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太极博客-斌道 引用"ypleyou"─"捋"的误用 ypleyou 发表于 2007-2-25 9:37:00 | 对于太极拳推手八法中的“捋”,凡稍会推手的同仁再熟悉不过了,而前辈及各种太极拳书籍解释“捋”的概念虽不尽相同,但其含义基本一致。即顺着对方前进的劲路,连着对方的肘与腕,向自身左或右带引的斜线的动作,其目的使对方进攻落空,我乘其不稳而加劲其身,使对方向我侧面倾斜或跌扑。对此含义笔者基本认同。但在具体细节运用上,大都强调的“坐腰落胯”或“转腰落胯”的要点,笔者不能苟同。 不论是“坐腰落胯”还是“转腰落胯”都是要求,捋时重心逐渐后移,使重心偏于后腿,转腰或侧身,使对方进攻的手臂斜行而过,使对方劲落空而失势倾跌。一些书籍和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教授法,但在实际交手中,运用这样的捋劲经常会被对方的“靠打”而落败。 试举一例;在交手时,对方以右拳或右掌击我上部,你上左步右手接手搭扣对方右手腕,左手搭捋对方右手臂,坐腰落胯,重心后移至右腿,同时腰向右转,企图捋对方向我右侧跌扑。但往往你还在捋或转腰时,对方借你的捋劲其右肩或右肘紧贴上来将你靠飞出去。有人可能不信,说,“你不给他贴上靠上就是了”,或者说,“应该靠不上来、怎么可能靠上来呢?”等语。这不是“能不能、给不给”的问题,而是不符合太极拳技理问题。如果你是用这种方法“捋”,则十捋九有被靠发而出。原因何在?关键在胯!胯!胯! “胯”是人体三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对于太极拳者来说举足轻重,胯的开合、松沉、旋转不仅关乎太极拳内劲爆发的弹性以及整劲性等,更关乎自身重心的移动。因为,太极拳在交手中就是要掀动、破坏对方的重心而保持住自己的重心。自己的重心要在运动中保持,不是仅靠两腿的前后左右移动,而主要在于胯的旋动,且是立体旋动。腿的移动外形毕露,其重心变化最容易被对方感知或察觉,而胯的旋动隐寓其内,重心的转换不易被对方听出。不信?请看: 再如上势,当你右手搭扣对方右手腕,左手搭捋对方右手臂实施捋劲,不能向右转腰的同时后坐将重心移至后腿,而应该是你的胯从右向左走一弧形至前腿,这时,你的重心无疑到了前腿,但身体几乎没有变动,再配合双手的捋劲很轻松容易将对方向你的右前下、外倾跌而去(注意,你的左手小臂一定要有向下向外的拧缠劲)。由于你的重心前移在前腿,对方想用肩或肘靠,因不容易粘贴上不仅无法实施,而且因你胯走弧形、重心前移产生的圆切线使对方的靠劲落空或者卸半,反而被你借劲捋出,靠劲越大,捋劲越足。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和“六封四闭”等势中的捋都应该这么练。 于此,胯的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我们在实用“捋”劲时,一定要走出原有定式的误区,由“坐腰落胯”或“转腰落胯”改为“转腰旋胯”的胯走弧形重心前移,以使我们的“捋”更好的符合太极拳技理! (此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 | | |
|
[原创]有关「ypleyou大大─“捋”的误用」一文,个人有些浅见,以为补充并提出来就教于各前辈与先进: 基本上或是原则上,我同意ypleyou大大的看法,但是我想补充的是: 1.一般面言:ypleyou文中:”捋时重心逐渐后移,使重心偏于后腿,转腰或侧身,使对方进攻的手臂斜行而过,使对方劲落空而失势倾跌。"其所述之状态,乃为功力较浅者,或刚习推手者,因其不能体会何谓立体圆时,不得不将就的权宜之计。 2.至于在ypleyou文中:"自己的重心要在运动中保持,不是仅靠两腿的前后左右移动,而主要在于胯的旋动,且是立体旋动。"及"应该是你的胯从右向左走一弧形至前腿,这时,你的重心无疑到了前腿,但身体几乎没有变动,再配合双手的捋劲很轻松容易将对方向你的右前下、外倾跌而去",其所述之状态,乃为功力较深者,或能体会何谓立体圆者用之。 3.ypleyou大大特别强调胯之作用:"关键在胯!胯!胯!",诚高手之真知卓见也,昔有「牌位先生」-赞美陈长兴之佳言,实为对其活胯不动腰作一真实之描述,真太极之劲力所发,不在腰,乃在腿,其关键在于开裆与活胯,因胯活则对手之来势,于接手之际,即已于胯下之双腿卸除,而对手尚无所知,继续深入,终至遭致化打合一之对待。何谓活胯?即对手与己接手之际,不论其力大小如何、劲强弱如何、势缓急如何?己之两侧腰与肩应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相对之扭转,而且任何接手之点均无丝毫丢、偏、顶、抗之病。 4.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实为太极实战之要纲,其进或退皆系指重心之移动,自然关乎功力之深浅,功力浅者,欲进或勉强不退,就变成了顶;功力深者,虽进亦能卸敌之来势,而为化打合一之举,不仅只有"捋"这么一式而已。 5.若为人师者,连立体圆是什么都没弄清楚,或是仅能夸夸而言,却无能示范,以为身教,还是别为人师,误人子弟为妙。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4 11:55: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