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发表于 2002-12-5 21:29:00
关于震脚,我提供自己的理解,请同好指正<p>人的任何动作都来源于 人的肌肉的松紧变换。具体地讲,动力来源于 动力肌肉群(我称为阳群)和阻力肌肉群(阴群)的阴阳切换。那么为了产生爆发,这时我们就有两种策略<br>1。切换时突然让阳群比阴群更紧,产生爆发<br>2。突然放松阴群,但阴群放松的同时,阳群不松仍然原样。那么爆发自动出现。<br>如果对于大师来讲,1,2 自然都是炉火纯青。但对于太极初学者来讲,1是以紧为先,容易产生僵,而 2 以松为主,活,自然会产生出各种好处,如在内为活血,在外体现速度快。<br>那么初学者如果一上来就故意追求震脚,那基本上是属于1类型的,并且初学者容易犯 阳群、阴群同紧同松的毛病,自己觉得很有劲,其实是自己跟自己打架,当然有伤身体。劲也出不到对方身上。<p>为了练出2,还是应先把架子盘松到一定程度。 由2的道理可见,松的越大,震脚(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爆发)也会越大。<br>太极内劲的奥妙多多
tjboy
发表于 2002-12-5 23:10:00
不要说什么阴群、阳群的。<br>应该说“牵引肌”、“对抗肌”。
生命
发表于 2002-12-6 13:11:00
看来练太极的人中也有名词僻的,有人爱好偏古中国的词语。有人讨厌之。<br>那么在言词后的道理呢?有人注意吗
生命
发表于 2002-12-6 23:31:00
之所以用阴群、阳群,就表示这个道理不仅仅可以用在打拳上。而那些事跟什么牵引肌肉、对抗肌肉远之千里,但却同样符合爆发的阴阳相切之理。<br>
龙泉
发表于 2003-2-27 11:37:00
冯老师先师从胡耀贞学气功和医学,后从发科学太极。他对太几的理解是非常深刻和科学的。陈照奎的确是太极高手,但为甚么50几岁就死了?还是死于高血压引发脑出血。再看看李小龙的死,杨澄脯中年早死。其实就是炼功过度,调养不够科学。越是功夫高。越危险。对功夫一般的人,爱震不震。<br>冯老师提昌养中长,反对疲中伤。这是科学的。练太极,要心境坦然,要勤动脑筋,只是苦练不行的。
YHP984
发表于 2003-2-27 13:25:00
冯志强的架制没有可看性,不是规范的陈式架子
无极先生
发表于 2003-2-28 21:05:00
如果说金刚捣碓只是为了放松,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未免太浅薄了点儿!但我不能对前辈说三道四,妄加评论!等我拜读前辈大作后再斟酌发言罢。但我坚信,冯老前辈绝不会这样才疏浅薄!老前辈不让振脚,很可能是出于对健康的重视!他老人家一定知道振脚是一种击技方法。决非放松而疏謀少略!只是一般人不告诉罢了。他老人家一定还记得陈发科宗师的教诲:“这个拳没虚着,每个动作都有用”。(见洪老前辈回忆录)
cnhrbzgz
发表于 2003-3-1 08:39:00
因材施教<br>因人而异
心智
发表于 2003-6-24 00:20:00
拳是什么?是技击。如果只是健身的话不如干点别的什么,何苦练拳,健身的方法多的是。拳就是打的,不是看的。
zhanshen
发表于 2003-6-24 22:56:00
对于太极拳的老前辈来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感受不一样,所以讲出来得话,也不一样,另外这些老前辈到了晚年,更主要的是考虑如何养生的问题。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