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0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八笑:
1、被误解时候微微一笑,是一种修养;
2、受委屈时候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
3、吃亏的时候开心一笑,是一种豁达;
4、无助的时候乐观一笑,是一种境界;
5、危难的时候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
6、被轻视时候平静一笑,是一种自信;
7、顺境的时候轻轻一笑,是一种气质;
8、逆境的时候微微一笑,是一种素质。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6: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劲:
太极拳练习,随着拳理拳法认知而到心知的理解;对劲路在拳路中的重要性应该有一定的感知;
从理论上来讲:
劲的尺寸与角度和毫厘息息相关!
劲在太极拳里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无论技打,强身、功境追求,道法探究;
都不会缺少;
无论你自觉不自觉,意识不意识,他都存在。
存在决定了意识;
意识促进了存在;
意识化为实际行动;
是太极拳得以不断提高的动力;
逐步趋于知行合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6: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劲的区分:有尺寸,分寸,毫厘之分。
即长劲,短劲,寸劲,毫劲。
有厚重,轻薄之分;
即厚劲,沉劲,薄劲,飘劲,浮劲,灵动劲等等。
劲还有内外之别;
即内劲,明劲,阴劲等等。
其他的劲更是无期数。
每一势都可分成好几个劲;
上面劲,下面劲,左面劲、右面劲;
直劲,横劲,折叠劲,虚劲、实劲;
抖擞劲,棚履挤按绵柔劲;
採例肘靠是厉劲。
绵绵不断波浪劲;
粘连粘随使灵劲;
得机得势用巧劲;
抓拿跌打展断劲。等等!
劲有劲路;
和拳路一样有其科学的一面;
也有其需要熟练的一面。
所谓劲路:
是劲的发生、发展、和发达的运动轨迹。
作为脊椎类动物;
无论爬行的还是直立的;
飞行的,还是水中游的;
其都是力由脊发。
通过蓄劲、传递,扭曲;
变形折叠到达受力部位;
形成一个能量的转换。
随后又一个往复的发生。
有连续的、有断续的;
有大幅度的、有小范围的;
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神经运动,意识控制。
条件反射,意志反应。
在中国内家拳的范围内又加一个气;
气沉丹田使运动能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际是在肺运动中推动,拉伸;
曲伸中所产生的位置按需要的一种变化。
沉在下腹犹如不到翁;
在其他部位则起到调节方向改变力点的作用。
于是通过脊椎的运动;
神经的感知;
条件的反射组成了武术的功力。
这种功力是长期从事拳运动的综合反应。
既神秘也不神秘;
神秘在于他和其他各方面结合。
如虚领顶劲,松腰沉胯,松肩沉肘,含胸拔背;
所谓节节松等生理条件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既整体又可分的架构。
难在他有违于常规的反应方式和用力方法。
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不神秘在于揭开神秘;
用科学的方法去锻造他。
这就是我对劲路的肤浅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6: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求的绵柔劲;是刚柔相济的;
这里的绵应该是这样感觉的:
一,绵柔的让你吃不到力;
但又断不了的劲,进而使你失去重心;
二,借你的劲,随你的劲;
顺方向送你一劲。
体现了刚柔,柔刚的相对相向的矛盾统一。
长劲——也叫尺劲;
一般是明劲,也往往是发劲。
具有粘粘随送的特点;
引、化、发的劲路。
是外表给人难堪而内里是客气的手法。
其关键是送;
送从松中求,从松中发。
其基本点在于周身一家;
腰、腿、手、身、法、步、劲的聚集;
利用地面的反弹;
也就是劲的集中。
发长劲忌挺胸,叠臀,胯不沉,
后支撑塌,杠肩、抬肘;
这样容易被引空,造成失势。
发长劲是实劲;
看似简单,实际不容易;
达到一致,需要反复练习;
百炼成钢,做到无过无不及;
八面支撑,;
到脆、猛还是很见功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6: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25 16:27
太极拳要求的绵柔劲;是刚柔相济的;
这里的绵应该是这样感觉的:
一,绵柔的让你吃不到力;

短劲——也叫寸劲,是普遍常用劲;在引化发中随时使用。
做得好是腰胯劲的带动;
这要求协调配合;
做得不好是手上劲;
所以需要在平时拳架中意识到;
注意到,习惯成自然。
这种劲随性很大,把握很严。
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靠粘、随、听。
是容易讲,不易做的功夫。
上、下、左、右、前、后都需用到的。
他的关键在于随,听;
在这里也就是是感知,也需预判。
发劲好坏往往取决于寸劲的把握。
是前奏曲。
寸劲里讲究化,听中化,化中发;
这样的功法,才是上乘。
肩松,臂松、坠肘、腕棚;
指粘引、要求非常细腻。
深、沉、轻、柔、灵缺一不可。
有人觉得肩松很容易;
我感到肩松是最难;
难于松腰胯。
这是他灵敏度决定的。
也是他活动范围大决定的。
因此简中有繁,繁中有简的道理就在其中。
初练拳时,觉得松腰胯难;
越到后来感觉松肩不易。
此中甘苦很多明师是深刻体会的。

毫劲的解释是到微细的程度了;
是至臻的功境了;
他是内外的结合;
内劲的表达;
是至松至柔的体现;
阴阳的极致;
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含在里面。
是精、气、神、势、能的集中。


“抖擞劲”其机理特征是“震”;
其劲路是“厉;
要求是节节松,贯于一点。
厉于一点;
没有体松做不到;
没有肩松无效果;
没有势、能达不到。
是长期练拳的果实。
没有弹、抖、断就不可能有毫劲的呈现;
抖擞劲是毫劲的初段;
各种各样的毫厘劲等待我们去实践,去开发。
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太极拳要求是绵绵不断;
这是劲的连续,劲的发挥。
做到这一点就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味道了。
这也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境遇。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7: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劲的时候讲“劲要透”: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慢慢体悟到了其中的含义;
随着深入还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产生动作变形时;
一个透字包含了无尽的含义;
体现了一个明师精准的体悟之感;
是浓缩的武术精华表达。


拳里的透劲,是力量的一种传递。
这种力的传递在中国武术中就是所谓内劲;
内功的表达,具有穿透力;
所以不必要把内功内劲看得很神秘;
完全是现代科学能够证明的。
关键是怎么才能练出这种劲。
首先这种劲是点的接触;
击点和受力点不能大;
是力点的掌握;
发挥和过程平衡。
在于平衡的被打破。
传递的势能只能化作动能表现出来。
然后利用回荡变成另一种动能反向传递回去;
于是成为物理学上的所谓震荡;
这种震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就是电波的传递。
以及各种能量的各种传播。载波。
能量有结聚;
变形和传递:
为什么有几个人或几十个人都推不动一个人?
就是在于这些人的力量被变形而传递到地上去了;
只要被推的人身体结构承受得了,就没问题。
那么怎么样有问题了呢?
一,首先结构要受得住;
框架的工整性;
好比自行车和坦克这是无以论比的。
二,传递的力点;
能够把众人的力恰当地传递出去。
适当的速度能把人发出去;
另一个速度能使力结聚;
造成破坏的效应。
这就是短劲。
短劲的的效率会使力得不到有效的传递而伤及内脏;
在内脏中引起震荡。
单位面积所受的力决定了伤害程度。
同样单位面积所发出的力决定了内功的速度和能力以及质量。
这样就把我们毫厘劲展示开来了。
怎样发毫厘劲?
一要厉,二要沉,深;
三接触面要小。四要突然。
这就告诉了我们发毫厘劲的机理了。
怎样练?
各种拳架有各自的特点和方法。
武术的长劲和短劲是武术的内涵;
有走轻灵的,有走深沉的。
好比水浒里的李逵和鼓上蚤时迁;
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
就太极拳而言由拙到沉;
由沉到轻到灵,再由轻灵到巧;
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是我们功境的变化和体现;
内里的要求会不同。
经常说的松,就是我们实践的共识;
看看运动规律:
1,尽量用腰腿,能用腰腿完成的动作,不劳动手,太极无手。
2,太极拳要完成的任务,拳架,拳理,劲路。
拳架一一安舒中正;
拳理一一合理,透彻,符合技击原理;
劲路一一虚实,变化,得机得势。
3,要有鼓荡之势,包括相膝,沉胯,坐腕,气沉,神敛。
4,处处有棚劲,棚劲在处处;
5,虚实要分明,处处有虚实。
6,松中带实,实中有沉,沉中带灵,灵中带动;
动中出韵,韵中有神,神不流淌,劲不外露。
7,步随身转,身随腰动。
8,兢兢业业,诚诚垦垦,你不欺拳,功不负你。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者,拳也。拳者,劲也。
劲者,路也。路者,道也。
道路通,则达耶。
我的太极之路通达了没有呢?
我想,没有!生命尚未结束;
太极之路还有待走下去。
拳架已然打成这样了;
对的,错的,改也不易了。
但劲路却一直在不断尝试:
看拳架中如封似闭的动作;
从外形上很难看出来;
内里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说明拳路相同,劲路不同。
感觉良好——能熟练运用就能很好的发挥。
“往来需折叠”的劲;
走圆是随顺的需要。
引化和化打是往来的需要,也需要随顺。
太极拳的螺旋劲,也叫卷劲。
也称末梢劲,或者鞭稍劲。
伸筋拔骨,也叫对拔劲。
不同的提法,共同的道理。
相同的拳路,不同的劲路;
是百花齐放,令人耳目一新。

看看劲路和拳路的关系:
练拳和练劲的不同方式;
不同劲路对拳路的诠释;
真正体味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练拳架的同时实际就逐渐奠定了自己的劲路。
由于各人身体条件不同,理解不同;
肌肉,韧带,力量不同,灵敏度不同;
都会造成向不同方向发展。
最常见的是左右手,
左右脚力量差异造成全身力量不平衡;
在接劲和化劲以及发劲方面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弥补;
这就会练出不同的劲路和打法;
形成习惯的动作和打破习惯的需要。
习惯动作的养成;
有利于自己独特打法的形成,成为杀手锏;
亏也亏在给对手研究提供了破解的线路。

得机得势,无定势;
应该结合各种动作练各种劲。
上、中、下,三劲;
横劲。直劲,斜劲等等;
最大的方面要出腰腿劲;
没有腰腿劲其他都白搭。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8: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劲路和气路的关系:
这里的气路,第一是和呼吸的关系;
第二是和所谓丹田的关系。
平缓舒展的太极拳;
其特点在于悠扬缓慢;
似潺潺流水,流淌的是自然;
是随性,顺流随势。
太极拳就是遵循这个规律;
平凡之间见真情。
在运行中以静、净的态度阐释悠远。
所以气氛一定是平缓舒缓的;
是自然的,在自然中得气;
在自然中呼吸,和谐于天地自然。
气不能滞,不能急,不能刻意寻找呼吸,寻求丹田之气。
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到一定时候会有气感上身的;
比如手指发胀,丹田充盈,劲能一致等等。

所谓丹田之气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提法;
实际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血含氧量高的表达;
同时也是腹部肌隔的运动。
由于推动了下腹部横隔膜的运动;
促进了重心下沉,使平衡加强;
起到了扎根的效果。
也由于架子下沉的结果,
使受力点更合符力学要求,而得到稳固。
太极拳着重于腰部活动;
重视腰部锻炼,使之柔顺,充实。
由于上腹部隔膜的推动控制;
在平衡上更加灵活,敏感,多变,灵动;
动作更敏捷,反应更快。
由于人的四肢直接受控于腰椎;
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显得更强;
控制能力更好。
对手脚的感应更直接。
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达;
上身的反应,应该快于下身。
这就给练中丹田有了一个合理解释。
假如下丹田能给于沉稳的话;
那么中丹田能给于灵。
给于动的流动。
说到上丹田的话只能说由于气血充沛;
无疑对脑部活动;
对智慧有帮助。
再加上丹田运用的熟练;
随心所欲,就促进了运动机能提高;
使心理素质得到把握;
能冷静处置对手情况。
所谓充盈的丹田之功:
1,起调节平衡作用。
2,起沉淀稳固作用。
3,起助力加速作用。
4,起承转通达作用。
5,起通慧冷静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劲路对于意的关系:
首先这是熟练和反应的关系。
是思想和条件反射的本能。
由于加强性的练习,使动作熟练了;
肌肉也有记忆了,动作也达位了;
神经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越熟练越能反射;
越反射越熟练;
成为良性循环。
其控制也越来越精良。
这就是熟能生巧!
有意到无意,无意出真意至臻功夫的途径。

意在中国文化的表达和劲一样有多重解释。
心意,意愿,意念应该都是思想意识的反映。
意识的反映很多时候是积累的反应;
知识积累能反映到智慧;
动作积累能反映到熟练以致条件反射。
这就是我对劲路和意的认识。

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
就不仅仅是功夫本身了;
讲修炼了,修炼的内容包括,练意为气,练气为神了。
那是一种修为,
那是一种高度,
那是一种境界。
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所谓神了。
练功到神是动作和精神的一致;
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是千锤百炼而成的。
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脱胎。
到那是可以称;
一览众山小,技打是末技了。
从我们拳来讲,打出神;
不仅动作规范,体现出绵绵不断的劲路;
清晰明了的松沉;
干干净净的往复折叠;
轻轻松松的腰腿功夫。
一句话底蕴出来了;
韵味有了。
给人以享受,给人以势不可挡的劲势体现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8: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劲的状态:有四个方面:        
劲的聚分;
劲的梱散;
劲的短长;
劲的虚实。
        
一、劲的聚分
劲聚则厉,劲分应柔,劲的聚分是必要的。
刚柔相济实际在太极拳上体现的是聚分;
要劲发到端;
内劲外劲的聚合;
融会,形成一致劲;
落点螺旋;
一实劲,一透劲,一偏重劲。
,具有柔传绵递,虚实传送。
分则螺旋;
揽扎依由双手挤转双按时,
由一个左顾右盼的分手劲往往是这种劲的典型。
在实际上很有用。
劲的聚分也是劲的开阖;
开阖之道就在开阖之间;
不仅有传递也是体验和接受。
松柔需在此瞬间表达。
劲的显隐效果也在此会得到检验;
显隐的劲实际也表现在刚柔上,熟练上。
如此,劲的显隐就非常重要了。
熟好熟坏就见仁见智了。

二、劲的捆散:
拳架上的梱散;
直接影响到劲路上的梱散;
在很多时候为什么劲运化不好,发不好;
其中就有捆散的原因。
守中,用中,不失中就是对梱散的正确诠释。
梱散和开阖都是密切相关的;
无有不过,过犹不及都是对梱散的解读。
所以一定要从拳架基本功练起;
理解拳理,通达拳意,练好基本功。
养成中正,行中,用中的好习惯,好架式。
太极拳的整体性包括养生健体,
都需要一个中正安舒,
无过无不及的太极理念和行动。
中正安舒,不仅是表面文章,有其端庄的内意需求。

三、劲的短长:
无数的劲道构成太极拳拳路;
其中无外乎两道劲——短劲与长劲。
长短是相对的!
因为关系到劲的绵绵不断;
关系到劲意相连所以就不能不论及长短。
长劲之中有隐显;
短劲之中也不乏隐显。
长劲中的隐显在于变换劲;
短劲中的隐显往往是直接体现劲变。
绵绵不断就是劲路的无穷变换;
直劲横打,上劲下打,左劲右打;
都体现了变劲与劲变的能力。
长劲化于深,发于猛;
短劲化于轻,发于厉;
长短结合,长顺短随使太极拳化劲于无形;
发劲于脆猛,这样才是理想中的太极味道了。

四、劲的虚实:
1.劲的显隐实际是虚实把控的能力。
显时发声发力,啍哈不断,见气势。
隐时偏沉偏随,摆不脱;
要力显力,柔中见刚;
刚又柔显。松中见沉;
沉中又松;
绝不是那种虚幻的场景描写。
2.虚实的应用不等于无妄的振荡;
不是越灵敏越好;
需要过滤掉一些自振荡;
把控在一个目标范围内;
所以对那些一松到底的理论;
轻到无触感的体验持怀疑态度。
这是理论的高度,
还是实践的水平啊!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