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696|回复: 5

D. 山右王不是王宗岳。颜紫元 二零零七年三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4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 山右王不是王宗岳。

 

“唐村本”无情地否定了唐豪有关《阴符枪谱》的作者山右王就是王宗岳的结论,因为早在山右王出生前,《太极拳经》的内容已流传在唐村,山右王与王宗岳是不同年代、不同水准的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唐豪发现的山右王的合抄本即:《厂本》中有标题:“先师张三丰、王宗岳承留十三势论”,这里称王宗岳为先师。假设山右王就是王宗岳的话,山右王不可能著述抄谱时称自己为“先师 这是基本的常识。

 

试想, 没有一个作者会在自编写的谱中,第一篇枪术是自己所写,故用佚名氏的形式 “山右王” 署名;第二篇春秋大刀(假设也是山右王著的)却不署名,第三篇太极拳经中(假设也是山右王著的)的《太极拳论》却署名“山右王宗岳”,而且第一部分的《十三势论》非但署名“王宗岳”承留而且还有“张三丰”,即整个署名是:“先师张三丰、王宗岳承留”。非但如此,《十三势论》及《太极拳论》后还有注(见第23页)。

 

比如说,假设这三篇都是同一作者,这作者则在其中第一篇用“山右王”的佚名形式,第二篇不用任何署名,第三篇则非但用了自己得大名山右宗王,而且还写上他人的名字“先师张三丰”,这是极不符合逻辑,也极违背常理的,非但不能证明佚名氏“山右王”是“山右王宗岳”,而恰恰相反地说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也就是说乾隆年间在洛阳、开封一代教书的佚名氏“山右王”是位枪术爱好者,私下颇有研究,对自己得体悟也愿与他人分享(读书人的一种传统责任),但出于某种原因,不愿在自己撰写的著作(《阴符枪谱》)上写上自己的大名。在其编写枪谱时,又将其所接触过的,甚至对其枪术的体悟曾起过启发作用的文化资料或练过得武术,也合抄在自己编写的枪谱中。因受太极拳经的影响,在叙述上加入一些太极粘随之类的内容。由于非嫡传,所以阴符枪绝无王堡枪精妙。山右王是明白这一点的,这种思想的徘徊,在“阴符枪谱”序上也能看出,山右王对朋友说“予本不欲谱,但悉心于此中数十年而始少有所得,不以公诸天下……”。也就是说,山右王认为自己的枪术虽不一定比王堡枪好,所以不想成谱,但又觉得自己对枪术有所新悟(这个新悟可能就是受太极拳经的影响),既有所得,管它是否优于王堡枪与否,总之公诸天下,让大家共享他的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但按常规次序,即先自己的谱,后抄来的谱进行编排,而且十分诚实地记述抄来谱的原貌,即:《春秋刀谱》,不知作者为何人,便不写作者名;太极拳谱,有标题的、有注的则照抄;无作者的、无注的,也不乱加。说明他是符合当时读书人道德标准,也表现了他治学严谨的态度,如此真实的抄录,也说明山右王是个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这种道德水准也体现在后面的论述中。

 

他为何要用佚名氏的形式的缘由,即他是遵从“未成功器,勿名师名”的师训。因考虑到自己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体悟有限,还“未成功器”,非但“勿名师名”,连自己的大名也索性“勿名”了,何况自己的著述是与千古不朽的经典《十三势论》的作者张三丰、山右王宗岳合抄在一起,更不应把自己的大名与他们相提并论了。不然,则非但遗留笑柄,且会被同门或师长责备其不懂恭敬、无自知之明,因此他用了佚名“山右王”的形式。

 

        至于博爱的魏先生说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弟子,这个结论的根据是很荒唐。

 

第一,魏先生是把王宗岳建筑在唐豪的错误结论上,即“山右王就是王宗岳”的这个错误结论上。

 

    第二,魏先生另一根据是当地唐村人现今的回忆,即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有人曾敬赠“武元杰弟”匾一块,村人回忆说匾上的署名是“弟子王宗岳”。

 

且不说唐村李氏后代现在的回忆是否确切,或出于何种目的,就是真的存在过的话,文革距今才三十年,文革前太极拳及太极拳经已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太极宗师王宗岳署名的匾,岂能不被注意?那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如陈家沟从陈鑫开始到陈家弟子唐豪、顾留馨及陈家的后代都一直作不懈的努力去说:“太极拳是陈卜或陈王廷创造的,蒋发是陈王廷的学生等等”,并且还临摹了一张陈家世代相传的陈王廷与蒋发在一起的画像,四处印发(画像中年纪大的坐着,年纪轻的站着,手持大刀。陈家人说坐着的是陈王廷,可是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蒋发比陈王廷大约三十岁,画像中年长者自然理应是蒋发。古代作画者,不可能把年老的画成年轻的,年轻的画成年老的。因此,坐着的年长者应该是蒋发,只是陈家后代有意或无意地搞错罢了)。

 

世传王宗岳是蒋发的老师,陈家连蒋发都这样郑重其事,那么作为李鹤林弟子的王宗岳送的匾,李家岂能不顾!而且,假如真是“山右王的王宗岳”送的匾,既然在匾上题名了,那么在阴符枪谱上还何必害羞得只写山右王?那句“功夫未成,勿提师名”又怎能表现出?这匾既言了师门(送匾等于告诉谁是他的老师),又言了自己的大名,即所谓送匾者匾上的“王宗岳”的题名,这些岂不是极度的自相矛盾?

 

        查遍唐村所有的家谱、拳谱、碑文及相关资料,无一处有这样地记载,也无一处说山右王曾在博爱唐村教书,魏先生的声称可能全凭想象。在没有任何记载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王宗岳送李鹤林寿匾”的描述,的确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绝非是治学严谨的态度,且距事实遥远。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匾的确存在过,毁于文革,匾上有“武之杰弟”四大字,但署名绝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王宗岳,同样的也不可能是民间枪术爱好者“山右王”。那只能说明李鹤林七十八岁寿辰时有弟子送过匾,而送匾者很可能是王堡村的弟子王安民、或者是苌乃周、或者是晚辈霖苍。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说明已成“功器”,可言“师门”了,岂能轮得上,未成“功器”的佚名氏“山右王”来送匾?

 

同样受《太极拳经》影响的苌乃周在其著述中比《阴符枪谱》有更多的“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粘随”等唐豪所谓“一一与太极拳经理论吻合”的证据,按照唐豪的逻辑,岂不可以把苌乃周也说成是《太极拳经》的作者了。当然,唐村本的出现已完全证明唐豪逻辑的荒谬。(按:苌是王堡枪的弟子,又拜李鹤林为师,也曾拜洛阳阎圣道为师)。

 

可见现今唐村李氏后代回忆的所谓匾上的署名王宗岳可能是一厢情愿,早不回忆,晚不回忆,就在这两年说是李家创太极拳的时候回忆起,这回忆中送匾人可能是姓王,或者其他姓,但绝不是王宗岳。

 

王宗岳与山右王是不同朝代的人。山右王是乾隆年间的一位民间枪术爱好者,这在其 阴符枪谱的序中已将著述年月交代的十分清楚。而王宗岳虽没有文献详细记载他的出生年月,可王宗岳是蒋发的老师这一情形是有记载并被公认的。因此从蒋发的出生年代上可推知王宗岳所在的年代。

从民国二十三年杜育万的 <太极正宗>一书中所详细记录的蒋发出生的年代( 万历二年)可知王宗岳必定是嘉靖年间人, 杜育万有关对赵堡太极传人从蒋发开始到第九代他本人的记述,完全吻合赵堡各代家谱的记载(包括年代).

非仅如此,1998年发现的太极秘术拳谱所记载的温县以外张楚臣所传的另一支,是杜育万记述之正确性的铁证, 而近年发现的赵堡第四代宗师陈敬伯所传的在陕西一支的传人的记述也是杜育万记述正确性的强烈传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除赵堡当地传人( 杜育万非赵堡当地传人,他是沁阳县人) 历代口述证实了杜育万记述的正确性外,在上海龙华镇太极名家宦大海(已故世多年)所藏的资料中,更详细的记载了王宗岳与蒋发的关系,以及王宗岳的职业及家乡地址等。宦大海的资料是由张敬芝 (任长春的师兄弟) 下传到杨邦泰, 由杨邦泰给友人宦大海的 (由此可证杜育万书中的蒋发的老师王林祯就是王宗岳).

本人早年也曾与宦大海先生有过交往,也向杨邦泰老师学过一套通背拳,并曾在本人工作过的上海中山医院礼堂的舞台上摄录过杨邦泰老师的赵堡太极拳 、通背拳等(这些资料本人至今还保存着).

不但如此,就是近百年来,一直在争太极创始人的陈家沟,也记载蒋发与其明末清初第九世陈王廷的密切关系,并世代传有二人的画像。试想, 仅按陈家沟的资料就足以说明蒋发的老师王宗岳不可能比自己的弟子还小一百几十岁。在乾隆年间还在研究枪术的山右王。陈家沟的记载也足以证明杜育万关于蒋发出生年代的极其正确性.

由此可知,山右王绝不可能是传承有张三丰十三势论、十三势拳的宗师王宗岳。

E. 李仲、李信及陈奏庭所创的“太极养生功”不是太极拳。

 

唐村本中,未收录李仲、李信及陈奏庭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及其动作名称,而只收录了传自千载寺道家的“十三势软手”名目,因此至少在太极宗师李鹤林(著名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的真正作者)的眼里,李仲、李信及陈奏庭所创的拳不是太极拳,虽与道家的“十三势软手”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

发表于 2008-6-22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 宦大海老师健在,身体健康每天练拳,请问你是什麽人,哪里来的消息!!!!
发表于 2008-6-22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宦老师现在83岁高寿,你是否跟随宦大海老师学过拳,值得怀疑!!!我们每年都多次看望他,请更改原文,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