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查看评论
引用 杨锦富 2025-9-15 13:42
练拳扣肩内撑锁窝,牵动胛骨筋肌。
筋很快,肌很弹。
抻筋,抽筋,拧筋,都是个爽事。
牛劲都使上了,筋劲没腾开,反倒练笨了。
随曲就伸,形是曲的,筋是敏感的。
肘窝锁窝,沟里肋间。
很多小地方,很难练到;
所以修结构力。
不是非得那个形;
而是不这样,触发不到深层次。
一起势,就体认;
似松非松,随着拳势变化;
微妙的联系上,体会牵动感。
神意注入,拧成一股绳;
张开一片网,似紧非紧;
那么个度数,就牵动筋膜了。
由内腔鼓荡,放松着往外扩散。
一套拳下来:
窝,缝,沟,筋腱轻触激发。
都有牵动小劲 ...
引用 杨锦富 2025-9-15 13:35
盘练拳架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懂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劲;
练拳类似这个内涵;
越蛮力,越不聚中锋,字发飘发散。
运笔如行沙,也是个松沉劲。
运弧,走圈,我要找筋劲。
这个角度不行,我换个角度。
这个尺度不行,我换个尺度。
有劲,还不费劲。
交错调试,松撑圆活。
引用 杨锦富 2025-9-11 14:00
行拳时,遇到向外划弧;
要波动着扩张。
云手,往外划弧时;
丹田启动先旋;
内压犹如波浪;
一层一层涌动;
裹着筋骨节节推导;
好似链条传导。
一边层层外扩;
一边节节波动;
这才是高级掤劲。

行拳时,遇到向内化弧;
多体悟拧劲,不断用螺旋劲;
把筋膜拧着回抽。
譬如渔民捕鱼,湖中撒网;
忽的一下,大网空中展开;
波动着落入湖面;
再慢慢的,拧着往回收网。
筋膜也如大网;
行拳时,波动着往外扩张;
再螺旋着向内回抽;
就能激发深层筋膜。
引用 杨锦富 2025-9-11 13:56
竖为经,横为络,点为穴,构成了筋膜。
人体深层筋膜,就像一张网,纵横交错。
练拳时,利用掤劲扩张,去牵动深层筋膜。
唯有外层放松,才能牵动内层。
内层有了网状感,才能激发穴道经络。
行拳时,周身球劲运动;
好似一张大网,内外鼓荡;
一会儿大网扩张;
一会儿大网收缩;
一会儿大网波动。
练出网兜劲:
从体内腾挪;
从体内换劲;
让体内充满张力。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17
内外三合心法: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内三合的行气是: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虚灵领颈、上下相随;
沉胯虚实圆裆、气沉会阴;
松活弹抖、四两打千斤。
腰劲是自然松沉;
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松拔长的动作。!!!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17
盘练拳架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气,在气则滞。
“气”,是一种虚能;
通过喉头强化了“气”的劲道;
亦即强化了“意”的劲道。
“意”“精神”,属虚无劲、空灵劲;
自然能够增进周身的轻灵。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03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
其表现误区在于四肢的自动、直动;
即手脚的比比划划;
这同外家拳是一个样子。
如果说有区别:
也只是动作的快慢而已。
从外观形状上看猫腰弓背,虚实不清;
毫无太极拳的味道。
“胸不凹,背不凸”;
亦即胸和背部要“开”。
胸和背没有内在的“开”劲;
怎么能够带动四肢运作呢?

其次,须用“守窍”之法:
即盘拳架要“拿丹田炼”。
拿住丹田练,是个什么概念呢?
是指太极理法基本上都掌握之后;
这时的行拳,就要把“心”收到丹田;
把丹田当做行兵布阵的指挥部;
一切动作和呼吸,由丹田主宰 ...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8:50
盘练拳架如何才能做到周身俱轻灵?
人的四肢,在习惯上是自动、直动的。
太极拳用的是“意”;不在外面。
这里的“意”乃专指太极的一种特殊练法——
“腰脊”集“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
和“意、气、神”融为一体的一种劲道;
体现为虚无劲、空灵劲。
这种劲道柔中带韧!
能够把四肢带动得大松大软;
大舒大展,柔和缠绵,抽丝挂线;
其感觉,很奇特很美妙;
也很难以笔墨形容!

至于“意、气、神”;
系人体的一种虚能;
是实际上存在的东西;
只不过存在的性质是空虚的、自在的。
太极拳通过它的理法:
把这种 ...
引用 杨锦富 2025-8-7 13:59
另有一类人,满口玄幻;
什么丹田、周天啊,令人莫测高深。
岂不知有形有相皆是假;
无形无相方为高。
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意在腰间。
先把腰练明白再说吧!
等命门有感觉了;
那些东西到时候就明白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8-7 13:59
盘练拳架需要理解:
学拳不应有门户之见。
不同的门派,不同的练法;
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还可以相互启发与印证。
其实传统武术练的都是一个东西;
包括真正练外家的;
练的都是里边的筋骨膜;
跟西方的锻炼肌肉不是一回事。
不同门派,入手功夫不一样;
走的路子不同;
或者说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针对不同的根器和机缘适用。
过河就该弃舟;
那些执着于必须坐哪条船才能过河的人;
一定是还没过河的,迷糊着呢。
引用 杨锦富 2025-7-21 13:09
盘活膻中,牵动用膈肌。
行拳时,膻中穴不停旋动;
膈肌像个盘子,带动肋间肌;
也不停旋动。
内家拳的功劲,来自内部;
膈肌划圈,始于膻中旋动。
行拳时:
好似用手掌,按摩膻中穴;
牵动膈肌,带动肋骨;
再扩散到胛肱,一层层扩散。
用小腹控制重心。
练拳时,利用小腹旋动;
去腾挪重心。
裆劲想要灵动;
首先小腹圆活。
行拳时,不停揉动小腹;
去带动重心划圈。
长期练拳,将小腹丹田劲;
与重心腾挪劲;
混成一个东西;
球劲就有核心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7-21 13:08
盘练拳架时:
用胯调整脊柱。
两个大转子,相互旋拧;
就像给脊柱拧发条。
弹抖不是乱晃;
而是脊柱瞬间拧紧;
又瞬间释放。
脊柱是杠杆;
胯像个天平;
好比骑车:
车把上立筷子,随时调整;
这就叫虚实。
引用 杨锦富 2025-7-10 16:09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内动’达到“内壮;
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内气外放,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
腰裆的转换,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意气引动;
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
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
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
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
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
功夫上身的标志是:
百脉皆开,诸劲通畅;
体健神足,手脚轻灵;
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
先知已后知人 ...
引用 杨锦富 2025-7-10 14:11
太极入门就是8个字;
阴阳转换,开合呼吸。
盘练太极拳:
只有前后丹田充实,才能走周天的线路。
任督通,百脉皆开,周天形成。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
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
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
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
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
这时的主要方法是抓闭练法。
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循环渐进,才能水到溪成。
太极最忌违背自然,急于求成;
道法本自然,神意专注;
但肢体要放松。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
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 ...
引用 杨锦富 2025-6-27 09:45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只要戒骄戒躁;
踏踏实实的练就是了。
内家拳的技术体系比书法、绘画、杂技都简单;
过去很多高手,就是农民、车夫、匠人;
没什么学历,也练成了功夫,练出了智慧;
所以大家应该有自信;
每天坚持一个小时;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求一定要练成太极大师;
我们只要求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6-27 09:14
太极拳看起来简单;
练起来奥妙无穷。
从头到尾都是半蹲的完成动作;
有马步、弓步、虚步;
练套路的同时也就在练基本功;
练套路的时候还要同时注意:
练呼吸、吐纳、意念;
只有了解每一招一式的规范动作;
了解每次练太极拳时的正确顺序;
这样练起来才有效果。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52
我的悟练拳架:
昨日种种已死,今日种种重生。
昨天行拳,只会手臂划圈;
而今行拳,腔子里都是圈。
去年练拳,脚底一片空白;
今年练拳,脚底都是消息。
用腰带胯,练脊柱抛物力。
用胯带腰,练螺旋杠杆劲。
手靠肘催,肩靠肋催。
要想劲通透,一个催一个。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51
我的悟练太极拳;
懂劲只在一瞬间;
太极功夫颠倒颠。
看着挺柔,骨头沉的很。
瞧着缓慢,爆发力超强。
身子没动,进步就插中门。
手臂不抬,肩膀陡然迸弹。
手指松松的;
陡然捏个凤眼拳,一下攮进去。
脊柱松松的;
突然像个大弹簧,纵跃而出。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44
盘练拳架:
划圈为尖。
看似很圆;
突然发力,球里出来根刺。
瞧着挺柔;
突然变线,斜进侧出。
划圈目的是,为了多角度发力。
圈能慢,也能快;
圈转快时,肘就有了威力。
看似划圈,实则打肘。
圈劲即是肘劲。
练拳要有层次;
用里头控制外头。
腔膜一旋,带动躯干;
躯干一旋,带动肩胯;
肩胯一旋,带动四梢。
层层之间:
非间不能相交又共同存在;
虽不见却能相互影响纠缠,
练是这么练;
用时就快了;
内劲突然一动;
躯干四梢齐动,爆发力惊人。
球劲如弹丸;
功劲还特透;
落点非常准。
引用 杨锦富 2025-5-19 10:38
盘练拳架应该知道:
拳架里面什么叫大圈?
饱满而不僵,舒展而不滞。
什么叫小圈?
松顺而不懈,精准而深邃。
划大圈时,对自身空间,会有所了解。
划小圈时,对深处感受,有所体悟。
练小圈的前提,内空间必须打开。
所以先练大圈,拓展内空间。
有了空间,才能深入。
引用 杨锦富 2025-5-13 11:28
练拳时,很容易忽视身后;
揉背旋胛片,云门催肱骨;
内压贯肘底,气感贯手掌。
要动先动胛,旋胛拧肱骨;
肱骨指挥肘,这个要领多体会。
引用 杨锦富 2025-5-13 11:28
盘练拳架的水平高低,在于理念。
起势:一不留神,很容易先抬手;
空空如也,练不出东西。
手先不动,轻轻往后旋肩;
将胛骨拉下来,胛骨有股沉劲;
暗暗注入肘底,卸胛骨~抻肱骨~沉肘底,
用沉肘劲托起手臂,这就有了。

还有云手:不是手划圈;
而是胛骨催肘,肘底划圈。
胛骨如双盘,双双旋动;
催动肘底划圈;
内压贯掌碾旋。
胛片圈动~肘底划圈~掌根碾旋。
手臂松沉拧绞,拧绞暗含波浪;
这是最好的。
根节圆活,旋根催梢。
引用 杨锦富 2025-2-13 09:23
“刚落点”具体操作要点;
太极拳每个动作落点(定式);
在将停未停时(大约一寸或更短距离);
应保持短暂时间贯劲;
修炼者意识要把内气从交脊穴
引导到手前臂、掌、指等肢体末端。
这里引导是先松后紧;
即“由虚变实”(虚实也就是阴阳)。
动作结束;
下个动作开始前应有折迭;
在转折处由紧变松,并松到极点。
在下一个动作开始后;
由松慢慢地向紧转化;
由虚变实。
松柔是过程;
落点是定点。
但盘拳过程中应以放松为主;
体现“柔过劲”要求。
“柔过劲”过程放松时间多于落点时间;
运转过程必须是轻松的、 ...
引用 杨锦富 2025-2-13 09:09
盘练太极拳要精神集中;
用意不用力;
运转过程以柔行气;
落点动作劲贯四梢。
落点螺旋把劲添;
每个动作运转过程结束
叫“落点”或称“定式”。
引用 杨锦富 2025-2-7 15:19
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
学者不管从那一派太极拳入门;
都不能以学会拳架为最终目标;
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的实质;
并有所改进和提高。
具体的形象是为了帮助明理的;
明理了,根据道理去创造更完美的形象;
即改造形象。
事物就是这样进步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