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5: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时需要
手到先要身到;
身到先要步到;
这样才能行得中;
用得中,不失势。
脚到手也到,神仙也跌倒!
宁失一式不失一势;
太极拳的用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里所谓身法
就是指头,胸,背,腹,腰;
既是四肢的总领;
也受四肢影响;
刺激与反射的关系。
是人的中枢;
这就是太极拳里
称为“中”的地方。

太极拳的身法是围绕“中”做文章的;
所谓“心、意”皆出于中。
实际是一连串的神经,脊柱,肌肉,骨骼的外在活动
和内脏,呼吸,隔膜变形;
所谓内力,内劲
形成相对或相向的运动;
此运动经过四肢协调
发挥出来的动作称为“身法”。
身法上反映出含胸拔背劲,
对拔伸拉劲,折叠劲等。
处处听劲,化劲,发劲
即是优等的太极身法。
能自然而然,得机得势,绵绵不断
使用各种劲路即是发达的太极拳者。
能虚实相应,刚柔相济,进退有序的
运用技能即是太极拳行家里手。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必须透过黑暗,
才能看到光明。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
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时间无声地流淌;
我们走在时间里的脚步亦是无声的;
人一生下就会哭;
笑是后来才学会的。
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
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美好的一天从光明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5: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能获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优化生命、开发智慧等功效;
其奥妙就在一个“松”上。
松的内容有两个。
其一,松身;
就是松透周身上下内外;
打开、畅通人体的所有关窍要道;
使气血运布周身“不稍滞”。
这就是通透周身、通透度好。
其二,松心;
就是调整内心,使之不慌乱,
不紧张、不拘谨、不自我设限;
始终保持心气平和、愉悦自然;
内在里充实的状态。
松是太极拳修炼体系中
最基础、最根本、最高深的内容之一。
太极拳松透身心的方法:
共有依次递进的六个步骤和境界。
松开: 对拉拔长意在先;
松开就是把身体所有关节松开。
松要全身筋骨松开,
不可有丝毫紧张;
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松透身心的第一层功夫就是松开全身的各个主要关节;
其目的就是把身躯、四肢;
这些人身体的五根棍子变成“柔若无骨”的状态。
有“九松”之说;
把手指、手腕、肘、肩、颈、头部
脊柱、肋、腰、胯、膝、踝、脚趾等部位都松开。
虽然都讲松,但各派还是有一些侧重的。
作为练太极拳者;
松腰最为重要。
根据太极拳对拉拔长的原理;
太极拳架前练一练、热热身。
由松手指、肘、肩部开始;
先让上肢实现“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
然后再松其他关节。
这就是热身运动的基本功;  
松散:内外均匀体舒适
太极拳要求松散。
松散就是从上到下;
由里至外同时放松;
这样能不偏不倚,符合太极拳理。
太极拳就是调和阴阳,使之归于中和;
中和就是内外均匀舒适;
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紧张。
如何做到松散?
不管是行拳走架还是专项的基本功训练;
都要通过周身上下内外没有任何压力的办法来实现。
内功太极拳中有一个重要的练法叫“三道圈”;
它的目的就是用来练松散的。
也可以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来理解松散;
这状态是有向下落的意思又有向外散的状态。
如何理解?
可以体验坐电梯突然下落又有些往外膨胀、飘忽的感觉。
松散如同烟灰下落;
当烟灰一抖的时候,
烟灰既往下落,又往外散;
这个状态就叫松散。
人如果能实现松散;
则健康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松散;
所以周身会不知不觉形成疾病滋生的环境;
比方,形体的拘谨引起气脉的堵塞;
精神的拘谨,会引起心理压抑。
所以说松散不仅对练好太极拳有帮助;
更关键的是让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松沉: 不浮不躁有气势  
何为松沉?
就像一捆衣物被水渗泡之后;
抬起时有了很重的感觉;
这就是松沉,又松又沉。
松沉体现在太极拳架演练过程中;
则是“心气下沉”,不浮不躁,很沉稳。
在太极拳中,特别讲究“掤”劲;
练“掤”劲的时候;
仿佛一种浩然正气般的气势、威仪、
能量往下落的同时又往上充溢、膨胀;
这种太极拳的神态;
气质就是松沉。
如何体验松沉的真实存在:
其一,用胳膊像一滩掺了水的湿泥,把其放置在万丈深渊(想象)的办法来帮助初学者体验松沉;
其二,两个胳膊伸到头顶上方,手心相对,指尖轻轻相接,然后,好像不要两臂似的,任两臂自由松落下来;
其三,通过两手环抱,手心朝下,围绕四正四隅一个圈不停地走转;
走的时间越久,越容易让两个胳膊往下沉落,但是,还不能让胳膊下去,还要悬着胳膊;
其四,练太极拳的各种动作,不要主动的按照招式去做动作,而是上来下去自动地沉落升降。
松净: 放松身心得自然  
太极拳的松净,至少有两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安静的静;
第二境界,干净的净。
这是逐渐强化深度的过程;
但最终要实现的境界是松净。
静和净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
比如儒家文化讲:敬、静,先恭敬而后内心宁静;
宁静以致远亦是这个境界。
真正能静下心了,头脑里纯净;
人的智慧就获得开发,就能成就事业。
静要达到干干净净;
就是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
头脑宁静祥和,像是一汪清水;
清澈透底,了无痕迹。
能实现吗?
只有通过天长日久的练太极拳;
练着练着,就会逐渐缓解工作上的压力;
生活中的烦恼也就不能干扰自身的情绪了;
如此这般,人的性格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逐渐的就能抵达不被外物干扰的内心松净的境界了。
实际上,松净境界是通过太极拳来调整不良情绪,
减缓负面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松柔: 复归婴儿得健康  
松柔的锤炼是让太极拳习练者实现“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它不是让你倒回到婴儿时代;
而是说,练太极拳者(最少练太极拳的时候)
通过太极拳常年的熏习;
身体没有拙力,皮肤富有弹性。
太极拳里形容抵达这种境界的太极拳高手的手是“美人手”;
因为通过运动的方式,促进了血液循环;
气血通到人体的末梢神经;
这样,就滋润了手,使得手部不再干涩;
所以手就变得像少女般的手;
很细腻,很柔软,有光泽。
松柔如何来理解、来实现呢?
向婴儿学习。
第一,身体柔软如婴儿;
第二,内心里像儿童一样没有分辨心,内无思虑;
精神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第三,不患得患失,洒扫应对,举重若轻;
甚至练拳的时候,忘记了招式招法。
太极拳练出松柔境界,就是让人更健康。
如何实现松柔?
其一,从理论上明白松柔的重要性;
其二,练太极拳时,想象自己就是婴儿,
每一个动作都不要有机械之力;
其三,精神放松的同时,专注于体现太极拳之理;
如“专注一方”地练拳等。
松化: 大浪化之得自由  
松化就是大而化之又了无痕迹;
这是太极拳练到最后要实现的境界:
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是一个,而不是两个。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的
太极拳十三总势(太极拳界称之为八门五步)变成了一个整体。
意气须转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沉而不滞,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江河。
全体透空,无形无相就是这样的境界。
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
从有形有像,松成无形无像。
松开、松散、松沉、松净、松柔、松化,这六个境界
作为练太极拳过程中不同境界的体现;
应该有所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5: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时;脚跟旋转、出腿、收腿、脚跟落地;
脚尖点地看是容易,做起可难。
一般行拳时;
迈步时脚跟轻轻落地;
收腿时脚尖轻轻点地;
以为不错了,轻灵了。
这是初级,要进入高级阶段。
那么高级阶段是啥哪?
出腿、收腿要有攻防意识。
无论是出腿;
还是收腿都是放劲。
外型小而筋骨在放大、伸长;
内力无阻的发放到发力点上。
要时刻注意筋骨在收放时都做到放大;
“放”的时候容易做到放大;
而收的时候就变成抽和缩了;
筋骨并没放大伸长。
出腿时脚跟要向地上有踹的意识;
地上如有鸡蛋,
踹到鸡蛋上而蛋不碎,
这才是轻落地。
后座步收腿时,
脚尖上翘有钩挂之意,
然后脚掌下落,
用脚掌碾地收回逐渐用脚尖点地;
脚掌碾地时要想地面上有一蚯蚓;
用脚掌碾回时,蚯蚓不能受伤。
旋转时要以实腿脚跟为轴;
做到提顶、长腰、坐跨。
两跨、两膝、两踝相合旋转;
这样练才能筋骨放大、伸长;
“劲”循环不断,转换才能轻灵;
才能虚实分明。
川字步的练习是基础功的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5: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时;五指功用不同;
大拇指主自家重心;
食指不能着力;
主轻扶套路路线;
中指主中正;
无名指引领向前的动作;
而小手指在练拳行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练拳松小指,推手松小指,技击同样要松小指;
小指在太极拳中无所不在;
可谓“小鬼当家”。
太极拳修炼要求从脚到手放松九大关节;
松小指有益于放松九大关节;
有利于松肩垂肘;
有助于放松两踝和两腕。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3: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问题:理属于道的范筹;
法属于术的范筹。
修大道见效难而成功易;
明理以后去修养才是从根本上修;
这属于练根本大道。
一开始摸不着门,
也感觉不到什么东西,收效难;
但是这么以理做意,坚持、坚持;
到最后成功总的来说要容易一些。
练小术,收效易而成功难。
一般小的技术类的一学就会,见效快;
但最后要达到成功做不到,修不成;
到不了根本上去;
这是舍本逐末。
不能光练;
到高级层次;
理即是法,法即是理;
理法圆融,理法不二。
想想意识活动;
这一想本身就是法。
我讲的道理你一琢磨;
一实践,这又是法。
用这个法再返回去体会理;
一体会又是理;
理和法是一致的。
这样的话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反复体会、反复体会;
里面就起变化了,就长本事了。
这是真本事,属于高层次的。
这就是辩证法;
所以我说:
太极拳是自然拳,文化拳;
是对拉,对应,对立统一的辩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4: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心知”与“身知”的辩证关系!
拳架;是身体语言;
是大脑调控下的肢体语言;
这就要求大脑首先得理解太极拳的各大要求;
然后,大脑将理解的各大要领传到给肢体;
再通过肢体来表达大脑对太极拳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形生于意;
只要某个环节,理解或实施两个方面;
稍微有所差异,就会演示出不同风格来。
以目听,以心抚,
以力追,,以意会。
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
或伸或缩;无不穷极幼眇;
一旦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又全然不是一码事了。
心知是理解;
身知是体证;
“心知”的是知识;
“身知”的是智慧。
初学者当以“身知”为先;
力争每个动作学准确;
再逐渐去体会内在的东西;
以求“心知”;
学一些相关太极的知识和理论。
然后,继续“身知”;
此时“身知”当会上个台阶;
再去求“心知”。
“心知”“身知”当是相互抬升。
两者那个容易那个难的问题;
是因人而宜的。
为什么说有人悟性高, 学起来快?
就因为他可能有先知先觉的基因;
也可能后天已在无意中“心知”了一些。
但这个阶段应该更注重“身知”些。
任何事,光“心知”是不行的;
还要“身知”来求证、 来体悟。
太极强调要松、要沉;
可如何做到松沉?
这可不是“心知” 所能解决的;
需要不断地去“身知”。
如练太极时;
都知道人的腰杆要像一棵树自然挺立;
而根(脚跟)要深入大地,
枝(上肢)才能挺拔空中。
此可谓“心知”;
但是练时,还是脚跟不稳,心浮气躁。
所以说, “心知”不等于“身知”。
但是光“身知”也不行;
身知需要“心知”去引领、去升华。
“身知”可谓不少,但忽略了“心知”;
好多动作都不知其“所以然”;
渐渐地许多动作就走样了;
锻炼的效果也就不好恭维了。
所以说, “身知”更不等于“心知”;
没有“心知”的“身知”;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知”。
学太极到一定时候;
一定要注重“身知”与“心知”。
“身知”与“心知” 达到合一的境界。
如“白鹤亮翅”:此动作外形上看;
手的动作很重要;
要如白鹤“亮翅”;
运动时则是: 一站立、一转胯、一松腰;
双手动也不动,却又味道十足。
如此看来这又是“心知”与“身知”的什么境界呀。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节节贯串!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在技击时,双手按胸发力;
发力者的身体有两点与外界接触,即足与手掌。
真的是力起于足底;
由脚而腰到达手掌。
“起于”和“到达”必有时间差。
贴胸发力之刹那间;
足底、手掌及脚、腿、腰;
它们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包括体重力)是相同的;
时间是同时的,依次而行节节推进;
“以腰催脊,以脊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
发劲时作节节推进;
由膝腿的前弓、后座;
引起重心在支撑面内缓缓移动;
完成全身全方位的身肢放长、收缩运动。
这样的一种运动,一个过程;
容易让人产生节节依次推进的感觉。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
肩应下垂,肘尖向地。
虚领顶颈、气沉丹田;
这是一个身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对拉拔长过程。
操作时,节节保持适度张力;
沉肩坠肘,其用意能使肩、肘关节松开自然;
这是一个臂与身躯、大小臂间的对拉拔长。
运动时节节保持适度张力。
相对肢体,腰隙动幅最小;
因动幅小,又是全身重心、中心所在;
所以通过朝夕走架;
实践的事实是;
各节不分先后都是依次在动;
有动幅大小之差异和各节各有不同的体验。
再看“因”与“果”的关系;
“因”是周身节节贯串;
完整一气等是“果”。
没有因就没有果;
有因必有果,果是水到渠成。
走架时,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沉肩坠肘做好了;
周身节节贯串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知道了因,有了因;
即使不知道果,又有何妨?
果自然会不期而至。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6: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主宰于腰如何自然产生;
试如身体靠近一棵树;
双手缓缓用力推树,
身体会被缓缓推离树干;
双手拉树,身体会被缓缓拉近树干;
反复推拉;
人体受树的主宰作用便会明显地感觉出来。
这个过程里;
树干相当于走架时人体的腰部;
身体相当于人体的四肢。
走架过程,
有了四肢被腰推离远去和被腰吸引靠近交替进行的体验;
主宰于腰就有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