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解密 拳论篇
<br /><p align="center"><b>太极拳源流解谜</b><b></b></p><br /><p align="center"><b>——拳论篇</b><b></b></p><br /><p align="center">李昌 李金阳</p><br /><p>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文字的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高超的技术和精妙的理论。历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实践、提高,随着文明的发达,至明清已经形成了完善全面的武学体系,功法上百花齐放,理论上百家争鸣。明代《拳经捷要》中记载有武术派别数十家,并综合民间十六家拳法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拳,可见当时武术种类的繁盛。古拳种有的已经消亡了,有的连绵流传至今天,新的拳种也在不断的涌现形成,而太极拳正是武术的百花园中较为晚近的一个。太极拳崭露头角侪身于众拳之林不过清末杨禄禅氏进京教拳,广泛传世不过民初许禹生创设北平体育研究社,百余年间时间便光大门楣,成为世界性体育项目,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作,真可谓是后来者居上,后生可畏也。越是暴发的事物越是容易显露出更多的问题,事情往往都是这样,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壮大,有关于技术、源流、演变等等的问题也累积出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无奈的慨叹。徐震曾说:“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专家尚且如此,何莫我辈普通习拳者可明矣。</p><br /><p>然凡事皆有源,亦非不可穷究也,古生物学家“凭借一根骨头,就可以复原出一只动物”,更莫论今日的太极拳尚留给我们诸多的史料,只要原料充分,还原出一个完整、确实的拳史来想非不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做此工作的学者不绝如缕,唐豪、顾留馨、徐震……都是一代大家,为历史的澄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须努力,今天,我们还要站在前人的肩膀,踏着前人的足迹,再求进一步深入,力图完成前人遗愿,了却历史公案。不愧前人,不负今人,不误后人,是为至善。</p><br /><p>太极拳成为新兴的拳种,热门的后起之秀,拳谱及拳论当立首功,试想没有前人遗留下的丰富精妙的拳论,仅凭大同小异的三两套拳法真能使太极拳能有今日的辉煌吗?是以拳论总是太极拳研究中的一个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无可回避。拳论的问题清晰,拳史也大致可明瞭矣。所以,在前人的拳史研究中,对王宗岳旧谱、武氏拳谱、杨氏拳谱都有大量的钩沉和辨析,不惜笔墨心思,以期还原旧本原貌,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论阶段,殊难证实。</p><br /><p>令人欣喜的是,在2004年博爱唐村发掘出了《李氏拳谱》,使远早于王宗岳拳谱的资料浮出水面,这样,王宗岳拳谱已无需钩沉,太极拳早期拳谱的原始形式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所有僻妄邪形窜益删改莫不现出原形,太极拳拳论的清晰之门豁然敞开。</p><br /><p>依据2003年发掘的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以及博爱县唐村千载寺的史料,太极拳于明末发祥于千载寺之太极宫,原名称“太极养生功”,前身是唐初李道子所创之“无极养生功”,创始人是陈王廷、李仲、李岩,创编基础是十三势拳、无极功、通背拳等。自李道子以来,无极功便在道门中传播,明朝以后分别在唐村李氏和陈沟陈氏宗族中流传,两处历代以来名手辈出,从陈长兴、陈清萍以后,有了杨禄禅、武禹襄将之发扬光大,成为了近代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空前的明晰,太极拳各支派的源流问题也终告清楚,数百年来争论尘埃落定,太极拳的天空一扫阴霾,一时间天高气爽,艳阳高照,畅快无比。</p><br /><p>随着太极拳发源和源流的清晰,太极拳史上的诸多疑问也得以迎刃而解,一些误解和拳史研究中的误区终于得以解迷。由于史料的不足,太极拳经典拳论的作者和年代无法确定,导致了拳史研究中很多前后难圆的矛盾,而根据博爱的最新资料,前人的研究中出现的谬误都可以得到纠正,再看太极拳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历程和拳术理论框架的构建轨迹,莫不高屋建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br /><p>《李氏家谱》的第7目辑录了部分拳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这些篇目记录了李氏家族在无极功、太极拳方面的贡献和建树,这三篇文献明确表现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无极功-十三势-太极拳,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论著。惜乎家谱的后五六页被毁,《十三势行功歌》仅存前半页,《太极拳养生功谱》无存,但万幸的是,在唐村还找到了几本清代遗留的老拳谱,对于太极拳史上的各拳论都有准确的记载,这对于今日我们认识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在唐村发现的《李氏拳谱》包含:《无极养生拳论》(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十三势行功歌》(十三总势莫轻视)、《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段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二段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另有乾隆年间抄本的《春秋刀谱》和《十三势拳谱》。</p><br /><p>《无极养生拳论》是李氏八世李春茂作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同年又作《十三势行功歌》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又作《十三势(草)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李春茂所习练为十三势拳,斯时太极拳尚未形成,李春茂的作品是十三势拳时期的经典之作,李仲对于十三势的理论又加以补充,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精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李仲有五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重孙李鹤林(1716年—1808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著作,对拳术理论又有发展,至此,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满形成。完善的拳术理论奠定了日后太极拳风靡于世的基础,唐村李氏几代人完成了一大创举,贡献无可比拟。从无极功到十三势再到太极拳,李氏拳谱中的拳论明显的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拳术与拳论的形成轨迹一致。</p><br /><p>《春秋刀谱》原刻在千载寺内关圣殿前春秋亭前的春秋碑上,李鹤林的父亲李如椿(1679年-?)将之抄录下来,现存的《李氏拳谱》中明确标明“千载寺关圣殿碑录 如椿抄”。这套春秋大刀正是古时候千载寺僧道所演练的春秋刀法,千载寺门第的许多传人都曾习之。据唐村老人讲,这块春秋碑在1957年兴修水利时被作为础基垒在水打磨下。《十三势拳谱》和当今杨式太极拳几乎完全相同,可知当年杨禄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正是十三势拳,严格来说十三势拳是太极拳的前身,不是太极拳,而今天我们把他们统一叫做太极拳。</p><br /><p>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据唐村人说,王宗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人,是唐村李氏的老家人,在乾隆年间在唐村教书,并从李鹤林学习太极拳。王宗岳学习了太极拳械等,也从唐村抄录了拳论、拳谱等。李鹤林以及其子李永达、其孙李嘉际等在舞阳县北舞渡开有盐店,王宗岳所手录的拳谱也被带到了那里,咸丰二年(1852年)好武的舞阳知县武澄清闻说“求索得之”,并把它交给了胞弟武禹襄,武氏如获至宝,对其推崇有加,于是,王宗岳的抄谱被武氏兄弟无意中发扬开来。武禹襄得到后以为是王宗岳所作,可见,王所抄拳谱没有署明作者,只写了抄者的名字。那么,武氏所得到的抄本有哪些内容呢?之前研究者认为王宗岳拳论只有五篇:《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释名》、《打手歌》、《打手要言》,我认为这是不确的,也许是武氏保守,并没有将全部内容公开,也许是武氏对其进行了整理,湮没了原谱的格局。何以言之?王宗岳抄拳谱应该是全部抄录的,只抄部分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武氏拳谱中确实存在《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等文。考武氏拳谱,《十三势行功要解》即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整理变形;《太极拳解》只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要言》等内容的编纂;《太极拳论解》则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第二段和《打手歌》第二段的合编,唯添加了八个字的补充;《十三势说略》基本上是《十三势论》的原文,唯第一句话改动。武氏谱的上面四篇拳论在廉让堂本谱中是分立的,在李亦畲手写郝和藏本中上四篇次第连接合为一篇,篇题改为《打手要言》,并在篇末署“禹襄武氏并识”六字,太极拳史研究家唐豪曾断言,此四篇阐释王宗岳拳谱的文章都是武禹襄所撰!这个结论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这样把《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著作权加在了武禹襄的头上,太极拳史的研究就走入了一个最大的误区,把《行功心解》等的问世大大的推迟了,太极拳史的研究从此愈加变得混乱不堪。尤其,在唐村李氏拳谱中还有《身法》、《打手撒放》、《四刀》、《四枪》等篇,无一例外的都存在于武氏拳谱中,是武氏所作还是原本承传呢??再看武氏拳谱中的《十三势架》拳谱,此拳谱公认是武禹襄的原传,武原本传给了李亦畲,但校对此谱可见,和唐村李氏拳谱中的十三势拳谱完全一样!众所周知,武禹襄先从杨禄禅学练太极拳,后从赵堡陈清萍有学习了所谓的“太极拳新架”,所以,武式太极拳独树一帜,和杨式太极拳是不同的,武氏对此谱的传递岂不是令人费解吗?又因为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和唐村李氏十三势的拳谱也是一样的,所以,先前的研究者都认为此谱为武氏得杨氏所传,但又让人疑惑的是武氏并没有按此谱演拳,为什么??唐村李氏拳谱的出现终于使这个疑云顿散,原来这些是武氏对旧拳谱的一种照抄,包括前面的《身法》、《四枪》等,都是照抄下来的。武氏所照抄的这个旧谱不是别个,就是武氏从舞阳盐店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拳谱》抄本!从武氏拳谱可以看到,武禹襄在钻研学习之余,同时也在原谱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并把原谱按照自己的理解体认作了整理!所谓“禹襄武氏并识”,说的不是武作,而是武对其进行了整编,因为作了改动,所以留字志之。</p><br /><p>武氏《十三势说略》其实是《十三势论》,基本是原文,唯第一句话“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被篡改为“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武氏所篡益无非对“轻灵”、“贯串”作了主观解释,并把打拳比作写文章,充满书生气,真不失文人本色也。无独有偶,在世传杨式太极拳谱中,开篇就是《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且是没有经过武禹襄所篡改过的原文。只不过《十三势论》在不同的抄本里面或无提名,或题为《太极拳论》,或把此篇以及《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和《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合抄在一起,总称为《太极拳论》。也有版本把《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改为《太极拳经》的,但抄序总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前,后接“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最后才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徐震先生曾疑惑道:“然经之于论,论宜在后,何以反列于前,理实难通。”(《太极拳考信录·杨氏太极拳谱》)可见,在旧抄本中《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直是排在《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之前的,抄录者亦未敢妄动也。至于“经”和“论”的矛盾全在于后人对《十三势论》名字的篡改所致,这应该是抄录者当时是把“十三势”和“太极拳”视为同等的,故此把此两篇给混淆了,于是“十三势论”变成了“太极拳论”,“太极拳论”变成了“太极拳经”,像多米诺骨牌造成了连锁效应。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杨氏拳谱得自于武氏,从杨氏同样和武氏一样误认为太极拳谱是王宗岳自撰来看,的确如此。但杨氏拳谱并无武氏的篡改,可知杨氏谱是保持了原貌的,这里又有一个误区,即往往认为武氏谱是原貌,则杨氏谱的次序和武氏谱不同,便认为是抄录者又乱了次序。而今唐村拳谱的面世,终于使这一疑案得到证实——保持原貌的恰恰是杨氏拳谱而非武氏拳谱!回复原貌文字可见,《十三势论》在先,《太极拳论》在后,正是和这两篇文章形成的先后以及拳法由十三势拳到太极拳的推衍顺序是一致的。</p><br /><p> </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4 23:42:17编辑过]</font></div> <br /><p>搞乱了王宗岳拳谱原本的文字,是源于武氏对王谱的学习。看书时加眉批注语本是习文者习惯,鄙人看书至忘形处也会忍不住涂鸦两笔,这样武氏心得感悟最深之处已遍着武氏梳理变得面目全非矣!贯注了武氏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次序了,这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一篇的结局。武禹襄原是杨禄禅的弟子,武氏得谱也分享给了杨氏,毕竟是师徒之谊,这从杨氏也尊崇王宗岳上可以看出,然杨氏得谱是武氏谱的早期形式,在尚且未被武氏全部涂改之初或者之前。杨氏谱中的《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也证明了这一点。《十三势行功心解》被武氏肢解为《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解》等部分,(见廉让堂本拳谱)但杨氏所抄走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则较为原始,与唐村发掘的拳谱基本一致。但有意思的是,在杨氏、吴氏抄本中有“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一句,“气遍身躯之谓”是作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之注的,在这里,《十三势行功要解》的格式初步出现,这是武氏对此篇下手的最初痕迹。这么一处的痕迹,在杨氏拳谱和吴氏拳谱中都完整的保留下来,(见杨澄甫抄本和吴鉴泉抄本拳谱)可见先辈们对拳谱文字的忠实!所谓任意的改动应当是极少见的,我们后来研究者往往错估了拳谱抄本的忠诚,应该说——旧抄本的可信度很高,基本都能真实反映旧谱的原貌。再举一例,吴本中有“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对照《十三势行功歌》可知,“变动虚实”是“变转虚实”之误,但在唐村拳谱抄本中也作“变动虚实”,可知,极可能原文如此,王宗岳本也应该如此,吴本抄自于杨氏,吴本如此杨氏旧抄本也应该如此,但这一点终于逃不过众人的眼睛,被后来人逐渐的纠正了。然而,先前皆误作杨氏谱抄自于武氏谱,凡所有杨氏谱中与武氏不同的都认为后人传抄之误,岂有不知武氏本是最大的变异,杨氏本反而是真本也。因此,对于武氏抄本可以以杨本、吴本等来勘误,例如在郝本中有“收即是放,连而不断”,而他本皆作“断而复连”,可见郝本中的改动,“连而不断”殊难真正,“断而复连”说的是人为调整。</p><br /><p>现已知唐村的太极拳拳谱初步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90年),全面完成于清乾隆年间(1887年),而武氏得到舞阳盐店的王宗岳抄谱则是在咸丰年间(1852年),试问在此期间二三百年就没有拳谱流传在外吗?当然有。现今我们所知的姚馥春、姜容樵所得到的乾隆时旧本(《太极拳讲义》1929年出版)以及近年来发现的雍正六年的赵堡太极拳《太极秘术》就是二证。然而此二物向来存有争议受人质疑,何则?对武禹襄修订谱的误解故也。前人不可能抄袭后人的文章,在这两本早期的拳谱中无一例外的赫然有《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焉!这是“武著”学说的推翻,在武著说定论的情势下怎不遭受白眼。《十三势论》是李春茂明崇祯年所作(1632年),在雍正以及乾隆抄本中出现其实毫无可怪之处。原本顺理成章的事结果被一个错误的结论抹煞了,无怪乎越是研究越是混乱,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p><br /><p>姜容樵从汤士林处得到了乾隆旧抄本,此抄本比世传的王宗岳抄本类似,理法如一,但内容要多出三分之一。姜本问世伊始就遭到太极拳研究家的抵触,唐豪甚至说姜容樵“最善扯谎”,枉费了姜先生强种报国的一片赤诚。姜说得到谱后曾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恕我直言,姜容樵的抄本中有误,汤君详细解说也不能得到纠正,可见即使汤士林自己可能也不能对其拳谱完全理解吃透。姜本《歌诀一》中有两处抄误,“束烈下气把裆撑”中“束烈”实是“束肋”之误,凭借我对济源神拳研究的余热,我在此稍微托一点大,这个错误到此可以为止了,其实这是神拳拳论中的术语,在神拳中称作“束肋下气”或称作“束肋下腰”,所有神拳的传人对此最清楚不过。<b>另一处错误是“胃音开劲两捶争”,“胃音”其实是“背脊”的抄误,力由脊发,两手对争,其中道出了武术发力的秘密。这两处错误一为音误一为形误,把“肋”读成“烈”是怀庆府的口音。</b>迄今为止我尚未见有人破解开这个硬结,诸位可以去查所有的出版物,无一例外的都承袭着“胃音”的错误,并且还有着千奇百怪的译解。这一点也许正说明了姜抄本的可靠性,绝非姜氏造假也。就是连上帝尚且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起来的石头,姜氏也必不能创造一篇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此歌诀道尽了身法之秘,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放于卷首恰当不过。然此歌诀中的术语和济源的神拳相同,并且又不见于后世的太极拳中,因此,这些歌诀的作者和神拳或者神拳和太极拳也许还存在什么渊源,有待相关专家们去考证。《歌诀二》就是《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总结,此篇曾由杜元化传播出来,杜声称是“蒋发受山西师傅传歌诀”,可见杜可能另有自己的得谱渠道,并知此篇来源历史悠久,其中所说“山西师傅”是否受到了当时“山西王宗岳”之说的影响姑且不论,但他所说的此诀在蒋发之前确是和史实相照应的。</p><br /><p>《太极拳秘术》的问世曾引来了一片哗然,真假之争风云再起。《太极拳秘术》包括12章,分析一下《太极拳秘术》:民国六年刘凤梧序说明了此谱的来历,雍正六年王柏青序说明了此谱的创作形成;其中有张三峰的拳论蒋发的拳论,还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两篇王柏青的《太极丹功》更是不知所云只顾谈玄。其中《太极拳诀》正是《十三势论》,此处所言和杜万育所说的“蒋发受山西师傅传歌诀”相同,同源还是抄袭?王宗岳直到咸丰二年武氏得到舞阳盐店拳谱以后才广为人知,真的会出现在雍正年间的抄本上吗?世上真的存在张三峰的太极拳著作吗?所谓的《太极丹功》等文是再讲拳术吗,真的是王柏青的手笔吗??据陕西铜川王震川和《武当》杂志社谭大江所推出的《太极拳秘术》内容来看,这确是一个后人伪造的赝品!其中有多少真实尚待查实。</p><br /><p>在世传太极拳谱抄本中,在《太极拳论》之后往往有两段附注文字,其一曰:“此论句句在心,并无一字陪衬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其二曰:“右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这两条注,学者普遍认为是后人所加,沈寿先生说:“尤其是第二条注文,纯属附会而已,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亦自兹而兴。”唐豪先生专门作过考证,断言太极拳非张三丰所创。据徐震先生考察,在武氏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上并无“张三丰祖师遗论”等附注语,(《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自王宗岳传陈家沟证》)在陈沟拳谱上没有张三丰之语,“武氏拳谱中,亦无此语”,(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依托张三丰考》)李亦畲抄本上也没有“武当山张三丰”等出现,在太极拳历史上较早期的陈沟、王宗岳、武氏以至李亦畲都没有张三丰之说,显然此注是谱子从武氏流传出去以后某好事者所加。在吴鉴泉抄本的太极拳谱中尚无“此论”至“枉费工夫”一段,徐震说道“此明明为后人之附记”,(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卷下》)吴式太极是杨式太极的后绪,吴本拳谱得自于杨氏(吴本《太极拳论》中多出“动静之机”四字,这是吴氏谱的标志,徐震考证此为全佑所加),吴本谱是杨氏拳谱抄本的早期形式,可知,在杨氏拳谱中初始也是没有这些附注的。然以后大部分的杨氏拳谱抄本上却添加了这些,最大可能是杨式太极拳的传人后来所加。王新午先生《太极拳法实践》(1957年出版)中写道:“谨案各节文献所载,言张三丰所传拳法为内家拳,迄无称太极拳者,而姿势名称亦且大异,言太极拳为张三丰所传者,惟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附记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陈氏拳谱则云为其远祖所自创。其另有与杨氏相同之谱,则以通家之宜或系反得之杨氏者,故其辞字相同,而附记亦如此云云也。”现代研究太极拳史诸君以为然否?</p><br /><p>由千载寺以及唐村家谱的资料可知,太极拳源于无极功,无极功源出千载寺,为唐朝李道子所始创,太极拳的发源与武当山无关,亦和张三丰无涉,这与历史上对张三丰的记载只字不提太极拳或武术之事是相应的。由博爱唐村的资料可知,王宗岳是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的弟子,本来和张三丰是毫无瓜葛的,但之前人们并不能得知王宗岳的身世,因为无所知,所以给后人的附会带来了便利。张三丰的身世同样也是一个悬案,所以相关附会也多不胜举。可以说,所有把王宗岳和张三丰强拉在一起的说法都是附会,都是后来人的臆断和添加,可以判伪无疑。</p><br /><p>唐豪先生曾在北平某厂肆得到一本《阴符枪谱》和《太极拳谱》的合抄本,因为其中有春秋刀残谱,唐豪由此认为王宗岳学艺于陈家沟,同样的史料,徐震又认为陈家沟学艺于王宗岳,“王宗岳之谜”真真令人彷徨于无地也!历史是不承认推测的,真相要靠证据来表明,西方有句名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唐、徐二君都是“善于推求”者矣,但在我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后也不免哑然失笑了。厂本太极拳谱上有“先师武当山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字样,(见唐豪《王宗岳考》附厂本残谱)且厂本拳谱和杨氏拳谱同,可见,厂本原来也不过是后人的抄本罢了,绝非是王宗岳手定。我们知道,原本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谱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么少,盖武氏交给杨氏的抄本尚是武禹襄的删节本也,厂本无疑是杨氏之后的形制,所以厂本也是杨氏谱的抄本。</p><br /><p>张三丰是明朝政府刻画出来的一位仙道隐士的形象,明朝五代皇帝对张三丰的造势使张三丰声名远扬,成为隐仙式神秘人物。清末太极拳传播之初并没有附会张三丰,陈沟旧谱、杨氏旧谱、王宗岳旧谱、武氏旧谱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太极拳广泛传播以后就附会成了张三丰仙道所传,亦攀附名士自抬身价耳。此风大约从吴鉴泉、杨澄甫始。</p><br /><p>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自序》中,杨自称小时闻其祖父说:“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这一说法将清初黄宗羲所说的内家拳祖师张三峰认为太极拳创始者,并将王宗岳混同于王宗,肯定是拼凑无疑,尤其是,王宗岳本是无名之辈,杨氏自从武禹襄那里方闻其名,不可能知道王宗岳的师承,武禹襄也不曾知道王之师承,况且张三峰传王宗岳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杨禄禅有明确的师承,这些必非杨禄禅所说,定是杨澄甫自编。杨书还有《张真人传》加强其伪说,但此文明显采自《明史·张三丰传》,明史中说张三丰是金元人,亦并非北宋张三峰也。然而,杨澄甫此说的影响力却及其广泛,散布了极其荒谬的信息。</p>太极拳谱最神秘的还有《杨氏太极拳老谱》。杨家老谱具体内容是什么?杨振铎曾公开了32目,是否是全本尚待考究。吴家有《太极法说》(吴本)是其抄本之一,书封二有吴公藻的题记,言明此谱是杨班侯授予全佑,抄于端芳亲王府内,内有文40篇。沈家桢从杨澄甫那里抄出的谱子(沈本)有43篇,据称都是从杨禄禅那里传下来的,其中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工心解》。收谱广泛的是《太极拳功解》,内容实为杨家老谱、王宗岳抄谱(世传本)、宋书铭拳谱三者的合抄,此即沈寿先生所推重的“万本”拳谱,此谱视王谱、宋谱为杂集,尊崇杨谱,其中杨家老谱内容为37篇。吴本比万本多出《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三篇,太极拳早期是不讲张三丰的,此三篇文必非全佑原抄文字,则余37篇和万本相同,此37篇当为杨家老谱的全部。沈本含有王宗岳抄本的内容,世传本王宗岳谱的内容为1.《十三势论》2.《十三势释名》3.《太极拳论》4.《十三势行功歌》5.《十三势行功心解》6.《打手歌》,除下王谱内容则沈本尚存37篇,这应是杨家老谱的全貌。吴本的三篇文章是吴家所独有,那么这三篇衍文何来?虽题名《张三丰承留》,但肯定非张三丰所作,观《三丰全集》全是道学家言,而承留等三篇的文辞全是儒家的学说,宋明理学的道理多于道家的理论。由承留文中“授之至于来,字著宣平许”之句,可知此篇非宋书铭所作即吴鉴泉所作!尊奉唐朝于欢子许宣平者何人?宋氏太极功传人宋远桥也。从许宣平到宋远桥,从宋远桥到宋书铭,一脉嫡传,有宋书铭《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证,吴鉴泉又拜在宋书铭的门下,也是许宣平一系之传。吴氏托名张三丰也许与此段大有渊源。另一篇《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文中出现“体育”一词,可知必与张三丰无关也。“体育”为外来词,是戊戌变法前后清朝留学生从日语中舶来的。据考最早见于1898年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的康有为辑录《日本书目志》,这是中国出现“体育”一词的开始,以后1902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译文中出现,1903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此后“体育”一词方在中文里扎根落户。1914年许禹生创设体育研究社(当时“体育”还是个新 <br /><p>名词,就像今天我们说“电子商务”、“因特网”等一样),邀请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等参与,讲究“体育之学”者莫非正是吴先生本人乎?</p><br /><p>《杨家老谱》成书很早,在杨家授拳于端芳王府时已经有诸,杨家老谱为何人所撰?必杨禄禅公不能也。从吴公藻上推一百多年看到什么时候?杨禄禅能写拳谱吗?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杨露禅质朴无文,不通文墨,推想杨露禅出入于京城王府,交游于仕子权贵,必非毫无品位之人。到王府任教,杨氏想来不可能是个文盲,在王府期间,又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杨氏腹中诗书不多该读的书例如四书五经、宋明理学等典籍还都是应该补上了的。尤其在与贵族、文士交往的环境下,杨氏要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用三教经典等来解说拳理或者装饰理论应该是早已经轻车熟路了。其实在古人的生活环境里,诸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等理论都是很自然的生活常识,并不如我们现在所以为的那么神秘和复杂。例如我们都用钟表,所以我们很习惯的用几点钟来表达平面方位,而在古人表示方向时使用离位、坎位、乾方、巽方来表达都是很自然的,并非是故作高深之态。也许有人认为杨氏的底子太差,不可能写文章,但看杨家老谱文字质朴,亦必非文人手笔,这样的文章想来也不需苏李的文采不可。杨氏既然能达武道巅峰,文事亦必通融,也是远非同等学力的人可比的,何况杨氏所讲无非武学,都是练上身的东西,言必中节,理所当然。例如:李仲轩老先生小学文化,但李老的文笔思维又几人能达到?孙禄堂先生完全是自学,文采及素养又如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使我们明白先前观点的偏颇。又如我师祖陈合龙先生是文盲,但对于拳理却领会很深,所讲的道理往往使人如醍醐灌顶,解放前还曾口编很多劝善、抗日等的歌谣,这也是武通文就的一例。</p><br /><p>自从武氏从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以来,随着太极拳的发展普及,相关于太极拳的拳谱也陆续有发现和披露,直到今天尚且有新文献公诸于世。但考察所有面世的太极拳谱文字,都不能脱离唐村所发现的李氏太极拳拳谱的范围或是明显有其影子在焉,唐村千载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史实不可撼动。正因为唐村位于太极拳以及无极养生功的发祥地,唐村所发现的拳谱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意义,所有太极拳史上所形成的既成错误,以及由其产生的混乱影响,都将在此史料的研究中得以澄清!所有太极拳历史方面的混乱和争议都将平息,这无疑为太极拳向世界民众的推广扫清了很多的障碍,为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立下了卓绝的贡献。普天下的太极拳爱好者有福了!让我们为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欢唱吧!</p><br/><br /><p>附:<b>博爱县李氏太极拳谱拳论</b></p><br /><p>无极养生拳论 </p><br /><p>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此无极养生论焉。</p><br /><p>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p><br /><p>十三势行功歌</p><br /><p>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独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已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p><br /><p>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太室祠创传十三势拳歌训论 李春茂 </p><br /><p>(十三势释名)</p><br /><p>长拳者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p><br /><p>十三势论</p><br /><p>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p><br /><p>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p><br /><p>十三势行功心解</p><br /><p>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p><br /><p>行功心法辩</p><br /><p>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p><br /><p>李仲</p><br /><p>太极拳论</p><br /><p>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p><br /><p>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p><br /><p>打手歌 (注:扌履) </p><br /><p>掤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p><br /><p>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p><br /><p>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p><br /><p>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p><br /><p>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为小字)</p><br /><p>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p><br /><p>打手要言</p><br /><p>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p><br /><p>身法</p><br /><p>涵胸 拔背 裹裆 护肫 提顶 吊裆 腾挪 闪战</p><br /><p>刀法</p><br /><p>里剪腕 外剪腕 挫腕 撩腕</p><br /><p>枪法</p><br /><p>平刺心窝 斜刺膀尖 下刺脚面 上刺锁项</p><br /><p>打手撒放</p><br /><p>掤(上平) 业(入声) 噫(上声)</p><br /><p>咳(入声) 呼(上声) 吭 呵 哈</p> 此文原载《搏击》杂志 全面完成于清乾隆年间(1887年), <p><font size="4"><u>以致体质虚弱,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u></font></p><br /><p><font size="3">感觉有些词很前卫。</font></p> <div id="textstyle_6" style="FONT-SIZE: 9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br /><p><font size="4"><u>以致体质虚弱,<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800080">阳极必阴,阴极必亡</font>,<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span></font>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u></font></p><br /><p>掉的句子我给你填上了。<font size="3"></font></p></div> tjkf先生何不看看这些文章长长知识呢? 家谱中载拳谱。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吗。在河南发现的关公家族谱,也没写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啊。只写汉寿亭侯,妻胡氏。无名字。三子,平.兴而已。李氏家谱中载有拳谱。那么,那个部门鉴定此拳谱是真的。 <p>当初原福全说此家谱后面有几页已毁。也就是说;拳论不全。何以你总理转载的拳论如此之全。</p><br /><p>再者,既然有李氏家谱,那么李岩生于何年,卒时多大。总该有吧。李岩是官宦大户人家。按那时的习俗,像李岩这样的人家,十六娶妻不算早吧。何以死时还未娶妻。二十来岁的鸟人,在武术方面往大了说,能有多大能耐。连个武术家也称不上。</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