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楼

推荐一种好玩的新式太极练法---“楼式脱臼练法”,呵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学生  :

像你说的那样可能是错误的。

可是我觉得自己是没错的,也没法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练法。

发表于 2003-12-10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楼:
   很高兴与你讨论。太极拳之所以难练,在于其歧路甚多,只要放松来练,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后,都会体会到内气活动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所练的是正确的一套,也就很容易将“拳”流之于“操”。其实练出内气,很多气功的动功都能做到,但是为什么不能称这些动功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里还有很多其它的东西。如果说仅仅做为一种健身的运动,比划比划姿势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容易推广,人人都能练,人人都能健身的原因所在。(即使老人们在练过一段时间的太极拳后,无论其动作如何不标准,只要静、松,都能达到健身目的)。
   其实作为一种拳而言,拳架正确与否,推手是最好的验证方式。如果对方按住我肩肘部,我用腰带动手臂走化,势必与对方产生顶劲,还容易被对方将肩肘捆住;此时若肘部一虚,通过手掌的缠丝走化,则不丢不顶。此仅为举例。
   太极拳首先是对肉体的折磨,要消除以往固有的种种不符合太极的习惯;然后是对精神的雕琢,向内求,向细求,通过不断的体悟,才能将功夫练上身。这一切,又岂是简简单单的舒服两字所能概括的呢?
   以上意见供商榷,也请各位老师、同好予以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学生:

你虽自名“学生”,但对太极所知甚多,且态度真切言语和善,楼某感激又敬重。

因为缺乏明师点拨,我每天练着糊涂拳。
正是因为对手上细节糊涂懵懂,才有此重腰间不重手型的“脱臼练法”。
如此玩法自感腰部圆活有趣,所以在此喧闹一番。

发表于 2004-4-16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hbzm在 2004/04/16 07:25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老楼2003/12/08 10:26pm 发表的内容:
本门不传之密公布如下:
1。假想左右双肢之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脱臼,但是尚存粘连;
2。完全利用腰部、脊背左右旋转之力甩动脱臼之上肢,甩之不动,甩之微动;
3。上肢终端之手掌动作可含糊而过,全然留意腰 ...

   感谢老楼提供自己的经验。
   冯志强老先生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单说就是这么个要求,看看他演练的混元24和对“松、沉”的有关论述就知道了。另外一定注意冯老所说的“将意念放长”要求。
   我也是一直这样练的,一遍拳下来就周身舒畅。

   另外,我还有一种练法,配合着练,效果更好。用不准确的说法就是“紧”练法(我自己这么叫的,相对上面“松”来说),就是假想把自己放到一个浓度很稠的液体池中练拳,周身上下左右前后,举手投足全是阻力的感觉。
   千万注意:要求仍然是用意不用力,不能人为地绷紧肌肉去搅动池浆,而是用意念自发带出翻江倒浪的劲感来。

   前一种练法是通经络、开骨窍、拔筋骨,养生健体打基础。不分老少都可以练。
   后一种练法是往回收劲、练八面撑力(实际上就是周身掤劲)、增长技击功力。假想的浓度越稠,体力消耗越大,出汗越多。故年老体弱有病之人不能练。这种练法还对开始发褔的中年人具有很好的减肥效果,而且不像其它剧烈型的运动减肥方法对身体有害。

   大家试试看,感觉如何?当然可能有老师指导的朋友早就有这么练的。如果说的不对,还望指正。

发表于 2004-4-16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游泳池中练过,对领悟太极劲非常有帮助,且对动作的纠正有积极效果。
看帖子,觉得老楼是个很有灵性的人,看拳照,觉得你该早点找个师傅了,练拳容易改拳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