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931|回复: 0

[原创]太极拳的健身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及练习的步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9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书法、京剧等一起被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轻盈的动作、优美的姿态被人们欣赏,其独特的健身意义、技击意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人竞相习练。在全国各地每天晨练的队伍中,到处可以见到那么多太极拳的爱好者。然而这些太极拳的爱好者中,很多人并未真正领会太极拳的真谛,不知到太极拳的内在实质是什么。他们每天练习的,只能被称做“太极拳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虽然也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但绝对不会练到拳谚上所讲“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地步,更不会达到《太极拳论》所提到的“阶级神明”的境界。然而怎样练习才算“真正的太极拳”? “真正的太极拳”的健身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呢?以下是经过多位名师的悉心指教及自己“莫识揣摩”十余年的一点领悟。
    一、太极拳与气功的区别    现在很多人都把太极拳看成是气功的一种,许多书籍、杂志在介绍太极拳时,也把太极拳与气功联系起来,言其练习时应注意某个动作应意存何处,或气血如何流动,掤、捋、挤、按等八法各自应意想哪个穴位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最早的时候只是为了更有效的打击敌人,为了怎样才能更简捷、省力、有效地克敌制胜,才在道家“无为”指导思想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那时只有技击意义,其健身价值是在用太极拳练习技击的过程中被发现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寓于其技击意义之中的,在练拳时,“意”要用在技击的指导思想上,而不能用在“气”上,研究其健身价值,也要从其技击意义入手。就连古典拳论中也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已充分说明太极拳是绝非气功的。太极拳不用气功的方法练拳,也就避免了“走火入魔”的危险,而是在松静的状态下让气血自然流动,让身体自动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的。

    二、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区别    既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寓于其技击意义之中的,那么同为技击之道的外家拳为何达不到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呢?这是由于二者技击的指导思想不同,从而导致练习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外家拳的指导思想多是主动出击,以自己的力量、速度直接去击打对方。因此,在平时练习时,一方面练习招法,一方面练习肌肉的力量、动作的速度,以提高击打的效果。而做这种练习时,一方面血脉喷张,粗气直喘,消耗体力,造成身体疲劳;另一方面肌肉紧张僵硬,造成气血流通的堵塞。中医说:“滞则不通,不通则痛”,此即为“滞”的一种,而且是主动的去“滞”,长此练下去,必定损伤身体。而太极拳基于其独特的技击指导思想,练功时全身放松,适宜气血流动;思想集中,缓解大脑疲劳;动作徐缓,既活动了筋骨,又不会疲劳,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指导思想    既然太极拳的健身意义是寓于其独特的技击意义之中的,那么这个“独特的技击意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乍一看好象很容易,很好理解,然而细想一下,“柔”怎样能克“刚”?“静”又怎么能制“动”呢?现具体解释如下:    太极拳在技击时的指导思想,不是自己用各种招数去主动打击对方,而是周身放松,把“劲儿”完全沉到自己的脚底下(即所谓的“气沉丹田”),而又保持自身的轻灵,随时准备做任何动作(即所谓的“气势腾挪”)来等待对方发力。等对方发力时,判断(或称“感觉”,即所谓的“听劲”)对方劲力的方向、大小。如果对方的发力方向不是指向自己的重心线,即:不会牵动自己的重心时,就用掤劲沾粘连随,化开其劲,同时因势利导,牵动其重心,使其足跟拔起而站力不稳;如果对方的劲力是指向自己的重心线的,则在对方的劲力将出未发之际,自己一松一紧,将其劲力完全迎回去(即自己的瞬间发力,这种发力是没有位移的,只是瞬间的“一紧”而已)。而对方的“将出未发之际”如何理解呢?可以用弓箭来比喻。一个人在射箭时首先把弓拉满,对于太极拳来说可喻为对方蓄劲最足而还没有发力,如果此时自己发力,就成了急功冒进,会被人所乘;拉弓之手放开,弓弦迅速绷直,箭离开弦后,是对方的劲力完全发出,此时我再发力,就成了硬碰硬的“顶撞”(即太极拳论所说的“不丢不顶”之“顶”)。而“将出未发之际”说的是在这二者之间,即从拉弓之手松开,到弓弦由曲变直使箭离开弦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对方的劲力在思想上已发出,想收已收不回来了,而还未作用到我身上。这时自己发力,就会使对方感到像撞到一堵坚实的墙上一样,被反弹回去。    明白了这些,一方面知道了如何去对付对方的发力,另一方面由于明白了对方失利的原因是被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将出未发之际”,同时也就告诉了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去克服这些。也就是说,自己发力时,应该尽量缩短“将出未发之际”的时间,缩减为零最好。这样也就是让对手找不到我的“将出未发之际”。练习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平时走架子时注重练习“上下相随”,也就是说,每一举动都要注意全身各关节、各组肌肉同时动,并同时为同一目的去动。作到了这一点,也就练成了太极拳的“整劲”(或称“混元劲” )。    懂了这些,也就明白了太极拳是如何发力的。即平时不主动发力,而是以松、静的掤劲去等待时机。在绝对“得机得势”,找到对方的“将出未发之际”时才发力,而且所发之力是“整劲”、“混元劲”。明白了太极拳是如何发力的,才知道应如何“蓄劲”,蓄什么劲。其实太极拳平日行功走架都是在练习蓄劲。也就是说,当你的思想是处于练拳的状态时,所想的应该是:无论你的两手、两腿处于什么位置,都是在保持住身体中正的前提下,随时准备向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方向发力,并且是在绝对放松的状态下,想随时发力、马上就要发力了而就是不发。处于此状态下,就是在练习蓄劲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在练太极拳,也就作到了“无论行止坐卧都是练拳”的地步。达到这种境界后你的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就已没有丝毫的错误了。并且只要心存此念,你的任何动作、姿势都可以称做是太极拳。而你在练习一趟架子时,如果每一个瞬间都处于“马上就要发力而就是不发”的状态下,你的太极拳内劲就会越来越足,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也就达到了。

    四、练习太极拳的步骤    基于以上对太极拳的理解,可总结出习练太极拳的步骤应该是:第一步,在初学拳架时,注重身法的中正,随时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掌握行步及各种动作的规矩、要求,达到动作的正确,练出“劲力顺达”;第二步,全身放松,化掉积年累月与大自然相抗衡而形成的拙力、僵硬劲,还要注意动作的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的训练,也就是练出“整劲”。第三步,体会什么是太极拳的掤劲。其实这一步是最难得到的,因为只听别人(老师)讲解或自己看书、看录象是学不来的,并且也没人能说清楚。只有在推手中由师傅传授,同时也要自己去“悟”,才有可能明白。明白后,还要勤于练习,培养出全身各处的掤劲,并能用第二步练成的“整劲”发出来。到此境界,也就可以算是“懂劲”了。第四步,蓄劲。只有在懂劲的基础上,才知道该任何蓄劲。在练拳时,处于“要发力而就是不发”的状态越长,你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到后来甚至会有想很很地发一下力去撞击一下什么东西的感觉。到那时你的太极拳的内劲也就有了,并且太极拳健身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至于第五步,就是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应用,即对方主动发力时我如何应对;对方不主动发力时,我如何引诱其发力,而又如何使其劲力落空(引进落空)等内容,是太极拳的技击意义如何实现的问题,在此不多加叙述。 基于以上对太极拳的认识,学练太极拳应注重内在的理解和修炼,而不应以学会多少种拳术套路为目的。学练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如果把太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学习新套路上,只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毫无用处。另外,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寓于其技击意义之中的,虽然我们练拳不是为了技击,但是说“只为健身而练拳,不用去学练内劲”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初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