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手法:有哪些区别于其它拳的独特点;具有粘、柔、绵、顺、随、化、截、发。
——太极拳用粘手来听劲;
瞬间的接触,轻微的接触都能感知对方的“劲路”;
包括方向,轻重,深浅,虚实。
然后用自己熟悉的、习惯的;
熟练的手法得机得势施展开来。
这里是一种反射式的行为。
因为这是本能;
和老虎扑食,猫捉老鼠是一回事。
粘有瞬间的,也有连续的。
有点的,也有面的;
所谓的听劲实际是对对方虚实的判断;
虚实的控制,虚实的反应。
拳架所能体会的在虚实分明的范畴里;
如果能把虚实提高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就能更进一步理解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定论了。

——太极拳特点之一;
这是对刚而柔,对柔亦刚;
不丢不顶,刚柔相济的状态。
这正是太极拳的妙处;
又是使人迷惑的地方;
怎样把握分寸,做到恰如其分;
是可说而难以说清的问题;
知行才能合一。
就象骑自行车,学游泳一样;
单靠理论是难以达到的;
实践才能出真知。
柔是以掤为基础的;
掤是拳架,劲路为基础的。


绵——绵绵不断;
太极拳拳路要求绵绵不断;
劲路上更要求绵而不断,滔滔不绝;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特点。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不断的意思;
是在动作停顿,启收之间的气息联系;
意识连续,精神连续。
不断劲,不仅是劲的连续;
更是劲的整合也就是整劲;
也就是“眼、手、身、法、步”的一劲。
“这个劲断掉了”就是两个劲”。
“绵劲”绵绵不断,滔滔不绝是太极拳立世的主要原因。


——柔而不顶就是顺;
顺而不失就是中。
无论拳架,劲路;
都要尊循这个原则;
把握这个尺度;
养成这方面习惯。
这里牵涉到拳架里的基本功;
亦是腰腿功夫,虚实的掌握。
起跨、落跨、沉跨,锁跨。
以腰领劲;
以腰胯带动手脚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太极拳瓶颈就往往在此。
柔是个境界;
顺则是太极拳的更高阶段。
顺是以听劲为基础的。
听劲的好坏取决于柔的程度;
是反复实践中得来的。


—— 假如顺是意识达位;
随则是动作达位了。
这两个字可以连贯;
但跨跃也许是几年或几十年的功夫了。
这里的随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随顺”;
第二阶段是“随意";
第三阶段是“随心所欲”。
也许就是拳论里的“着熟”“懂劲”“神明”;
这是需要苦练不缀;
状态的最佳发挥之境地。
是相对而言的;
不是永远的状态。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二天不练同行知道;
三天不练外行都能看到。
游离于外的人是无法读通这些的。


——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是太极拳阴阳并存,交融,转化的典范;
只化不打非太极;
只打不化硬太极;
化打结合真太极!

截——是化打一体的具体体现;
真正看懂其门道的人能体会的是大圈套小圈;
小圈别大圈的技艺手法;
细腻的虚实转化手法;
所得到的效果;
是喂劲;引劲,拔根一系列手法的综合运用。
是松、沉、整的连续效果。
截得住,连得起,发得出;
是太极拳运用的境界,非一日之功。
发——不到万不得已太极拳不下绝招伤人;
发就是其常用的方法;
发是防御之后的手段。
一般亦“后发制人”;
这就是体现的“太极精神”;
也是武术的文明之举;
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仁”。
化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发则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里面有圆、卷、揉、挫、勾、挂、分、合、震、送等。
掤、履、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学以致用;
前、后、左、右、中的方位组合;
太极拳的精髓便在其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06: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手法:可分为掌法,拳法,指法。不管怎么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虚实法。
虚实感悟、判断,化打。
没有虚实,就没有阴阳;
也就不成为太极拳。

掌法——太极拳习惯用掌;
大都数时间都用掌法。
一般在防御上常用;
比如按劲当中的收势。
攻防上都要用到。
有用掌身,掌根之分。
掌根出击往往带有鼓荡。
掌身往往在运化中应用。
虚实是太极拳掌握程度的标志;
没有虚实,或虚实不清;
是太极拳能否走入“懂劲”阶段的试金石。
太极拳的虚实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虚实分明;
第二阶段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第三阶段要处处有虚实;
一寸有一寸虚实;
一分有一分虚实;
亳厘之间有毫厘虚实。
处处有虚实和虚实在处处;
是反映了太极拳化即是打;
打即是化的实质。
螺旋劲的本质就是虚实;
没有虚实是出不了真正的螺旋劲;
太极拳的掌最大的特点是阴阳掌;
化打离不了阴阳的交换;
太极拳离了阴阳虚实;
就难成为其太极拳了。

拳法——太极拳作为拳真正称拳用拳的动作并不多;
仅仅有撇身锤、指挡锤 加上肘底锤;
用锤名代替拳称;
更多强调的是势;
太极拳拳势很重要。

指法——拿、握、摔,打太极拳有自己的指法;
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都会在指上体现出来。
绕、卷、分、插、勾、带、刮、抓都用指法。
肘比肩靠长尺;
拳比肘击长尺;
指比拳又长寸。
练好指法是太极拳不可缺少的内容。
力由脊发,植于根,发于端,指是稍节;
太极拳盘练时的手指涨;
可不是虚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07: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共性
太极拳是一门比较综合的武术技能;之所以称技能是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术”。
无限的拔高,任意的放大都不利于他的发展。
同样把他等同于操,舞;
也是有失太极拳的宝贵。
1,没有一个与生俱来就能一步踏进太极殿堂的人;
都会经过无数纠错的过程。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
本身就是螺旋上升的;
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是哲学。
2,内三合,外三合不是理论的高度;
应该是实践的达位。
腰胯的练达;
意识的熟练;
劲力的到位;
体位的松柔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不檞地练习;
方能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
3,太极拳的练成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加强腿部力量的过程,
就是肌肉酸浚到筋骨酸浚依次递进,
循环往复的。
更有随着上身的松柔程度不断提升;
下肢的深沉不断加深;
其下肢是不断变化酸浚部位和程度的;
可以说这是一直这样经历下来的。
肌肉和筋骨就在这交叉中;
增加轫性和强度;
逐渐变强;
桩位在此中也得到稳固。
4,拳架的加强可以使功夫提高;
还需不断加强辅助练习,
才会使功夫得以深入。
比方器械练习使得手膊得以加长;
劲点得以伸展;
平衡掌握得到提高。
这就是切实提高的功夫之路。
因为平衡能力是完全感性的东西;
而不是理论的建树;
有谁能从理论上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游泳呢?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
A,劲路的体验。
B,触感的丰富。
C,阴阳虚实开合的感受。
D,动态平衡能力的提升。
E,对手的交流。
接手是太极拳的过程练习;
是通向技打的一个非伤害性练习;
从定步开始走入活步;
也是一个循序提高的过程。
是加强意识的反应;
从有意到无意的条件反射达位训练。
A,动态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B,加强锻练的目的是同向的。
C,加深心理调适是无异的。
D,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的全面提高也是无差别的。
太极拳以其柔顺的运动方式;
通内舒外,和谐阴阳。
内功,内动甚于其表。
太极拳的功效往往体现在对练中;
其中的感知,虚实,开合,中正;
引化,发放,敛收,都是高于拳架的。
实际是个相对而言的;
相对于拙,板,顶,呆等动作或诸劲而言;
所以要“求松”。
把要化,要发的劲通过节节松达到所需部位。
此力由脊发,植于根,发于端。
尽量减少各个部位对于劲的损耗,消耗。
比方“按”需要把劲发到掌根;
而在传输中:
由于塌腰、叠臀、跪膝、肩紧、肘抬等;
又有多少能到按劲上去呢?
这个劲不整如何能有效呢。
所以叫“整劲”。
周身一家一致性的整劲;
经过气宜鼓荡,内意整合
成为内动内功所积聚的力量;
在很短,截面积又小的所在发出去;
可称为透劲!
有厉,震,荡的特征。
此种的劲不仅需要节节松,
而且内功的到位,
此种叫“松透”
对力点,角度,深浅程度的把控;
沾连沾随有度。
抛、掷、接、拿有控。
此时的松不仅体松,更有心松。
到达此功境应为“松控”了。
太极十三势原则上是太极拳的基本组成法则。
其中的一势或数势组成太极拳的每一式。
前蹚拗步就是比较典型的由棚,履,挤,採,例,肘,靠,按,定。
左顾右盼前,后,中等组成。
所以十三式不能等同于十三势。
太极拳讲究的“精气神”,
形成了完整的“势能”。
节节贯穿松把能量传于端后会产生势能;
这种势能是扩大的劲力;
如鞭子产生的爆破声;
锤子的锤击力都属于此类。
太极拳很多方面需要这种雄混气势加力量。
此力量要绵绵不断;
滔滔不绝前仆后继;
以柔克剛利用这股势能;
才有可能使我们太极拳脱颖而出。
用意不用力!
所谓意念就是练拳架时手中有物,心中有敌;
这样练出来的拳才能有虚实;
有守中,有精气神势能。
这里的不用力
不用拙力,蛮力,呆力。
是需要有虚实。
太极拳的真实能量
在虚实中体验并得到提升。
而这种虚实具备一处有一处虚实;
虚实在处处;
长此以往的太极韵味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07: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7-30 07:19 编辑

太极拳里看太极
把太极拳和太极混淆的情况,碰到不少;应该说他们是交集的;
也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但毕竟是不能等同的;
犹如歌剧不能等同京剧一样。
抺杀了个性的趋同;
会带来灭绝。
文化的个性和人的个性呈多样性才能发展;
“合则不同,同则不继”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图就充分揭示了这个观点;
其中的两条鱼:
白鱼有黑眼;
黑鱼有白眼。
这就是太极交融,反转,变化的发动点;
先哲们告诉我们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
外切和内切是相向的运动。
外力改变内部的重心会使球体发生旋转,滚动,跳跃;
内部的虚实冷暖变化也会使外部得到感受。
太极先哲们用古老的语言在阐述事物的无穷变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物质可分,阴阳不断。
今天科学证明中国的太极学说
是符合科学对时空的解释;
对物质的定义。
这对太极拳推广,普及、发展带来影响。
和瑜伽,跆拳道等项目产生滞后不无关系。
应用太极拳这个文化工具;
把练放在第一位;
把技艺研究放到前面。
不练何成太极拳;
不练哪来强身,健体;
太极为道,拳为技;
这就是拳理拳法!
我说的运动轨迹运动规律;
是不一样的。
如果混为一谈;
误已恐怕又误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6: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起式
起式的初始;双手45度螺旋有一个微微后撤下沉;
又缓缓提起的一个劲路;
这符合欲上先下;
欲前先后的太极拳拳理。
其作用是“引劲”;
呈螺旋状;
使劲更具“松柔”和虚实转换。
起式中更注重沉肩,沉肘,沉胯;
从而达到松肩,松腰。
如此可把劲集中到手腕上。
做到,“中正”“松柔”;
真正体现“力由脊发,根植于地,发于端”的太极理念。
其中“气、意”要出于自然。
“师法自然”是太极拳之根基。
重拿轻放是起势的要求;
如果是轻拿重放的打法:
是有违拳理,有飘的感觉;
厚重的起势更有气势;
随着不断的展开天地逐渐清廊;
人在天地中会得到不断提升,放大;
最后溶入天地中成为天,地,人的有机统一;
这样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8: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上下分即沉、提;
太极十三势中没有上、下;练拳架子低用沉;
上盘大椎领住;
眼睛平视对手;
把身子松沉下去开步出形;
体更松柔了,胯更实;
腰背之劲更需提升了。
下盘膝盖相住力点更集中在两侧肌肉群了;
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没有上、下之势。
而是由提、沉慨括了。
故太极拳有闪展腾挪;
而没有上下翻飞。
太极拳的低不是蹲;
而是沉,用松沉。
同理“起”不是升;
而是提,用腰提,用背拔。
由此对精、气、神、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练太极拳的状态是松沉?
都说练太极拳要松沉;但松沉什么,怎样松沉?
练太扱拳有松才能有沉;
不松不可能有沉;
单松不见得有沉。
所以沉是对松的一种诠释。
太极拳里感觉沉是多方面的沉;
架子上讲其腰胯沉;
肩肘沉;
身法沉;步伐沉;
有一种难以憾动的沉稳;
表明架子的中正安舒;
这种沉是气质上的;
沉稳之中显示灵动;
绝不是呆滞笨拙之显。
接手上有显手沉;
松灵之沉;
有坠贴之感,粘贴之连;
可感其虚实之变化;
引化之效益。
有腰腿上的盘石之固;
身法上随化之巧;
手法上柔松沉粘的体验。
有种不可抗拒之力在时时放射着你;
这就是太极拳的太极之味。
滑而不脱,沉又不滞的功夫;
攻不进,逃不掉。
这是何等难为的功夫;
梦寐以求的感觉。
在活步大履中:
可以是享受那种腾挪闪展的魅力;
那种如梦如幻的体验;
那种点滴之间够着
又瞬间落空的点点滴滴;
沉而灵,灵又不散
有多奇妙啊。
如果能得益于这样一位明师
你的体验是丰富而具实的。
沉是从根里的实;
灵是不漂的虚。
随,不是勉强的;
引空是不由自主的;
势不可挡是情不自禁的;
被动挨打是避不可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30 18:29
为什么练太极拳的状态是松沉?
都说练太极拳要松沉;但松沉什么,怎样松沉?
练太扱拳有松才能有沉;

太极拳的松沉:
一,松沉是矛盾,符合太极之阴阳学说。轻松是同方向的非矛盾体,
所以也无阴阳之说,
无阴阳便无太极。
二,松的结果会带来沉;
虚实更细化了;
反应灵敏度得到了充分提高;
动作更具流畅了;
化打结合更无缝了。
强劲的马力;
灵活的操控;
不仅是对机械的要求;
太极拳功夫要求莫不如此。
例如:听劲是皮肤的细微感知
加上对对方神情观察听得到的反应。
有沾随的关系;舍得的关系;
随顺的关系。
其基本能力是掤劲和自身的松柔。
运气是自然的;千万不要刻意;
所谓拳练通达;
是腰胯的松柔,达位;
动作的连贯舒展;
劲贯一致;
眼手身法步的协调;
能得心应手,劲意相连;
心平气和,及至忘我;
把身心融入天地之中。

松也是松沉下的一种风格;
好比猫和虎的风格;
应该是体格决定了风格。
所以除了传承外更有个人的风格;
形成一人一太极的格局。
理念决定了走向;
奔缎练身体而去;
奔功夫而去;
奔修身养性而去;
太极拳以他多方适应性;
成就了今天太极苑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我对太极拳的理解还是主要立足于练;
练才能到,反复练成为熟练;
这和跳水,乒乓球等一样;
悟到了没练到还是空的;
炼到了没继续又会返生。
人的辉煌只有一时;
保持不了长久。
太极拳不是神道;
也不是无道;
是阴阳之道;
在练中悟,在悟中练;
不迷信自己,不迷信他人;
不被人迷信,更不去吐嘲。
一人一太极;
以平和之心对待阴阳;
本身就平和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行拳风格;
每个拳种有每个拳种的侧重;
构戓了中华武木的骨架;
是宝藏,宝库,令后学学之不尽,用之不竭。
从拳架到劲路;
从体貌到风格;
独有不同铨释;
没有一致,没有极致。
有山、有水、有路、有人;
就有无限境致。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三弊:

一曰努力,二曰努气,三曰挺胸收腹。 

努力就是肌肉做主;

用门里的话是筋肉做功;

是后天造作功夫。

我们应该是意气君来骨肉臣;

神气为主筋肉为辅;

练拳不练肌肉,也不练负重;

我们练的是本能。

但是易骨易筋之后力气增长了,

用负重检验一下倒未尝不可;

但也仅仅只是检验而已。

努气,就是造作后天呼吸;


比如深吸一大口气憋住使劲抬东西;

或者憋住气不呼吸;

又比如呼吸不够了强自支撑;

都属于努气。

行拳要返先天;

转化后天呼吸为息;

呼吸会变得若有若无;

也即“至人之息以踵”;

身心永远处于休息放松状态。

而努气会损伤肺功能;

在气则滞;

严重了会崩裂毛细血管;

俗称炸肺就得不偿失了。

挺胸收腹;


这个动作会把气血引领到膻中穴以上;

造成上实下虚。

脚下无根不说;

心火不将,肾水不升;

水火不能交汇;

永远做不到炼精化气。

且气血长期处于身体上半部;

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真正的练法是上虚下实;

气沉丹田!

把上半身松松快快地放在下半身上;

肩膀一松则气血自然下行;

任督自然接通;

水火自然交融。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因为阴阳是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很多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也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就是阴阳。
在太极拳的练习上;
阴阳的概念就体现在
进退、刚柔、快慢、虚实、开合等方面。
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静之机就是说一动就要分虚实;
不论是走直线;
还是走弧线;
都要分虚实;
在意识上要分开与合;
在动作上要分动和静。
虽然动作分虚实;
但是,我们往往更注重“虚”;
也就是注重“轻”;
不注重“重”。
其实,没有“重”;
“轻”是出不来的。
这是相对而言的。
只有做到实和重;
虚和轻才会自然而然地出来。
这就是辩证。
我们的太极拳运动要符合身体的结构;
要掌握结构上的平衡;
也就是对立统一;
这也就是阴阳平衡;
比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等;
要求就是这种平衡的体现。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