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1 14:44:00

[原创]太極拳之剛與柔

<p>一般都知太極拳要鬆柔</p><br /><p>太極拳有沒有"剛"卻常引起爭論</p><br /><p>在我所學系統</p><br /><p>則是一貫主張</p><br /><p>太極拳是柔中有剛</p><br /><p>太極拳之柔並非棉花之柔</p><br /><p>而是如百鍊鋼之柔</p><br /><p>外柔內剛</p><br /><p>手如柳枝之柔</p><br /><p>中正之線卻必須是剛</p><br /><p>掤勁為八勁之源</p><br /><p>掤勁即為有"彈性"之剛</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 14:47:55编辑过]</font></div>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1 14:50:00

<p>柔中有剛之太極拳</p><br /><p>就不會被質疑是否能打</p>

kuson_chen 发表于 2009-8-1 16:22:00

<p>不错。但与练太极的人推手,大都说:“你手上有劲,这是练不好太极拳的。你要找个好师父,入门了再来 跟我推。”</p>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1 21:21: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kuson_chen</i>在2009-8-1 16:22:00的发言:</b><br/><br /><p>不错。但与练太极的人推手,大都说:“你手上有劲,这是练不好太极拳的。你要找个好师父,入门了再来 跟我推。”</p></div><br /><p>我們這不會這麼說</p><br /><p>而且我們這有練外家拳的</p><br /><p>有練跆拳道的</p><br /><p>有練柔道的</p><br /><p>有練摔跤的</p><br /><p>還有練巴西柔術的</p><br /><p>都改受到太極的奧妙</p><br /><p>衷心來學習</p>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1 21:24:00

<p>王傑老師本練家傳岳家散手,後學八步螳螂</p><br /><p>最後鍾情於太極拳</p><br /><p>現年八十三歲,還每天跟學生推手與教散手</p>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1 22:24:00

據王矯宇老師著「楊露蟬別傳」後記中所載:「太極拳『廣平』一支,『北京』一支,都出自楊班侯的傳授。『廣平派』出名的是陳秀峰。陳秀峰曾侍班侯入京,看見『京派』與『廣平派』迥然不同,密問班侯,『何故同出師授,而廣平派有綱有柔,北京派一味純柔?』楊班侯起初笑而不語,末後才說:『京中多貴人,習拳出於好奇玩票,彼旗人體質本與漢人不同,且旗人非漢人,你不知道嗎?』話中寄意深長,問的人不敢再問了。」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8-2 08:54:00

太极阴阳自然蕴含刚柔,时宜不同刚柔亦有不同体现,有一味求柔者,显然偏颇。

kuson_chen 发表于 2009-8-2 10:36:00

看居士帖子,知居士是高手啊。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09-8-2 15:08:00

<p>我並非高手</p><br /><p>個人練太極內功(學自楊允中老師)近二十年</p><br /><p>但拳架(學自父親)與推手、散手(學自王傑老師)都是初學</p><br /><p>但是我父親(楊玉振前理事長之入室弟子)教我拳架是按古典的方式</p><br /><p>先教十三式</p><br /><p>十三式其實只有兩式拳架(攬雀尾與龍回頭)</p><br /><p>可是這兩式太極八法盡在其中</p><br /><p>父親教誨先練熟這兩式,其他拳架很易學</p><br /><p>這兩式又是拆架來學的</p><br /><p>每一式的用法,發勁一點一滴的教與練</p><br /><p>而因為太極內功的鍛鍊,掤勁我是有的,且比一般人強,或許這讓我學拳架較易上手</p><br /><p>我現在努力做的是將太極內功與拳架、推手、散手結合</p><br /><p>以求還楊式太極之原貌</p>

党员 发表于 2009-8-3 10:57:00

练基本功一两个月了,最近想学套传统拳架,一边练拳一边练功,之前就练了24式简化的,从哪一套开始学好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太極拳之剛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