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7-31 15:10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因为阴阳是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很多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也就是矛盾的两 ...

太极拳所谓的阴阳;在太极拳中首先体现的是虚实的变化。这种阴阳虚实的转换;
要围绕着一个点来进行。
这个点就是“中”;
也就是身体的中线。
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名词:
“中庸”“中和”“守中”等等;
其实,阴阳、虚实转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中”;
守住了这个中;
也就能保持“中正安舒”的状态;
也就能把握身体的平衡。
所以,阴阳、虚实的转换,
都是围绕着这个“中”来进行的。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所谓的“双重”,就是不分阴阳,不知虚实。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
一个是自己练习时;
动作上的阴阳、虚实转换没有做好;
不懂阴阳、虚实的转换;
另一个原因是自己还没有练习到这个程度;
却要体现出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柔化刚发;
这也是不现实的。
太极拳所谓的虚实:
一处自有一处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的转换就是虚实的转换。
我自己的体会是;
做好虚实的转换:
首先要使动作慢下来,松下来,静下来。
太极拳虚实的转换;
是一个体察、体认的过程;
慢下来、静下来、松下来;
才能体认到虚实的变化。
这种体认是细腻的;
要细致地体会阴阳、虚实的变化;
体会身上的劲力变化和感受。
要用意念来体认;
要用意练拳;
要在动作中把意念完全贯注进去。
这里包括节奏;
也就是转换的规律。
我们要在阴阳、虚实的转换上
静下心来,平心静气,慢慢体认。
所谓的“双重之病未悟”;
完全是自己的原因;
不是别人的原因;
是我们对自己的阴阳、虚实的转换
没有真正认识清楚;
也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平衡。
这需要长时间体认练习;
也需要口传身授;
不是一曝十寒;
转眼就能达到的。
需要默识揣摩,长期练习;
认真体悟才能有所感悟。
太极拳的门派很多,各有所长。
虽然各个太极拳门派各有其特点;
但是,理是一致的;
都要明阴阳,懂虚实。
对于阴阳、虚实的认识;
要循序渐进,逐步体认。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5: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练习中;有很多意念上的问题。
这些意念上的问题;
在初学阶段可以不去考虑。
初学阶段要多注意动作的标准;
要循规蹈矩地练习拳式套路。
在太极拳的传承、学习上;
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规矩”!!!
老师在传授太极拳时;
不要总是谈现在的感受;
要多讲自己当年学习的过程;
多讲从开始学习时;
由不会到逐渐熟练;
再到逐渐懂劲的这个过程;
让学生也明白这样一个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的过程。
不要一上来就讲你自己练习了几十年的体会;
这些对初学者来说;
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要在传承的过程中;
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教习;
传授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


除了练拳中的虚实阴阳问题;
还有练拳之外的处世问题;
这就是不要自高自大;
要看到人家的长处。
只有这样看问题;
学习太极拳时;
你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也就是懂了阴阳虚实。
练拳悟的是道理;
如果只是练拳脚功夫;
那么太极拳练习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那么,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
如何感受阴阳、虚实的变化呢?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肯定是“实”;
比如重心右移,右腿感觉重了;左腿虚了,轻了;
这时才能抬起来。
太极拳的虚实变化
是在松柔中表现出来的;
这种表现是你自己的体悟;
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
这才是真正的松柔。
在练拳中:
自己要体会劲力虚实的转换到了哪里;
松到了哪里;
只有你能体会到了这一点;
也就能够掌握自己的虚实阴阳、虚实变化了;
也就能做到“立身中正”;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你也就自然就能虚实分清了。
这时,你的身体一边重了;
另一边自然就虚了、轻了。
这种转换;
一定要特别留心体验。
体会动静、虚实的转换;
这是太极拳练功要重点练习的。


太极拳开合的体认:
开合与呼吸相关;
开合是动作的幅度大小的问题;
它与呼吸相关。
呼吸与动作开合顺遂了;
就不会出现顶抗、僵硬的现象;
不顺遂了,就产生了顶抗、僵硬的状况。
练习太极拳时;
呼吸不顺畅,劲力就僵劲。
气以直养而无害。
所谓“直养”,就是要顺畅、自然。
如果动作虚实都没有做好;
呼吸也就会紊乱;
劲力也就会僵硬。

太极拳刚柔的变化;
也是阴阳变化的一个方面。
刚柔的变化;
在太极拳运动中主要体现在落点上。
需要“柔行气,刚落点”;
就是讲的刚柔的变化。
要做好太极拳的刚柔变化;
主要还是要松下来。
松不下来,做出的刚劲也是假的。
所谓“刚落点”;
就是在劲力的落点上出现了刚劲;
马上就松下来。
这种刚劲是带有弹性的劲力。
我们的拳架:如封似闭就是“刚落点”。
也就是我和学生们解读的:落点螺旋!
要做好太极拳虚实、阴阳的转换;
首先要掌握太极拳的规矩标准;
要做到动作规范;
然后才能谈到劲力、
意识的虚实刚柔的变化。
太极拳要慢慢练养;
循序渐进,循规蹈矩;
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
最后达到刚柔相济,阴阳合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14: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根节是个关键部位。还要明白互为其根的道理!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无不受地心引力的吸引;
而人体接触大地的关键部位;
则是相对于身体的根节即脚部。
千变万化由我运;
下体两脚定乾坤。
练拳强调的就是“落地生根”。
同时,落脚的方位;
角度及其虚实变化的稳定性;
又关系到拳式的所有动作和招法;
如同航船的舵;
它还关系到运行的方向角度。
人体百分之五十的神经,
血液循环经脉都与腿脚连接;
腿脚的强弱关系到心脏的健康。
因此,我们修炼太极拳时,
一定要重视脚下功夫的盘炼。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1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的几种步法:
一、平行步
不论什么步法;两脚的步型要求做到;
“不丁不八”,“不弓不马”的基本平行步。
除虚步点地之类的步法外;
不论马步还是弓步;
两脚总是保持基本平行的步型。
即不论弓步、马步、前后步;
双脚脚尖基本都向前;
与发力的方向一致。
如野马分鬃的马步;
则双脚脚尖均向前。
两脚一前一后出步时;
两脚要骑在一条线上。
绝对不能两脚前后落在一条线。
这样脚下根节才稳定。
这种平行步的要求;
非常符合现代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论述。
人体力学认为;
人体两脚站立的“稳定角”;
就是两脚要保持基本平行。
二、落地生根
脚一落地:
即强调“五趾根扣地,涌泉穴要空”;
尤其是重心所在之脚;
一定要踏实,不许随意摆动。
根据招法的变化;
脚趾有时外碾顺缠;
有时里合逆缠;
但不论外碾、里合;
都不允许翘脚趾根或掀脚跟;
翘脚尖和掀脚跟叫“喝风”;
脚要擦着地开合。
三、双脚始终要分清虚实
行拳时:
人体重心始终偏于一只脚;
防止所谓“双重”。
可以四六开,或三七开、二八开。
五五开是最难的;
需要尾闾像旗杆一样插入地下,
形成三点成一面的稳定平面基地。
所以说五五开是妙手!
根据来力和发力的变化;
及时调整两脚虚实及其轻沉比重;
以保持自身的稳定;
同时,还要注意上肢发力时与脚下虚实的关系。
例如掩手弘捶的右拳向右前偏下发劲;
重心绝不能偏右;
一定要左移;
移到左右胯的极点,
实腿胯一松,
右拳向右前落点螺旋出击;

四、根节发劲,关注整体平衡!
凡提膝提脚发劲时;
落地的一只脚不但更要加强涌泉吸地的支撑力;
而且要注意与周身力量的调整配合。
注意逢上必下运动规律;
实腿一定要松胯;
维护肢体平衡。
要做到发力与重心稳定的关系;
以维护发力时的身体平稳。

五、“脚下生根”与整体运动:
太极拳是周身一家的整体性的运动;
“一动无有不动”;
所以落脚生根的要领与整体运作是分不开的。
脚下倒换重心时;
裆部一定要走下弧;
否则即叫“扛重心”。
如果身法不正,腰胯不活;
脚下再用力也难以保持整体稳定。
拳走低架;
大小腿夹角不能小于90度;
小腿与脚跟垂直;
防止跪膝,防止荡裆。
行拳如坐在板凳上一样。
行拳要体现“三条直线”;
小腿垂直;
大腿放平;
上身正直。
这种低势拳架;
对于下肢肌肉血管具有挤压作用;
能加快静脉血液流回心脏。
走低架子,拳式有高也有低;
一压一松,跌宕起伏;
如同正玄曲线;
对血液循环相当有利。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0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弹簧劲;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内家拳术。功夫讲究内外兼修;
用劲讲求刚柔相济、内外相合;
做到以心行气,以气催形…
劲分为明劲与暗劲;
明劲形于外;
暗劲形于内。
太极拳的劲指的是暗劲(亦称内劲)。
发劲时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
将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从而达到后发制人;
克敌制胜的目的。
太极拳不仅拳、肘、肩、脚、膝、梢节和主要关节能发劲;
而且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全身无处不弹簧。
太极拳中的、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门劲中的劲;
在发劲时肘、肩、;
膝、胯等主要关节
都处于适度的放松状态之中;
因而全身上下蕴藏着弹性。
这种弹性在与对方相粘着点上
就好比安上一只适度的弹簧;
当对方向我进劲时;
该弹簧便会被压而缩短
并由此而产生外弹力;
当对方来劲变小或后撤时;
该弹簧又会随着压力的减退而项弹出去;
并因此而减弱了外弹力。
同理胸部、胯部均可产生反弹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弹簧劲;
也是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的道理。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实质上只有尺劲与寸劲两种。
尺劲与寸劲是指力量
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
没有得到沉劲的只会发尺劲;
习练久了懂得沉劲的才会发寸劲。
尺劲以后脚向前跟半步为主要动力;
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
如与人交手发劲时;
劲即起于脚主宰于腰形手达于梢;
做到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
重心先偏后腿。
发劲时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
催动右手向前发劲。
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
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
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尺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长;
能将对方掷出很远。
优点是不会使对方受内伤。
对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学者可多用尺劲。
寸劲是快速的弹力;
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原理相同。
它是在与人交手发劲时
在较短距离内一瞬间将全身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内劲整;
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力;
能入里透内,使对方造成内伤。
因此,寸劲以不轻易发为宜。
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
要顺依在客观条件的变化;
因势利导,得机得势;
将劲在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履是太极拳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从前后进退步伐中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步态发展。
使练习者视野得到拓展;
步伐更加轻便灵动。
身法更加丰富多彩;
劲路更富变化沉捷。
手法中虚实更加莫测;
运用自如。
拳路更显章法丰滿。
绵绵不断得以贯彻。
四两千斤不再偶然。
守中,用中成为共同遵守的规则。
抱架摔胶成为历史;
顶牛,拙劲让位于清新的各种手法。
大履就是四正四偶。
一,是由四正四偶的手法
即掤,履,挤,按,採,挒,肘,靠的八法组成。
二,由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四正四偶八个方位组成。
这样就把太极拳练习扩展成全方位;
全手法的运动方式了。
这不仅是扩大了攻防;
也使力量更全面发挥出来了。
松不再是太极拳的全部了;
结合进去的是揉,柔,厉,透,沉,整;
在整个运动中会体现出
更明确的劲路,势,能的韵味。
在这些运动中会使眼手身法步协调性;
绵绵不断,支撑八面劲力得到发挥。
听,引,化,发,拿,得到全面修练。
闪,展,腾,挪,前,后,左,右,中得到展露。
你会真正体会到守中,运中,不失中;
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意义。
对太极拳怎样走向散打有了质的认识;
不会片面地理解太极拳虚与实的关系了。
大履是有很大特色的。
有三步调,四步换,五步随,六步绕,七星步。
更讲究气宜鼓荡,势大力沉。
步态舒展,身法灵便。
如果行拳没有看到主宰于腰的胯根的荡劲;
没有裆劲,也就没有太子的一点,也就成为大字了。
还能是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5: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劲有虚实;
没有虚实的劲即是阴阳不明的劲。
听不明,化不清,发不干净。
拳理不清,意识不明,练法模糊;
只能说运动,难有实意。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娴熟拳架配以合理的劲路。这是长年练拳者,
在不断纠正拳架基础上;
逐渐练就的自然劲路;
是熟能生巧熟化的劲路。
在通达拳路,劲路,经历接手等练法;
对听,化,发的另一种感悟;
从而利用各种手段练就的需要劲路。
对太极劲路的练习;
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柔韧度
和烈度的综合性劲路修炼。
优良者能做到随化随发;
化即发的聚劲,整劲,周身一家的一致劲;
能长能短,能透能控的即时劲。
这样的太极拳高度才是“未技”的升华。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5: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功的能力;
刻苦和耐受力是不可缺少的。
基本功在于养成好的习惯;
师从于明师;
知着于细微。
这些都是练好的关键要素!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5: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8-6 15:33
基本功的能力;
刻苦和耐受力是不可缺少的。
基本功在于养成好的习惯;

练好拳还需要不忘初心;
恒心,耐心。
戒骄戒燥;
过身体关,荣辱关;
修炼身心,宁静致远。
师承是本源;
尊师是德性!
修练苦心志。
说的是心的静化;
意的净化;
老天爷的造化……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