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5: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人体脊动的功能:
人体运动目的不同;脊动的功能自然也不同。如舞蹈演员的脊动追求的是人形体之美;
肩扛重物之前,脊动调整到位并由“动”变为不动;
才能持重;
目的是肩上承重力不能作偏而使椎间盘受损。
练拳需要身备五弓含三空;
脊是人体五弓之首;
它的作用最大;
发力最猛,化力能力最强。
脊柱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协调、一致动作;
使人体运动功能会更强大。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5: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8-18 15:02
看看人体脊动的功能:
人体运动目的不同;脊动的功能自然也不同。如舞蹈演员的脊动追求的是人形体之美;
...

拳术脊动主要功能有:
1、启动全身之响应。
一动全动,先内动后外动;
大动不如小动;
小动不如不动等等。
从人体动的顺序分析;
欲动首先要有动意;
就是说头脑中要有动的想法;
之后身体再动。
但什么动才是内动?
欲动哪里先动呢?
脊动又是从哪里开始呢?
尾闾的“转斗”;
动物的尾巴;
人类进化后就是尾闾。
道出了尾闾动是脊动初始动意的着落点。
从人体尾闾、脊柱、丹田三者相关状态分析;
三者状态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关联的,是相互对应的。
比如气沉丹田时;
尾闾呈上翻;
脊柱呈自然状的;
三者必须是对应的。
这就是上下一条线;
当尾闾向前做滚动状运动时;
整个脊柱也必然呈现两个弯曲区的前后鼓荡;
丹田也处在沉、空的状态替换中。
同理,当尾闾做下指旋摆时;
整个脊柱也呈相应的摇摆之中;
只是动幅大小不同罢了。
2、提高抗击打能力。
拳术讲的抗击打能力通常是指让对方的打击力分解或落空;
使打击力不落或不全落在我身上;
也就是通过化力来解决来力;
即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采取相应的脊动对应方式;
将对方引进落空;
并在顾化的同时;
通过脊动来完成自己的蓄力;
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发力机会做好准备。
3、提高击打能力。
拳术讲的是“打中顾”、“顾中打”的“顾打合一”。
打的含义是指在化解了对方打击威胁后;
瞬间启动而发力;
打顾就一下,“后发先至”也。
在化解掉对方的来力后;
根据对方发力落空后求稳的企图;
借势而进、顺势而为;
也就是通过化力的听力;
寻求最简捷的防顾措施;
通过脊动启动全身相随;
将颈椎动力及重心动力汇集到一处;
由两上肢送出;
再加肩、臂、腕、指等处之力同时迸发。
4、促进全身柔化。
内家拳的化劲之基是全身柔化之感。
尾闾启动练习就要求意念集中于尾闾处;
其它身体部位除必要的维系身架棚力之外;
不允许丝毫拙力上身。
讲究的是全身沉贯于脚下;
身上九大关节均为松柔状态。
细细体会尾闾之动所启动脊之动;
全身重心之动;
寻找脚支撑面内的重心运动之轨迹;
体察脚上承载之变化等。
全身一旦松柔到位;
有助于潜心寻找事半功倍的办法;
步入周身皆为拳之境地;
有助于体内动能汇集于上肢;
并通过意念的引导;
瞬间完成柔刚转变;
使手上的肌肉有效动作;
血流充盈;
筋腱及骨质状态最佳;
实现“气贯四梢”。
脊动属内动,特别是局部的脊动;
可使内脏也动意之惑;
对养生十分有益;
这是其它运动所不易达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 19:48
在人体中,腿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行拳时首先是由下往上即---根节催中节;然后中节催梢节,只有这 ...

由于脊动不易观察和表述,为便于理解,将其分解按部位加以说明。
1、颈椎动的功能分析。颈椎动主要有统领整个脊动去向之功能。颈椎动的方式主要是纵向弯曲和伸拔。功能有两个:
①颈椎向前弯曲时,即此时头略上仰,下颚前送,是颈椎蓄力状;当颈椎向上伸拔时,即此时头向上方挺竖,是颈椎发力,此时一股由颈椎动而引起的能量则传到手上。
②当全身之力汇涌至胸椎部位时,通过颈椎发力,不仅使汇力又加一力,同时改变了力纵上的方向,变为横向送到两上肢,这就是常讲的发力过程的竖项之功能也。
2、胸、腰椎动的功能分析。胸腰椎相邻,行为相关,既可单独动作,又可相互配合动作;
将二者放在一起是便于分析。它具有脊动的六种方式。
举例进行重点分析:
①当来力施于胸骨上,我吃住后可以通过胸脊做摇摆动,受力处形成一个局部倾斜的凹面,使来力能量得到消耗和作偏而得以化解。
②当胸腰椎处在蓄力状(如弓向前略为弯曲状),则可通过脊快速反方向的鼓荡(弓速变向后弯曲)来发力,一股脊荡产生的涌力就传到上肢。
③当做虎扑时,脚蹬力通过脊骨节节开合将诸力汇总上传至手上。
④当上肢受指向我中处之力时,在上肢棚住的基础上,将胸、腰椎形成一体向一侧弯曲,对方力则偏离我中,来力必然作空,对方还不易发觉而被引进落空。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5: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8-18 15:16
由于脊动不易观察和表述,为便于理解,将其分解按部位加以说明。
1、颈椎动的功能分析。颈椎动主要有统 ...

3、骶椎动的功能分析。骶椎是同骨盆连为一体,它上连腰椎、下连骶髂关节形成一个可动的整体。
联系着上躯体和下肢体,起着承上启下之作用。它的形态还决定了身体重心位置。
常讲的坐胯、溜胯、沉胯等就是指它的动功能。
胯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练习者功夫水平,是由初步功夫向二步功夫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骶椎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以腰椎为固定点,以腰椎至两个骶髂关节的距离为摆长做摇摆。
②骶椎的倾斜角度的改变,即胯向后坐或向前上送方式。
功能主要也是两个方面:
既通过腰椎的摆动或者倾斜度改变使身体的重心变位;
又可以通过腰椎与下肢、骶椎的共动结合使脊体弯曲压缩而完成蓄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09: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紧中松!
从体上讲,松的结果是:松---轻灵---气血通畅---全体透空;
空的边是有张力的,必须棚住,这就是紧!所以是紧中松。
从用上讲,松的结果是:松---柔---刚---刚柔并济。
无论哪个练太极的人都知道要松着练。
但许多人就是放松不了;
主要是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放松;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太极套路
都以比赛的(值得商榷)要求(即姿势优美的体操舞蹈标准)来衡量;
因此不顾自身条件;
努力追求架子越大、姿势越低;
认为这样就是太极功夫高的体现。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你自己觉得上半身已如何的松;
但双脚为了保持低造型,维持平衡;
是无论如何放松不了的。
而要实现全身的放松和轻灵;
关键的关键在于两脚放松(特别是小腿到足这一段)。
脚不松,全身其实都不会松。
迈步如猫行;
如履薄冰;
是坚持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随着时间的积累;
双脚放松后,逐渐全身轻灵;
出现一种升腾感;
进而达到气通全身、神气内敛的效果啊!
会松脚,会轻灵;
从此太极就成功了一半。
脚不松,你的根就断在与地面接触的点上;
脚一松,你的根就是整个大地。
练太极如不注意松脚;
达不到太极应有效用不说,
好多老年人还练坏了脚,特别是膝盖;
那些追求架子越大越低而且越下苦功夫练的人;
越容易对膝盖造成损害。
站桩也一样,也要注意双脚放松。
找放松感觉,让气血畅通,站死桩很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劲本身就是顺中用逆;身心就会逐次发生变化。
阳能的逐渐充足,带来的是身体素质、机能的反向增长,
顺中行顺,自耗阳能;
练拳不得真意,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一旦你得了真意,日日便是自饮长生酒,乐在其中了。
如此眼看自身所学所练,也就一清二楚了。
武术有自己的特点;
根本机制上强调先天本能的激发应用;
方法上强调整体大于局部;
是需要脚踏实地;
日积月累而厚积薄发的;
并没有捷径可走。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枢机全赖弓弦满。
弓满则圆棚劲足。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劲的品性!
明劲是一股子劲,有去没回。
暗劲是同时相反的两股子劲,有去有回。
明劲主要来于骨;
而暗劲则来于筋。
明劲者是将周身散乱之神气;
顺中用逆归于丹田;
与腹内精气交会;
此即炼精化炁。
炁成则入骨化髓,髓满骨硬;
故明劲易骨也。
与人相较,别人感受你的胳臂如绵中裹铁极其沉重;
待到骨硬出楞就更是登峰造极,而明劲尽矣。
为什么暗劲是易筋?
刚出生的婴儿是筋骨最柔软的;
此时方可谈到易筋。
易筋,非抻拔也!
而是走入先天的再次生长;
纵横联络,伸缩往复;
能把周身关节、骨节一一打开;
方能体现一气之伸缩,不然无从体会。
这个时期只要一发作;
身躯顿时膨大,打人便如放箭了。
过去讲师父看徒弟三年;
徒弟看师父三年;
其实都在看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4: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练好太极拳?
以下几条建议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学艺先学礼
习武先习德“德有多高,功有多深。”
对这句话,以前没有真正领会,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先学会做人。
尊师重友这一点非常之重要。
“要别人的东西不好,得让别人主动给你东西。
那么怎样能让师傅给你东西呢?
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永远当小学生。
有了一点进步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东西而从中获益。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它是很抽象的;
有些东西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
没有明师的口传身授;
只凭自己看书,看光盘是学不成的;
必须在师父的指导下;
不断地体会、吸取和改进,才会学有所成。
师父教拳的时候;
每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
都要细心体会,不懂就要问,不要装懂。
练拳的时候,也不要怕别人看;
偷练不可取,一旦添了毛病,就不好改了。
当然,偷艺也是一种学拳的方式;
当师父教别人的时候,不妨留心听一下;
从而补充不足之处,使拳架不断改进。
另外,不懂就问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行拳走架时,要细心揣摩;
做到松、柔,慢、匀、稳;
这样才能体会出太极的韵味。
拳练得再好,不会养也会前空尽弃。
练拳要方法得当,方法不当,也会有损自身健康。
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
但练拳必须围绕一个宗旨:“顺其自然”!
不要勉强做一些动作。
练完以后也不能乱脱衣服,洗冷水擦身等。
“满身是汗,防风似箭”;
明了这个理,你就会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拜什么样的师傅,这一点很重要;
他直接关系到你学拳的“质量”。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拳,仍旧一知半解。
同样是健身,质量当然不同,回馈你的自然不一样。
所以不能盲目拜师;
要多走,多看,多问,找一位明拳理的人来做师父;
说穿了就是文武双全的人。
这样可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
掌握基本要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说:“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是好的东西。”
一套拳学会容易,学好不易。
一套拳研究透了,别的拳只是形式而已。
所以练一套拳就要练好,练精;
真正让拳理在你的行拳走架中体现得淋漓至尽;
把自己熔融到大自然之中;
达到一种境界,进入一种状态。
真正体会到有病去病,无病健身的要旨。
到了这个时候,
太极拳回馈给你的就会是健康的体魄和不尽的快乐!
不能贪多,少而精;
做人不能贪,学拳也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4: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能总停留在一贯水平上;
要不断地上进,有进取心。
练拳也是如此,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收获。
刚刚学会一套拳,你会很得意;
其不知,那只是刚刚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道缝隙;
有很多很多的内容需要在拳架中完善,充实。
练功其实是很苦的;
要有耐力,有毅力,是时间加汗水。
付出得越多,回报的越厚;
这也是另外一种阴阳的关系。
练习太极拳,要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
因为,它在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
所以学拳的每一步;
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一天一个台阶
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
要学出兴趣,学出自信;
太极拳是一门形体艺术;
要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陶醉其中;
而不是厉行公事,一种负担。
另外,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这样你才能越走越好,自己行拳陶醉,别人看着享受。
学拳不能狂,不能满,满招;
拳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骄傲自满,你的功夫就会倒退。
要知道,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
没有人能说我学完了。
活到老,学到老。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刚刚学到点皮毛就自以为是;
这就是你前进中的拌脚石。
永远要记住:拳无止境。
德行有了,功夫才能有;
要靠你的品行;
实力去赢得大众的口碑。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