附会易经八卦。我认为,在这方面,人们搞颠倒了,不是武学附会八卦易经,而是易经本身就是诞生武学的文化根本。由于有了这个本,才有了后来武学的多姿多彩的门派和套路。这些多姿多彩的门派、套路的本,就是易学。传统的武术套路,大多是从易学这个本产生出来的,是以易学为指导思想的。比如内家三大拳种,如果没有易学这个学理,也就没有所谓内家之说了。内家,就是内证之学、内修之学、内练的功夫,内练的功夫就是要做到人道合于天道。我们现代人不要以自己的浅薄去非议古人,不要以自己的无知来武断地说古人迷信、附会、穿凿。具体说来,如果没有河图洛书的知识,没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不可能形成太极拳。即便形成一个套路,也只能是太极操,不可能成为以武演道的太极拳。当然,我也不简单地否认现代人可以新编一些太极拳套路,以适合现代人习练。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盲目地否定传统太极拳套路。现代人可以编一些套路,甚至可以开宗立派,但是要经过历史岁月和实践的检验。比如形意拳,以五行拳为母拳,五行拳以最简朴的形式,表达最深奥的阴阳哲学道理。现代人对此还不理解,因此,现代人也很难超越前辈们的武功素养。现代人为了各种目的编一些套路,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慎重。否则,我们还没有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却又另起炉灶了,这样就徒增混乱。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老祖宗的东西吃透了,练上身了,然后再去融会贯通,有所创造。在近代武术史上,像孙禄堂这样的人,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了,而且身经百战,文武双修,所以能够开宗立派。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不要轻易创编套路。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有其历史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把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视同水火,这样不利于太极拳的发展。比如国家编创的24式简化太极拳,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现在影响很大,总体来说,它保持了一定的生命力,在普及太极拳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套太极拳是当时几十位太极拳专家共同参与创编的,我的老师李经梧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而且还是这个套路科教片的第一个演示者。这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的。后来,各个门派又编了许多竞赛套路,这是时势造成的,还需实践检验。总之,我们还是应该继承传统的东西,然后才能考虑创编新的套路。(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