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933|回复: 2

[转帖]关于忽雷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5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练习忽雷太极拳已有多年,对它的历史可以说非常清楚,此拳的传人在十几年前(1990年左右)才开始对外宣传,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种古老的优秀的传统太极拳,有时也称之为“原拳”,何谓“原拳”?


即从先师把此拳定架以来,从拳架、推手、散手的招式要领到老师教授徒弟的方法体系,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动。十年前,我跟
师兄几乎访遍整个焦作地区(旧时的怀庆府),找到了很多当时仍在世的忽雷架传人,取得了有关忽雷太极拳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没想到短短十几年间,忽
雷太极拳竟然冒出了好几个分支!看到某些人抱着卑鄙的心理,颠倒是非,乱弹历史,混淆视听,让我觉得又可笑,又可悲。


忽雷太极拳传承


李景延

杨虎(书文)

李火焰

张国栋


杨虎传

谢公吉

杨绍舜-杨柱(兴靖)

陈铭标-杜毓澤-徐纪(美国)

陈应德-王晋让(台湾)



关于徐纪和王晋让,很多网站都有关于他们的情况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


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李景彦先师首创“忽雷太极拳”的事实,无可争议

杨虎先师把“忽雷太极拳”发扬广大,没得反驳


(关于忽雷太极拳的起源和特点,我的师兄张满宏早在91年《少林与太极》上发表过的文章《太极奇葩----忽雷架》已有详细阐述,张满宏还写有一篇文章:正本清源话“忽雷”,大家也可以参考)


赵堡讲是陈清平先师传李景延,乃称此拳为“赵堡忽雷架”,但其实整个赵堡镇赵堡一派的门徒,没有一个人会练此架,而当地会练此架者,几乎百分之百的都是杨虎以及他的徒弟的传人,唯一例外是张国栋一支,但是也只是在张家族内流传,外面的徒弟一个也没有。


所谓“陈式忽雷架”,更是胡说八道,陈庆雷起初学拳于杨绍舜(两家是邻居),但后来几乎都已忘光,十几年前又学拳于我师傅杨兴靖(杨虎曾孙),现在却搞出一个陈式忽雷架!拳打的如何先不说,连师傅都不认了,这种欺师灭祖的行径,大家大可以自行评判。


张国栋一支,算是李师门徒,本不愿讲他们什么,但是近年来也开始乱讲话,我师傅对这些事情从来不说什么,只是叮嘱我们好好用功,别踏入是非圈子,真理在
我,不必学别人乱蹦乱叫,只要是假的,总怕别人说自己假,所以我们很少与之相争。但是“人言可畏,不可不畏”,眼看杜撰历史的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出来,使广
大太极拳友和武林同好都搞不清楚这忽雷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哪一家是真的!我们学拳,只是为了多学些先人传下来的好东西而已,本无必要在其他方面多生
是非,但是目前的这种情况,再不出来说些话,几年之后世人恐怕就难以了解真正的“忽雷太极拳”了!


唐豪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是近代中国对太极拳比较早的研究文献之一,虽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陈式太极拳(顾留馨是陈发科的徒弟),但不知大家有没有
注意,书中有几处提到:“陈清平传人,以赵堡镇、王圪垱两处为盛”(125,139,140页),王圪垱是个村子,与陈家沟,陈辛庄相邻,那么哪些太极先
师是王圪垱村出来的呢?陈清平,李景延,杨虎!唐顾两人写的书中出现这样的文字说明什么问题呢?虽然无法向著者本人求证,但我跟师兄们反复分析,认为从中
可以看出两点:一,当年(20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唐顾两人到温县考察太极拳的发源和现状,肯定听当地人说起过王圪垱李杨两位先师的盛名;二,他们主要考证
的是陈式和赵堡之争,二人只知此拳在王圪垱村最盛却不知此拳就是李景延先师创立的“忽雷太极拳”!书中对于陈辛庄,即张国栋家所在的村子,只字未提!因在
清末民初,太极拳在温县只有三大派,而且都是以地名命名:赵堡、陈沟、王圪垱(没有现在的陈杨吴武孙的说法),不然唐顾二人不会几次提及王圪垱!



再讲一个温县当地人人皆知的一个故事:


谢公吉是李景延先师的干儿子,从小在李师家学艺,谢公吉十四岁时,李师过世,过世前把杨虎叫到跟前托以后事,当时就让谢师爷给杨虎叩头行拜师之礼,并让他
以后就跟着杨虎,在杨虎精心栽培下,谢公吉终成为一代宗师(其传奇一生至今在当地武术界广为流传!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有时间我会另文详述),杨虎的孙子
杨绍尹,从小亦在谢公吉家长大,可见两家交情之深!

如果你是李师本人,在弥留之际,会把自己的干儿子托付给什么人呢?肯定是最亲近,功夫最好,最让人放心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杨虎先师在李师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徒弟无法相提并论的。



由于忽雷太极拳在外流传极少,其实杨虎另一个出色的弟子杨绍舜十几岁起就开始在外授拳,但是解放后就没有再教拳,而谢公吉的徒弟大都是现在所说的"土匪
",或者被剿灭,剩下的在解放后也都消声匿迹,因此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看到真正的忽雷架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广大拳友且勿人云亦云,当
然我说的这些话大家也可以怀疑,但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现在外面出现的各种忽雷太极拳的说法,大家也的确很难分清真伪,没有比较,自然就无权发表意见,
如果时间条件允许,欢迎大家来焦作来温县做一番实地考察,陈庆雷家就在我师傅家隔壁,陈辛庄与王圪垱紧邻,大家可以各家串串,相互交流印证,实地比较一
下,自然疑团顿解:真正的忽雷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既然开讲,就讲个痛快!再跟大家讲一下杨虎师祖当年盛况!

杨虎一生从未离开过家门到外地闯荡过,以他的绝顶功夫,为何如此呢?这是有缘故的,百多年前,在我们温县当地到处都是他老人家的拳场,有点像现今的连锁
店,每个拳场都由他的徒子徒孙把持负责,而他本人则四处巡视,帮助徒弟给学员正架子,如果发现有好的苗子,他跟谢公吉两人就会重点照看,即使这样,每个拳
场只待三两天,也要近半年才能把所有拳场转完一遍!到杨虎老年直至过世,其后人弟子仍旧在当地昌盛了几十年,以致后来人们干脆直接成忽雷架为“杨虎架”!
在当时,真正以教拳为职业,以教拳为事业而发达的,恐怕只有杨虎一人!其他各派弟子,多是农闲或是业务时间教些弟子儿孙,或者零零星星的教几个徒弟混碗饭
吃。直到现在,河南人还是最恋家的,在家里如果能赚钱到衣食无忧,没有人会到外面去过颠沛流离的闯荡生活,百十年前更是如此!杨家几代人未曾出过怀庆府,
当地乡绅地主们都争着抬着轿子,高头大马的到王圪垱请老师到家里教拳,这种盛况,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日本人打进中原,杨家的人才从外面回到家里,不再外出教
拳。


最近听网上有人说“杨虎的事情,网上不便说”,不知是何居心,有什么不便说的?


说了不少了,看看现在的国术,在争名逐利中内耗,正是中华武学没落而逐渐消亡的根源所在,希望真正关心和热爱传统武学的能仁智士,站出来说真话,授真传,
希望有一天忽雷太极拳同仁能够共聚一堂,更希望有一天,太极拳各派同仁共聚一堂,更加奢求有一天,中华各派传统武学同仁共聚一堂,振兴国术的往日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06-9-5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忽雷架

             李盾(景彦),太极拳忽雷架创造者,一代宗师。他长年江湖走镖,人称“铁胳膊李盾”。他功夫高到什么程度?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李景彦曾帮当地某
大户护院,其时是夏天晚上,闷热,他便将凉席搬出来,睡在大院堂屋门口的青石地板上。深夜,有四强人刚爬上墙头,李景彦躺在地下发话了:“上面的朋友,下
来说话吧。”四人一看被发现了,便跳下来。恶狠狠第对他说:“老东西,快滚开!不然要你命!”李景彦说:“我老了,走不动了,你们还是把我抬开吧。抬开
我,屋里东西随你们拿。”四人走过去分别抓紧他四肢使出吃奶的劲拉.抬,就是不能动他半分!李景彦笑道:“还是我来帮你们罢”话音一落,四人都莫名其妙地
被抖翻在地。四人吓得抱头鼠窜。


杨虎(字书文),李景彦最得意的弟子。李祖师爷一生所授徒中尽得其全盘者,仅其子李焰火,大徒弟张国栋,还有杨虎这三人而已。其中以杨虎功夫最为杰出。

李祖师爷去世后,“杨虎穷一生精力演练.精研师承拳架,对拳架做了进一步发展。为太极拳重要分支--忽雷架的完善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见由温县政府牵头,陈正雷主编〈陈氏太极拳志〉)


杨虎的拳技炉火纯青,他练拳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人影,旁人只感觉四周劲气鼓荡,如旱地炸雷,“呼隆”声不绝于耳。当地土话称其演练拳架为“响忽雷”“忽雷架”也由此而来。杨虎演练的忽雷架,当地亦称“杨虎架”。


杨虎曾放言:“把陈沟里里外外找三遍,谁能动一尺一尺阴阳,动一寸一寸阴阳?就我杨虎一人!”杨虎说这话是有底气的,他的一身太极功夫已是出神入化。我师
傅的父亲(杨虎嫡孙)杨绍英老人(学拳于谢功吉,现80多岁,仍健在)回忆:“那时候我还小,才八.九岁,很调皮。有一回,我见爷爷(杨虎)半躺在摇椅上
打盹,我就捏着根草轻轻走到他背后,把草慢慢伸向他后颈,想挠他痒痒。结果我的草和他脖子欲接未触的时候,我就看到他脖子上那块地方起了个小包,吓得我扔
下草就跑。。。。。”在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杨虎的传奇,其中就有他徒手瞬间制服两名不同方位的火枪手之事。


谢功吉,也是忽雷架的一代传奇英雄。他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得李.杨二位祖师爷精心传授。他练拳极其刻苦,据我师傅回忆:“当年,
谢功吉从我曾祖(杨虎)学拳的时候,他家和我们家隔着二十几里地,他每次都是一路‘野马分鬃’打着过来,练完拳再‘到撵猴’退着回家。。。。”李.杨二位
祖师爷的精心传授加上自身勤学苦练, 谢功吉尽得太极真义。
谢功吉更心高气傲.性情刚烈,于人交手往往瞬间出手见红,且从来不用兵器。除了李.杨二位祖师爷,他谁也没放在眼里。他曾到陈家沟村里大喊叫阵,竟无人敢
来应战。谢功吉所处那个时代,赵堡.陈沟一带高手如云,却无人敢捋其虎须。


民国初年,一英国绰号为“三百三”的大力士在南京设擂,口出狂言,欺我中华无人。谢不忿,上台于之较技,交手瞬间就打碎“三百三”鼻梁骨,将“三百三”一
举击毙(以上史实见〈陈氏太极拳志〉)。袁世凯惊其神勇,于是赠谢功吉黄马褂一件.金元宝四个,聘其入袁府教授袁克定(袁世凯儿子)拳术。


谢功吉的太极拳,练出了自己的风格,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他的太极拳最后自成一派,人称其拳架为“三角架”。


更奇特的是,谢功吉没学过推手!他一辈子精研拳架和散手,对推手却不曾涉猎。我师傅回忆:“。。。。从来没见他推过手,他教的那些徒弟和学生也没一个会推手的,他没经过推手训练竟然也练出了那么高的功夫,奇才,真是奇才!”


杨绍瞬(杨虎侄孙),忽雷架传承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先生自幼随杨虎习拳教拳至杨虎去世未离开杨虎身边半步,尽得杨虎太极拳忽雷架真传。先生拳法精绝,品德高尚。为人豁达大度,广传太极。日本侵华后不愿在占领区内和伪国术组织同流合污而回家务农。


60年代,闻得国家大力推广陈氏太极拳,先生之子杨兴中投书温县体委,在信中称先生愿于陈照丕大师公开比武,请体委出面组织比武一事。体委把这封信转到陈家沟,而陈沟迟迟不作公开答复。故比武之事未果而终。听说前几年有人还在陈沟见过这封信。


先生功臻化境,我师傅回忆:“那时候,(先生去世那年)他老了,走路都拄着拐棍,眼睛也看不清了,可说到打人,那是说打就打,他随便一挥手人就飞出去
了。。。。。。他去世那天还打我两回,我一辈子都记得。。。。”师傅停了停,沉浸在当时的记忆里:“那天上午,天气很好,他也‘回光返照’了,居然下了
床。自己走到院子里半躺在摇椅上晒太阳。我走过去问他好点了没有,他说好了,没病了。然后就问我‘咱家的拳你都记得了吧?’我说‘中了’他说‘真中了?’
我回答‘真中了’他说‘那咱俩再试试’我说‘好’,他当时连身都没起,双手从身右侧瞬间弹起打在我身上。我当时一点反应都来不及‘扑通’就摔到了地上。到
下午他人就不行了,眼看着要过了,我在床边给他送终,他也是半躺在床上,把我叫到床头说‘咱家的拳都教会你了,你可要练好啊。’我连连点头称是,他又说
‘来,咱俩再搭搭手’他手微微上抬,我双手迎过去,刚一接触我就飞了出去,连滚带爬我摔到了堂屋。我爬起来走进去在一看,他已经去世了。。。。。”



附:杨绍舜先生遗训


拳者,手头也。言手指头,脚指头,小便指头也。凡头随身而动,手足连环能演到极处,混元一气,如心之使身,身之使背,背之使指,则成为一太极也。所以此拳
为太极拳也。手头要妙,欲不要要而不能。浑身轻快,不知其身。乐而不倦,身上有如光电一般。所以,遭人一寸阴阳,能使一寸阴阳打人。然不可以言传也。
发表于 2006-9-5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