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义勋: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刘奇: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环宇星: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程卫: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陈忠泽: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郑方文: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顾旭: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李相侠: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程卫:
今天早上练拳最大感受是: 感觉太极拳周身一家的整体性特别重要,我自己在行拳过程中老会断,也容易顾此失彼,动态中的太极的确考验人,现在还没做到位,但师父的指点让我偶尔能感受其中几个动作的味道。心向往之,向师父师兄师姐们多多学习
池州天健汪涛: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周雨:
师父好大家好
刘胜春:
师父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9: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练、养、悟、护、守!
一,练:
太极拳练什么?怎样练?不仅是太极观;
也是价值观,人生观。
谈出自己的感想,是对自己的交代;
太极拳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
动静相宜的功法;
舒展大方的架构;
绵绵不断的劲力;
恰到好处的养护功能;
老少皆宜的习练方法;
阐述着太极理念。
以阴阳交融的平和哲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为之陶醉,为之践行。
太极拳作为文化;
在当今世界已经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无论怎样的外延内涵;
练的实际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他是首要。
我们行拳先从练开始;
练动作,练拳架;
练眼手身法步;
练劲,练外,练内;
练意,练精气神;
还有快练和慢练。
练是漫长的道路;
其中要过体力关;
意志关;
荣誉关,挫折关。
练一辈子都不敢说自己练到了;
更不能说无敌于天下了。
练是持续不断的;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两天不练同行知道;
三天不练手脚知道。
练还有精练和粗练;
还有单练和合练;
最后考验的是对练。
艺无止境,练无终点。
练出功夫要刻苦;
练出成绩要靠勤;
活动活动也要恒;
想轻轻松松练拳没那么容易。
勤学拙练。笨鸟先飞!
想讨巧,基本没门。
只能说基础好基础不好有一定差别。
每每在网上看到有些讨巧之人;
也只能付之一笑。
导,或疏导将成为今后生活的常用词。太极拳应该在这方面起到他应有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9: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27 09:23
看看太极拳的练、养、悟、护、守!
一,练:
太极拳练什么?怎样练?不仅是太极观;

怎样练?练什么?是没有定规的;
有其他门转来的;
有师承的,有自学自悟的;
有跟随的,还有求教于视频的;
也有出于公益性质的;
不一而论。
这里有一个观念问题;
价值问题,还有缘分问题。
最主要是期待值的高低;
信任度的建立;
契约精神的贯彻执行。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受环境影响;
受社会制约;
人文情怀是武术传承的具体体现。
不勉强,不强求,随缘是最好的。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这是中国传统的师徒之道;
目前社会上还是循此道为多;
这就是还有一个人情练达皆学问的人际技巧。
不得不提的是实练和巧练;
这里的巧:
是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是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和练习基础上的产物。
随着现代运动理论的提高;
神化,玄化的东西会逐渐被破除。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养:
从古到今都有一个“苦练”的概念;既然苦练就有可能练的不得法;
甚至受伤的问题?
这就引申出一个养的课题来了
养什么?怎样养?
先人们在和自然界争斗中;
在和人、兽搏斗中,难免受伤。
从最初的医到后来的养;
形成了一种自然;
又从草药养,总结出养生的概念。
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发展变成养体健体的方法;
结合拳路创造了健身养生的功法;
从身养到精神的保养;
从被动养到主动养和利用一切手段的养。
这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所结合熏陶出来的;
其中包括了对筋络的发现和运用;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时至今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注重养生;
更注重保养;
因此各种养生概念得到空前发展。
养身,养体、养颜。养气,养神,养性。
养心,养病,养精蓄锐。
成为医、养结合的产业;
而且是朝阳产业。


在太极拳里我们所讲的是动养结合的概念;
是以动为基础的功法和以静为基础的功法是有区别的;
他们的结合是可能的。
但不会以静功代替动功;
就像不会用气功代替太极拳拳法一样;
他对拳法的增进,也只是辅助的。
认为站站桩就能练出至尊功夫的想法是幼稚的;
也是对太极拳的不够理解。
甚至有些曲解。
因为太极拳是一招一式练出来的;
其劲也是一劲一劲练出来的;
其转承连接是千锤百炼而出来的;
来不得半点虚玄。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快感为目标的追求,
会带来的伤害;
无异于吸食毒品。
长期迷恋于交感神经的刺激,会上瘾;
不是所谓上乘功境。
是迷失,心智的迷失会给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自然状态的养生是真实的;
也是有效的,可操作的。
太极拳以其简单可行的方法涵盖了养生的各种理念;
其基本动作也符合养生健体的原则。
正确地练习太极拳;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强度;
循序渐进会取得一定效果的。
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心要静,体要松,情要平。量力而行;
使气血得到调和;
精神得到舒缓;
手脚得到协调;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
说到精神层面的“养”;
不得不说儒,道、佛的影响了;
比较具体典型的说法是:
松、空、虚、静。
拳道即是人道;
这里反映的是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太极拳实现这种认识也是对太极拳的发展和延伸;
持这种观点人,不提倡格斗;
提倡修行,修性,修心和太极拳拳理也有相通之处;
符合了一部分人的人生哲学。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27 10:19
二,养:
从古到今都有一个“苦练”的概念;既然苦练就有可能练的不得法;
甚至受伤的问题?

三,太极拳的悟:
悟什么?怎样悟?同样贯穿在整个太极拳里。
悟拳理,悟情理,悟劲理。
悟道,悟通,悟透。就看悟性了。
悟是一种天资、天分,一种天性。
悟性高的人能通过表面,过滤掉杂质;
寻找到比较接近的路走下去;
应该说是直觉能力比较强;
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悟性哪里来?
从勤奋中来。
一层功夫一层境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好老师引路;
有一个好学生勤奋;
还有互相交融的建立;
会促成功夫的不断提高。
进入到一个阶段;
达到一层体悟;
完善一层感悟;
建立一层知行合一。
再经过努力,建立另一层体系;
无限循环,无限追求;
无止境的知行合一。
这就是我们太极拳的探索之路。


悟性也是根据我们身体情况;
师资条件,传承方向;
习惯使然,有不同的发展。
不会千篇一律;
也不是一条道路。
有独特点,有方向性;
但其基本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勤能补拙也是悟性的另一种表现;
绝大部分爱好者都是循着这条路走过来的;
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太极拳大军;
是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悟是知行合一的产物;
瞎悟和创新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拳理;
遵循科学,遵循运动生理,符合伦理。
有没有可操作性;
符合不符合自然规律。
悟的道路不会是直线;
“从错中悟,对中求”;
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怕错;
只有错误才能反思;
感觉太极拳越来越难练了;
这就是有所觉悟了;
由此才能指引走上正确道路。
集大成者无不经历了无数曲折;
经过对错比较;
才走上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
这条道路还要经过---
时间的打磨和历史的检验。
现在很多人怕错,怕走弯路;
所以拼命找捷径,找秘籍,实际是徒劳的。
曲中求直,经过劳动,经过积累;
经过练的实际;
经过悟的打磨;
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才能登上太极拳的高峰。
除此,别无他途。
有明师指路,
可减少走弯路的过程;
但体验的过程本身就是历程;
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就好比孩子的成长,
家长是无法陪伴终生的;
在适当的时候给于一定的提示;
有益于健康成长;
路还是要自己走下去的。
况且不到时候,提又有多少作用;
总不能拔苗助长吧。

悟,彻悟,悟中悟,悟无止境。
悟是实践和积累的产物;
到了一定的积累就有大悟;
经过无数曲折就有彻悟;
彻悟就是新事物的开始;
新领域的展开;
新天地的开辟而后又有新的循环开始。
太极拳的悟是知行合一的悟;
是身体力行的悟;
是根据自身条件的悟;
把太极拳看作纯理论路线是没有用的;
也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
那种在网上吹嘘自己悟到至尊功境的人,
可能害人又害己。
经受不了考验的;
甚至误入歧途。
靠一套拳,几样器械,几个站桩;
只能停留在太极拳的表面。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1: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27 10:35
三,太极拳的悟:
悟什么?怎样悟?同样贯穿在整个太极拳里。
悟拳理,悟情理,悟劲理。

四,护:
太极拳和任何其他武术一样不是万能的;他有不少长处,亦有不少短处。
有短就得护。护的本身就是完善的一部分。
所谓金钟罩是表演的功夫;
是做好架子让人攻击的表演形式。
刀砍不进,切一下,划一下试试看。
刀枪不入是神话,是法术。
实战和表演毕竟不同;
否则古代要盔甲干什么。
武术从发明之始就有护的概念;
是攻防的需要;
进攻是矛的话,护就是盾。
护的概念不仅在于护的本身;
还在于自身信心的建立,是攻的跳板。
只有在充分护的条件下;
才能有效的进攻。
从太极拳的攻防来看;
护就是化,化即打。
是太极拳的至要。
化是太极拳的灵魂;
被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后发先至就是其中的道理。
化把太极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贯穿于整套拳的始终;
其理念就是后发制人。
怎样化?
有引动化,拔根化,得机得势化;
其要点是柔化,不是硬化;
四两拨千斤是巧化。
是对力点的控制;
度的掌握,
无过无不及是精准太极拳的功夫。
随化随发说明了太极拳的一致劲,整体劲。
体现了太极拳的绵绵不断的要求和劲路。
去拙劲,丢顶劲;
化呆劲是太极拳的优秀所在。
无数太极拳人士为之苦苦追索;
穷其一生为达到这一目标奋斗;
并创造了无数功法为其求证。


太极拳的养也是护的表达;
养护也是太极拳的本质。
在今天的世界里更突出了它的功能;
体现了它的优势;
太极拳的延伸是大武术的概念;
实际是养生的需要;
护卫健康变成了全民的共识;
生活的必须品;
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今天太极拳传播到世界各地;
更大部分得益于其养生护体的功效---
和谐平和的理念。
太极拳的传播实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智慧的发扬。
养生护身是其中最耀眼的地方。
保护,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好的环境,好的心态,好的身体,
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努力护卫既是本能,也是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7: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27 11:07
四,护:
太极拳和任何其他武术一样不是万能的;他有不少长处,亦有不少短处。
有短就得护。护的本身就 ...

五,守:
练拳的规矩是什么?
首先是守规矩:传统的规矩;
现在的规矩;
传统和现在结合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守规矩就是守规则;
守住做人的底线;
遵守行事的原则;
这是立身之本。
是对自己和他人人格的尊重。
守规矩;
不是因循守旧;
也不是繁文缛节;
是以人为本;
对人对事的的需要。


从太极拳行拳的角度:
就是要守中、守静、守心、守势;
守神、守德、归根结底是守关。
不呈强,不发飙;
不以势压人;
不凌弱胜强;
是习武之人的武德。
把住感情的闸门;
宁静致远就是守静之远。
太极拳讲究无过无不及;
就是守中,守势,守本。
骄娇两字是练拳之大敌;
骄之失守,娇之失本;
太极拳以他朴素的道理;
阐述了练拳之人的修为。
修为的本质是容;
有容乃大,有容出真意;
真意出真情;
真情出真神。
精、气、神是拳的灵魂;
是底蕴,是道的根本!
有道之人、是人中之杰;
是真正功夫的体现。
应该从守德开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一招一式练起;
固精、练气,聚神把我们的太极拳行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到底是何种状态?
松实际是个相对而言的话题。
1,相对于拙,板,顶,呆等动作或诸劲而言,所以要“求松”。
2,把要化,要发的劲通过节节松达到所需部位。力由脊发,植于根,发于端就是这个道理。
松能尽量减少各个部位对于劲的损耗,消耗。
比方“按”需要把劲发到掌根;
而在传输中;
由于塌腰把劲消耗了一部分;
由于叠臀又消耗去了一部分;
由于跪膝又损耗了一部分;
加上肩紧,肘抬等又有多少能到按劲上去呢?
所以这个劲不整如何能有效呢。
所以需要周身一家的“整劲”;
相关的节点就应该松。
3,透劲,一致性的整劲;
经过气宜鼓荡;
内意整合成为内动内功所积聚的力量;
在很短,截面积又很小的所在发出去;
可称为透劲!
有厉,震,荡的特征。
此种的劲不仅需要节节松;
而且内功的到位;
此种叫“松透”。
4,控,对力点,角度,深浅程度的把控;
沾连沾随有度,抛、掷、接、拿有控。
此时的松不仅体格,更有心松。
到达此功境应为“松控”了。


谈松应该要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和理解:
1,是练的实质。
所谓练就要熟练;
没有熟练何来轻松;
任何技能慨莫能外。
2,心松,心里紧张,动作会变形;
严重的屁滚尿流;
丢盔泄甲就在其中了。
3,松不是想象中的东西;
不是想松就能达到的;
是功夫的表达;
是能力的体现;
4,太极拳的松是综合性很强的东西;
其中和柔,和掤都有密切的关系;
焉是语言所能清楚表达的。
5,把松认为是太极拳的一切也未免偏颇;
练拳中真正感到松是一辈子的事;
是永远的问题;
是一羽不能加;
一尘不能落的追求目标。
没有秘芨,没有捷径可走。

太极拳以他绵绵不断的劲力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有拿他写书的,于是有了武打的精彩段落。
有引伸到电影,电视里的,成了过目不忘的视觉盛宴。
有编入舞蹈的成了太极舞;
有用操来图解的;
于是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扇,球,伞等。
以动作唯美的舞台效果----
来表现太极拳的也出现了。
和气功的结合;
和道文化的联系;
和佛教的结缘;
和儒文化的浸润以及国际文化的接轨;
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太极系列文化。
这是太极拳的时代适应性。
使太极拳得到的如此广大受众面。
应该说是前所未有。
网络的发展,传媒技术的发达使太极拳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使各种精髓理论大白于天下。
各种理念得到融合;
派生出更多功法,功境;
给太极拳和其他各方面的融合提供了平台。


太极拳是以腰胯为主运动的一种称道;
手只是随腰胯动作的辅件;
本身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把手的暂时忘却;
而不是把手丢掉。
把手忘却有两种概念;
一个的顺随;
一个是势随。
顺随,是对对方劲的顺;
是抛弃了一定的顶劲,
拙劲为前提的一种说法。
因为拙,顶劲是明劲,
不具有虚的本质。


势随是自己劲的惯性的发挥;
同样借助腰胯的力量把劲通过惯性传递出去。
这种劲具有放大的效应和集聚的能量;
好比榔头的的力量。
榔头的力量在“头”拳的集聚在稍节;
掌握好稍节;
用好稍节;
使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我提出:落点螺旋!
是无为之中的有为;
无手之中的有手;
其中松透之中的惯劲应该发挥出来。
好比箭的威力在箭头是同理。
随化随发;
这里的化发在于随;
随时、随地、随劲、随势。
唯有松才能顺,才有势。
唯有顺势才能达;
这就是我们拳里经常表达的得机得势的主要方面。
松的本质是什么?
是能力的体现。
庖丁解牛,是对牛体的充分了解;
所以能够运刀自如;
见松、见透、见精、见细、见功夫。
因此我们求松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的一种磨练;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更没有秘籍可循。
松的程度也各人而异。
所谓松透也许只是一部份人能够达到。
里面主要在于心理素质;
和技术达位,以及所遇到的对手。
太极松透的表现;
在于节节松,刻刻松,无有不松。
在拳架中以腰领;
以胯带;
动则以腰;
行则胯分;
力由脊发都是体现了----
手的辅件作用或挂件作用;
这是练到一定程度的太极拳者应有的体会。
不以技打为目的的太极拳修习;
就是拳架中的松;
以松空为目标;
实际也是无我境界的自然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各部位成语大全!
方法:
请将手紧紧握起来 30 秒,打开后仔细留意手掌白白的颜色是否会马上消失,还是需要短暂的时间才可恢复。

原理:
当紧紧握拳时,会压迫到手掌的血管,而这样的挤压动作会阻断血液系统流通。因此手掌会变成白色。

变成白的手掌,若能马上回复原来的肤色,需表示血管健康;但是,如果要花10秒以上时间才能恢复的话,就要当心是不是有动脉硬化或神经功能异常的情况。

捏捏手指,有病先知
交叉手指就能少生病?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的五指尖各有经穴,而且分别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指尖感到特别疼痛时,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内脏已有了某种毛病。

您不妨将指甲的根部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从小手指开始,一个一个的捏,感觉有没有特别疼痛的手指。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预示身体的某各部位有毛病了。


1小手指疼痛:
小手指痛的人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叫少冲穴、另一侧叫少泽穴。少冲穴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些。少泽穴是小肠的经穴,小肠情况不佳,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2无名指疼痛:
无名指和食指长度相同的人突发心脏病的几率较高。无名指疼痛可能是喉痛或头痛,在无名指三焦经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时揉此部位即可。

3中指疼痛:
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上,因炎热以致心脏受不了时,这里会感到疼痛。

4食指疼痛:
食指上有与大肠相关商阳穴,有便秘现象而压这个部位深感疼痛者,大肠可能有问题。

5拇指疼痛:
拇指中少商经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病,压这个部位是会会痛得跳起来。

在揉捏时如果发觉疼痛的部位即便是轻微疼痛,也和那个手指的穴位有关系,表示所属的部位不正常。此时需要把那个部位的手指仔细揉搓,以使疾患快速好转。


手指按摩养生方法
1、 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并在夹紧指间的情况下,用力拔伸,反复进行10—20次。

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之,然后以左手拇、食指分别捏住右手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如此交替轮换重复3—5遍

3、紧握拳头,然后把手指一个一个地伸开,尽量向后伸,使手指变为扇形。

4、用一只手用力拉另一只手的每一个手指,两手相互交替地拉。

5、模仿弹钢琴的动作或打字的动作,手腕放松,五指松开,上下甩动。

不仅是两手如此,也要以相应要领每天揉揉双脚。要养成揉揉手、捏捏脚的习惯。
久而久之,必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内脏尤其市心脏更为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应该“劲形合一”。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
劲在内,形于外;
这是一对阴阳关系;
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
没有落点,终无外用;
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
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
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
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