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的手法:有哪些区别于其它拳的独特点;具有粘、柔、绵、顺、随、化、截、发。
粘——太极拳用粘手来听劲;
瞬间的接触,轻微的接触都能感知对方的“劲路”;
包括方向,轻重,深浅,虚实。
然后用自己熟悉的、习惯的;
熟练的手法得机得势施展开来。
这里是一种反射式的行为。
因为这是本能;
和老虎扑食,猫捉老鼠是一回事。
粘有瞬间的,也有连续的。
有点的,也有面的;
所谓的听劲实际是对对方虚实的判断;
虚实的控制,虚实的反应。
拳架所能体会的在虚实分明的范畴里;
如果能把虚实提高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就能更进一步理解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定论了。
柔——太极拳特点之一;
这是对刚而柔,对柔亦刚;
不丢不顶,刚柔相济的状态。
这正是太极拳的妙处;
又是使人迷惑的地方;
怎样把握分寸,做到恰如其分;
是可说而难以说清的问题;
知行才能合一。
就象骑自行车,学游泳一样;
单靠理论是难以达到的;
实践才能出真知。
柔是以掤为基础的;
掤是拳架,劲路为基础的。
绵——绵绵不断;
太极拳拳路要求绵绵不断;
劲路上更要求绵而不断,滔滔不绝;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特点。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不断的意思;
是在动作停顿,启收之间的气息联系;
意识连续,精神连续。
不断劲,不仅是劲的连续;
更是劲的整合也就是整劲;
也就是“眼、手、身、法、步”的一劲。
“这个劲断掉了”就是两个劲”。
“绵劲”绵绵不断,滔滔不绝是太极拳立世的主要原因。
顺——柔而不顶就是顺;
顺而不失就是中。
无论拳架,劲路;
都要尊循这个原则;
把握这个尺度;
养成这方面习惯。
这里牵涉到拳架里的基本功;
亦是腰腿功夫,虚实的掌握。
起跨、落跨、沉跨,锁跨。
以腰领劲;
以腰胯带动手脚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太极拳瓶颈就往往在此。
柔是个境界;
顺则是太极拳的更高阶段。
顺是以听劲为基础的。
听劲的好坏取决于柔的程度;
是反复实践中得来的。
随—— 假如顺是意识达位;
随则是动作达位了。
这两个字可以连贯;
但跨跃也许是几年或几十年的功夫了。
这里的随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随顺”;
第二阶段是“随意";
第三阶段是“随心所欲”。
也许就是拳论里的“着熟”“懂劲”“神明”;
这是需要苦练不缀;
状态的最佳发挥之境地。
是相对而言的;
不是永远的状态。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二天不练同行知道;
三天不练外行都能看到。
游离于外的人是无法读通这些的。
化——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是太极拳阴阳并存,交融,转化的典范;
只化不打非太极;
只打不化硬太极;
化打结合真太极!
截——是化打一体的具体体现;
真正看懂其门道的人能体会的是大圈套小圈;
小圈别大圈的技艺手法;
细腻的虚实转化手法;
所得到的效果;
是喂劲;引劲,拔根一系列手法的综合运用。
是松、沉、整的连续效果。
截得住,连得起,发得出;
是太极拳运用的境界,非一日之功。
发——不到万不得已太极拳不下绝招伤人;
发就是其常用的方法;
发是防御之后的手段。
一般亦“后发制人”;
这就是体现的“太极精神”;
也是武术的文明之举;
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仁”。
化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发则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里面有圆、卷、揉、挫、勾、挂、分、合、震、送等。
掤、履、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学以致用;
前、后、左、右、中的方位组合;
太极拳的精髓便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