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练拳时“心知”与“身知”的辩证关系!
拳架;是身体语言;
是大脑调控下的肢体语言;
这就要求大脑首先得理解太极拳的各大要求;
然后,大脑将理解的各大要领传到给肢体;
再通过肢体来表达大脑对太极拳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形生于意;
只要某个环节,理解或实施两个方面;
稍微有所差异,就会演示出不同风格来。
以目听,以心抚,
以力追,,以意会。
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
或伸或缩;无不穷极幼眇;
一旦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又全然不是一码事了。
心知是理解;
身知是体证;
“心知”的是知识;
“身知”的是智慧。
初学者当以“身知”为先;
力争每个动作学准确;
再逐渐去体会内在的东西;
以求“心知”;
学一些相关太极的知识和理论。
然后,继续“身知”;
此时“身知”当会上个台阶;
再去求“心知”。
“心知”“身知”当是相互抬升。
两者那个容易那个难的问题;
是因人而宜的。
为什么说有人悟性高, 学起来快?
就因为他可能有先知先觉的基因;
也可能后天已在无意中“心知”了一些。
但这个阶段应该更注重“身知”些。
任何事,光“心知”是不行的;
还要“身知”来求证、 来体悟。
太极强调要松、要沉;
可如何做到松沉?
这可不是“心知” 所能解决的;
需要不断地去“身知”。
如练太极时;
都知道人的腰杆要像一棵树自然挺立;
而根(脚跟)要深入大地,
枝(上肢)才能挺拔空中。
此可谓“心知”;
但是练时,还是脚跟不稳,心浮气躁。
所以说, “心知”不等于“身知”。
但是光“身知”也不行;
身知需要“心知”去引领、去升华。
“身知”可谓不少,但忽略了“心知”;
好多动作都不知其“所以然”;
渐渐地许多动作就走样了;
锻炼的效果也就不好恭维了。
所以说, “身知”更不等于“心知”;
没有“心知”的“身知”;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知”。
学太极到一定时候;
一定要注重“身知”与“心知”。
“身知”与“心知” 达到合一的境界。
如“白鹤亮翅”:此动作外形上看;
手的动作很重要;
要如白鹤“亮翅”;
运动时则是: 一站立、一转胯、一松腰;
双手动也不动,却又味道十足。
如此看来这又是“心知”与“身知”的什么境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