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有关太极拳的起源和传承问题众说
纷纭,各执已见,很多说法牵强附会、真伪难辩,各种拳理良莠不齐,至今没有一种观点让人折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太极拳的发展和普及,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后学者心存疑虑,无可适从。
我个人认为,太极拳应该是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是炎黄子孙以道的方式在人身这个小天地里的具体表现,拳中所蕴含的道理、医理、易理、哲理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华夏儿女的睿智深邃。为此,我不妨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些许拙见,以砖引玉,希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各抒已见,共同为太极拳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太极拳何时何地创于何人,怎样传承,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1、陈王庭创拳说,其依据是他的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遗辞。2、张三丰创拳说,此说传闻颇多,各种版本不胜枚举。3、李道子创拳说,名无极养生拳,传俞清慧等。以上种种,仅仅是太极拳起源比

![]()
较有代表性的说法,那就不妨让我们从年代比较久远的唐李道子说开去。
李道子,河内人(今河南博爱),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圣赐李姓,李道子是其外出云游布道时用的化名,生于隋大业
十年二月二日(公元614年),卒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河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僧道。据康熙丙申年千载寺古藏残碑普观译撰石碑记载:李道子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精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业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众所周知,无极而太极,太极无极本就是一回事,唐僧李道子研习三教经论,创无极拳养生武功,其特点是“以柔克刚,舍已从人”,其宗旨是“拳为民生,勿为霸腐”,这不正是现传于世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吗?这使的我们不能不把无极养生武功和现在的太极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很有可能就是现在流传着的太极拳的雏形。民间传闻有云:唐李道子,脚踩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不食烟火,第啖

![]()
麦麸,见人不语,惟曰大造化,传口决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李道子之所以能创练无极养生武功,首先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李道子是三教门弟,久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弘扬三教合一论,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李道子浸润在这样一种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当中,吮吸着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集三教经论于一身,博学广记,潜心研究,身体力行,再加上其“少即聪,目过不忘”的天资,以及“武练月雪”的坚韧品质,最终成就了无极养生武功。功成名就后,僧心系天下苍生,“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传艺少林”,积善养生,于开元29年圆寂

![]()
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先贤李道子,功成名就身退,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养生神器,自已却“嘱弟密葬,师弟刹共,勿筑墓塔”,千余年来,先贤李道子的无极养生武功一直惠泽着后世,历六朝而不衰,为天下苍生祛病延年。而今,我们这些后人却一直在为太极拳的起源争论不休,旷日持久,直到现在也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清楚这个问题,大都是攀龙附凤,臆断暇想,不足为人信也。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多了些浮燥少了些理性,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去甚远,真让人扼腕叹息。

![]()
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与无极养生武功及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的渊源。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万历中期-----康熙年间(1600-----1680)河内人(今河南温县),其始祖陈卜由山西泽州原郡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应诏徙居河邑常阳村(后改名陈家沟),途中与河内唐村(今河南博爱县)李氏始祖李清江,李清河,及郝庄陈厚,刘村蒋培礼相舍衣食,义厚。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当时官府为大移民在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分流)后五人拜圣结义,并栽培二棵柏树以铭物。据五人当中李清江李氏康熙五十五年李元善修撰的家谱记载:五人望弗年鹿鹿世裔眷怀,逢年大节,苍龙昂首之日,民乐邑舞,百里跋涉千载寺逢,揖祈三教圣灵,拜谢千载寺僧道舍食传拳

![]()
养脉恩矣。这里不难看出,河内陈、李、蒋姓始祖曾受到千载寺僧道舍食传拳的恩泽,也就是说,时大明鼎定,分民诏下,晋南移民数百万,河内官路沿道,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移民潮入千载寺,寺内僧道大师舍食传拳,积善养生,为部分移民传授了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式通臂功,并在洪洞移民中广为流传,尤其是陈李两家,结义后世代相亲,互有媒妁之约,耕作之余习拳论道,不忘千载寺圣僧舍食传拳之恩。延至陈李两家第九世,名手辈出,其中就有陈王庭、李岩、李仲、李牟(后三位均为李自成部将)。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和李岩、李仲、李牟是姑表兄弟,长期受其父辈及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文化的影响,相约在千载寺太极门拜师博公武道,树志文武,练传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式通臂功,文武智杰,竟功成名,威振贼雄,创艺太极养生功。

![]()
据大明万历甲午年洪洞移民后裔拜谢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年会碑记和《李氏家谱》记载及相关传闻,三表兄弟在太极宫拜师习拳时议定拳名,大表兄李仲道:今吾三表兄弟文武双杰,竟功成名,伏羲、文王、孔子三圣吾师也,应以十力大师在三圣门祠圣地创拳即十三吉数,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拳定名。二表兄弟陈王庭道:三表兄弟文武双杰,在太极宫拜师祈义,树志心诚,今又在吾族始祖伏羲氏庙圣地练功,应用太极宫拳派通臂功练拳,以太极阴阳天理取名“太极”。

![]()
一年后,博公大师道:今三贤武练树志心诚,三比同功,不愧宗亲脉缘,一脉相依,功练合心,武功胜师矣。就依奏庭高见,叫太极养生功好了。至此“太极拳”之名盛传。三表兄弟牢记师言,千载养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三教皆尊,养生共修,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辛功义济,继往传弟。后来,李岩、李仲助陈王庭考举,遭遇不平,陈王庭怒杀鼓吏,官府遣罪,李岩,李仲革辞避开封杞县姨母家传拳渡日,陈王庭前往玉带山投访李际遇。
自十力大师创无极养生武功到陈王庭、李岩、李仲创太极养生武功,近千年的递延和演传,一直到现在的陈氏太极拳,无一不凝聚着古代先哲们的执着与聪慧。建立在中国最古老无极养生文化及三教合一理论基础上的太极拳深深扎根在中原大地上,并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健身功效征服着世界。即然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是三教合一的圣地,无极养生武功和太极养生功的创始人又都精通黄老,谙熟千载养生秘诀,那就不妨让我们沿着古人的足迹,追根溯源,去探寻一下太极拳的根。
《黄庭经》的作者魏华存,字贤安,生于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据河内《济宁府志》记载,魏华存: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拜太极真人安度明,清虚道人王褒为师,在河内郡阳洛山支脉沐涧山养生修练,撰写《黄庭经》。因其在南岳衡山仙逝,号称“南岳夫人”,据有关人士考察发现,民间盛传的二仙奶奶与魏华存是同一个人。史料记载,魏华存在我国历史上,特别在道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在道学、医学、养生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魏华存的一生42年时间是在沁阳度过的。她以阳洛山为中心,在怀庆一带的怀川平原布道度人,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她仙逝后,人们在她当年修炼的地方——沁阳阳洛山支脉沐涧山为其修建了魏夫人祠。1700多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三,沁阳一带的老百姓就在神农山二仙庙举行庙会,纪念魏华存。《黄庭经》的出现,不仅给中国道教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的千载养生开启了大门,这也难怪唐李道子精通黄老,陈王庭“一卷黄庭随身伴”了。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年),比唐李道子大72岁,《博爱县志》有记,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黄河中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孙思邈闻讯来到博爱县月山寺西侧的圪垱坡挂牌行医,后来在南太行山一带采药著书达30年,先后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合名《千金方》,据民间传说,孙思邈是李道子的医学导师,住千载寺若干年,编著《千载养生医鉴秘诀》,后被李世民亲赐书名《千金方》,这就是后来千载寺建有药王殿的原因所在。

![]()
魏华存,孙思邈,一位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鼻祖,一位是药王,而且他们都和十力大师一样在南太行一带悬壶济世,布道度人,太极拳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氛围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不经意间就发明了太极拳。它是近两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厚积薄发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此,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陈王庭及李岩、李仲之前太极拳传承的脉络。李氏八世祖李春茂,字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练传无极养生功、十三式通臂拳,艺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李仲、李岩助表兄弟陈王庭考举得罪官府后,避开封杞县姨母家传拳。
李牟,字沐,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李自奇,庠生)在陕西、山西传拳,被杀后其子随堂兄李仲避浙江俊府堂习拳成师,后迁往福建传拳为生。
李俊,据《怀庆府志》载:早年随姨父在修武粮行读习考贡,为浙江佥事,开有书馆,武馆,以书报为业,传拳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