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拳感悟
学练太极拳多年,内心多有感悟,谨以小文舒心引玉。 一、入门引路 学练太极拳前曾随师父刘鸿魁先生学练戳脚、翻子拳多年,每天踢桩、站丁、车轮功、铁罗汉功、单操、套路等不断兼有爱书的天性,遇事多自以为是,以为太极拳仅是动作柔和、着势不同而已。 师父70年代末期另拜陈发科先生的学生曹金祥先生为师学练陈式太极拳,日日研练,并先后拜访洪均生、李宗庆、万文德、张茂珍等先生深感太极拳之深奥。95年前师父劝吾:应该练练太极拳,至少对你原学的东西也有好处。起初吾并没看好太极拳,只是学了划圈。师父说有时间就划划。结果因工作出差等原因受环境限制,原学无条件练,余暇划圈一划就一年多。期间师父也多予指正,我也渐感里面却有东西。 95年末师父从重庆出差归来,让我演示,师父乐了。从此学练太极一发不可收。 王宗岳的《十三势歌》里“入门引路须口授”说出了道理:学太极拳入门须有人引路,引错路也不行。自己是门外汉想仅靠书本和光碟入门是不行的。观有些人从书或碟扒下24式、42式、56式等(只扒动作不知内涵),既以为会了太极拳到处张扬甚至教人,甚是可笑。 二、拳品既人品 把一门拳学教给别人本费不少心血,但往往招来埋怨。有的学者学时不语,等学了一段时间私下撂下一句话:我看书碟有某势不是这样的。这事儿让人回味:老师没教你汉语拼音和笔画,你能认识没学过的字吗 。
本来太极拳分多个门派,同一门还有不同特点不同功法。可偏有这种人借题发挥,白吃白喝还伤人,并以自改之太极拳授人,误人误己。自古以来拳学就在不断修改发展完善,但那是学成者的事儿。吾等继承还来不及呢哪敢妄谈修改发展。当然这也是学浅的缘故,学德悲也。练拳也是做人,拳即德也,教拳也要看人啊,老前辈多是这样做的,现代人还是继承为好否则太多麻烦。 三、文武兼备 太极者,阴阳之母也。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太极拳乃是经过民间千百年演化、经验积累形成的优秀拳种,其内在东西已被前人认识和总结,练拳不学前人的经验肯定愚昧(这也是进步快慢的重要条件)。文化、涵养的高低影响学拳的效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拳应修文达理,不断进取,文武兼备。 四、立身中正 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主要还是内在的东西。这既是定势的,也是走势的,但绝不是硬和对方抗衡来维持重心,此时中正已经没有了。也有的硬把腰身挺直,以为是正的。观有人发劲,头竞像拨浪鼓似的乱点,已谬之千里矣。 太极拳很深奥,不是简单比画就能搞清楚的。只有立身中正,才能周身协调、气顺体活、中气一线不偏不倚。如果立身不正,则前势僵硬,后势无根。 五、学无止境
无论陈氏、杨氏、吴式,还是孙氏和武氏等,用心揣摹和实证,虽功法有异理却一致。 凡练太极拳对身体都有益处,但应该追求深层次的目标。前人提出的“招熟、懂劲、神明”的几大阶段性目标,无论哪一阶段都不容易。但也不能认准“招熟”就以为练的差不多了,还以为进入“懂劲”阶段了。常用心、用意、用神、用气,不用僵力、势短意远自会有获。推手时,以虚灵之气势,虽有招术,不以招术破敌(招术暗和)。随人之势,以神走,以气化,使对方如扑风捉影、不着实地,破绽自出。 营口·万春 2007.2.2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1 0:50: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