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奇墓碑研究之二——李自奇墓碑的内容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李自奇墓碑研究之二 <br /></font></font></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李自奇墓碑的内容 <br /></font></font></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魏美智 <br /></font></font></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 <br /></font></span><br /><font face="Arial"> </font><font face="宋体">一、李自奇墓碑客观详细的记载了他的儿子李牟一支的迁徙、传承情况,为研究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提供了资料。</font><font face="Arial"> <br /></font><br /><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对本支的记载比《李氏家谱》的记载详细、丰富。</font><font face="宋体">《李氏家谱》对李自奇和他的儿子李牟一支的记载</font><font face="宋体">:“李自奇,配陈氏,行五。生三子:长李允、次李牟、三李参。庠生。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李氏家谱》对李自奇的儿子李牟也有记载:“李牟,字沐,配汤氏,行二,生一子怀功。庠生,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洁妻佛缘,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住福建传拳为生。”《李氏家谱》对李牟的儿子李怀功的记载是:“怀功,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其父李牟遭闯贼杀害后,依仲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迁徙福州传拳为生,母居千载寺佛缘为生。”(上三则均见《李氏家谱·世序)李自奇墓碑对李牟支系的记载比《李氏家谱》对李牟支系的记载更详细。一是《李氏家谱》记载了从李自奇到李怀功三代人;李自奇墓碑则记载了从李自奇到李朝客四代人;二是《李氏家谱》只记载李怀功的姓名,和迁徙福州;李自奇墓碑明确了李怀功的字明山;三是李自奇墓碑记载了李明山在福州的地址是莆田,后又从莆田迁往潮州。李自奇墓碑和《李氏家谱》互为佐证,证明李牟确实博爱唐村人</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宋体">李牟的儿子李怀功(字明山)在浙江学拳成师之后举家由浙江徙往</font><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福建莆田后居</font></span><font face="宋体">潮州府。</font><br /><br /><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李氏家谱》撰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二者相差</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font><font face="宋体">年,为什么李自奇墓碑的记载会比晚修的《李氏家谱》记载的详细?我们从李自奇的墓碑的文字中也可窥见一些端倪。墓碑中有李自奇“</font><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游教晋陕”的字样。这和我们现在在外当兵一样,人问:你在那里当兵?答:某省;你是哪里人?答:某省。一般不会回答的太细。另外,过去武师出去传拳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设立武场传拳。即在某一地临时设场传拳,教拳的时间可长可短,多的一年,少则几个月;二是自设馆传拳。有固定的场地、固定的学生,这种方法相对稳定;三是入馆传拳。当地有固定的武馆,被聘任在那里当武术教师。这三种传拳方式,对武师来说都是不定地点、不定期限的。所以叫做“游教”。李自奇去世后的</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年,修谱人不知道李怀功及其子孙在何处游教传拳。因此,只能写个大致情况。笔者过去曾经参加过撰修家谱。在访问当事人时,很多人都说不清自己的爷爷叫什么名字。年龄、出生年月更是一问三不知。从李怀功到杭州学拳、传拳,离开家乡约</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多年,李朝客又出生于外地,修谱时记得简略也在情理之中。</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 <br /></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李氏家谱》有关李明山(李牟之子)一支的记载与李嘉诚的传记所提供的资料的相吻合。目前有关香港商人李嘉诚的传记主要有陈美华、辛磊所作的《李嘉诚全转》(中国戏剧出版社</font></span>98<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年版</font></span>2<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夏萍所作的《李嘉诚传》(作家出版社),陈重伊所作的《李嘉诚全传》(花城出版社</font></span>2008<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版</font></span>6<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金泽灿、呼日乐《李嘉诚全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李咏诗《李嘉诚父子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五部李嘉诚的传记。这五部传记所提供的李嘉诚始祖的主要信息是:“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先祖在中原。”(见作家出版社《李嘉诚传》</font></span>2<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中国戏剧出版社《李嘉诚全转》</font></span>2<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花城出版社《李嘉诚全传》</font></span>6<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金泽灿、呼日乐所作《李嘉诚全传》(</font></span>1<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一一</font></span>2<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提供的资料较为详细书中记载:“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嘉诚的先祖为中原人士,明末清初,□□灾荒,一世祖李明山举家南迁至</font></span> 福建莆田。后又因战火连年不断,为避战乱,再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故有传记记载,‘李氏家族传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志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在《李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载佐证,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明山,配汤氏,行二,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李自成起义军)营中为将,明崇祯十七年遭闯,子怀功依堂兄李仲(伯父)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徙莆田又迁潮州府。’”上述这些资料,所提供的八个方面的信息与李自奇墓碑和《李氏家谱》所提供的信息相同或者吻合:一是二者的籍贯相同,都是中原人士;二是姓氏相同,都是姓李;三是迁徙背景相似,都是因战乱;四是迁徙路线相同,都是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五是李嘉诚的始祖李明山与李牟的儿子李明山姓名相同;六是李自奇的孙子李明山是李牟的儿子,李嘉诚的始祖李明山也是李牟的儿子;七是李嘉诚的二世祖李朝客与李牟的孙子李朝客名字相同(见金泽灿、呼日乐本《李嘉诚全转》)。八是世序相吻合。李自奇是唐村李氏的第八代。李自奇的后代到目前为19代;从李明山到李嘉诚为10代,正是唐村李氏的第19代。这八个方面的信息,至少说明了 个问题,1.李自奇墓碑、《李氏家谱》李嘉诚的诸本传记,所提供的资料虽然各有详略,但是,他们所提供的资料基本是一致的,互相佐证的。2.证明李自奇墓碑所记载的李牟一支的传承,是真实可靠的。我的《一幢旧墓碑,两项新发现》一文认为香港商人李嘉诚是李牟的后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br />二、李自奇对心意六合枪、六合拳的历史贡献。李自奇创没创心意六合枪、六合拳?是不是心意六合枪、六合拳宗师?<br />(1)李自奇创心意六合枪、六合拳的人文地理环境。唐村紧紧依傍有着千年古寺千载寺。千载寺由千载寺、太极宫、三圣门组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千载寺以佛教为宗,太极宫以道教为宗,三圣门以儒教为宗。千载寺兴建于东汉永平十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的最早的寺庙之一。太极宫建立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三圣门在汉代以前是伏羲庙,祭祀着伏羲、文王、孔子。千载寺的门前有一块大理石无极图,寺庙东有一座易经祠,整个寺院是以易经为宗,佛、道、儒三教合一,武、易、医相结合的代表了中华先进文化寺庙群。到了唐朝,出了个圣僧李道子,他根据三教合一的理论与易经、中国中医的导引养生原理相结合,创下了无极养生武功,自此而后,千载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武寺院。到了明朝,千载寺的武术发展更加迅速,著名的武术通背拳、十三势、太极拳都发源于千载寺,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武术理论。李自奇从小就受千载寺武术的影响,自幼习武,及到壮年,终成一代武术宗师。<br />(2)李自奇创心意六合枪、六合拳的家族、家庭影响。李自奇的父辈堂弟兄六人,其父李政廉、大伯李政功、二伯李政德、五叔李政清,李氏家谱明确记载都是“文武双修。”爷爷辈的李从谅、李从谦、李从训、李从语弟兄四人,除李从谅进士及第外,其他都是庠生,文武双修。他的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都是“耕田业,习文武。”由此看来,李自奇对武术是家学渊源,俗谚讲: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李自奇壮年,就已经成为著名的“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李氏家谱?世序》,现存李立炳处)<br />明末清初,唐村有隆兴堂、心意堂、群英堂、恒心堂等四个讲武堂。这四个讲武堂有的尚有武术是理论留存,有的故址尚存,有的尚有文物留存。如心意堂不仅故址尚在(心意堂故址照片,见附件),而且留存有《心意六合枪谱》(《心意六合枪谱》照片见附件);隆兴堂本《武经玄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心意六合拳理论典籍(《武经玄机》隆兴堂印章照片见附件);另在一则卖地契上,尚有“东至恒心堂武学”字样(卖地契照片见附件)。这四个讲武堂各以一种拳术为主兼及其他拳种,分别为心意拳、太极拳(十三势)、通背拳、炮拳。心意堂即为李自奇所办。《李氏家谱》记载着李自奇以及唐村李氏的40多名拳师在全国 十多个省市传拳的事迹。此外还有太极拳谱、心意六合枪谱等。这些资料说明,明末清初唐村确实是中国武术的故乡,是造就一代武林宗师的熔炉。<br />(3)心意六合枪、六合拳的创作理论一一《武经玄机》。《武经玄机》全名为《武经玄机密录》,分为地字部拳论拳法、人字部拳论拳法两部分。现有心意拳动作术语如: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等在《武经玄机》中都有记载。心意拳中的身法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武经玄机》中“虎包头”、“雷声”正是心意拳六艺中的二艺, <br /> 心意拳中主体部分是“十大真形”即模仿龙、虎、鸡、蛇、熊、鹰、马、猴、鹞、燕十种动物的动作来练功,仿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武经玄机》中出现的动作名称有: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鸡打架、虎扑羊、白蛇吐信、金龙探爪、蛇形、野猫上树、野鹞出林、燕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猴象等。另外还有与心意拳的动作相同的名称如:单把、双夹把(心意拳称双把)、出手、截手、撧(左手右绝)手、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心意拳中有海底捞月)、扎耳听风(心意拳中有勒马停风)、双扑、小鬼扯钻等。在理论上还有台盘步眼、心力步眼、三节照等。 从《武经玄机》与现存心意六合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李自奇正是在《武经玄机》的理论基础上创的心意六合拳。<br />(4)李自奇心意六合枪、六合拳的“师导、创修、研传。”李自奇墓碑的碑铭部分所记的“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六合枪、六和拳宗师”一语,实则记载了李自奇创心意拳六合枪的过程。师导、创修、研传、游教,实际是李自奇创心意拳六合枪的四个不同层次。师导,在堂兄李春茂教授、引导下。李春茂是李自奇的堂兄,是唐村一代武林宗师。为了武术事业,他考中贡生后,没有走向仕途为官作宦,而是重新回到千载寺,一心钻研武术,写出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等拳术理论,被称为武杰进士。李自奇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才完成心意拳、六合枪的创编的;李自奇在李春茂的师导下创心意拳六合枪的事实也回答了为什么心意、太极同源。心意拳正是在太极拳的理论的指导下创编的。创修,告诉我们心意拳六合枪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在先辈的枪法、拳法的基础上创编的。在《勇战心意枪法》序里(见《神拳拳谱》,原谱现存济源勋掌酒小郎处)特别提到张桓侯、岳武穆的枪法就是李自奇创心意六合枪的母枪法。但是,如果你熟悉我们这里的王堡枪的话(王堡枪原名六合神枪清嘉庆年间因王氏的枪法大师帮助很多清政府的官员维护社会治安出了名,从此,人们不知有六合神枪,只知有王堡枪。)你就会明白,他和任何枪法都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枪法。是他和董秉乾在李春茂的指导下,在前人枪法的基础上创修的新的心意六合枪。此外还有大栾枪、小栾枪等也是心意六合枪的一部分。唐村心意六合拳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心意六合拳有很大差异。不仅有单个动作,还有套路演示如五步七捶、三步五捶、一步三捶等,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研传、游教,是指对心意拳、六合枪的传播。心意六合枪、六合拳除了在本地的传播外,李自奇父子在山西、陕西传播的比较广泛。据《李氏家谱》记载,他们在山西陕西传拳授徒有数千人之多。<br /><br /><br />Email: meizhi822@163.com<br />邮 编:454450<br />手 机:13598532095 李嘉诚传看多了。。。就篡改家谱吧,可惜老家谱王兴亚早已发表过。如此低劣之造假!好滑稽! 王兴亚已经打电话到《武魂杂志》社揭露了你的胡说八道,你怎么不在《武魂》杂志上发表污蔑李自奇墓碑的文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