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HU 发表于 2002-7-23 17:49:00

我讲的也不一定对,有机会还是当面交流更好。希望经常参加讨论。<p>祝好<br>小胡

红枫叶 发表于 2003-10-6 09:23:00

qqqyyy先生<p>今天偶然看见你说的裆走下弧贴子,很有意思。希望<br>与你更深入的讨论。此回贴虽然与你发贴时隔很久,<br>希望你还在网上,可以看到。<p>裆走下弧是从一个高点到另一个高点,太极拳称为虚<br>实的转换。但是这个过程不是平面的,而是走立体弧<br>线的转换。意思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br>若只得上下,前后,那只是平面转换,希望留意。<p>从一个高点只要一个很小的初速,就能形成一个很大<br>的mv,而此m=mass就是身体的质量,不单是一个拳<br>头的质量,由此可知太极拳为什么用一个很小的力,<br>而能产生很大的打击力,因为我们发的是整体劲。<br>在转换时肌肉必需放松。愈松而能量愈大。你能悟<br>到转换的轻灵,希望更悟到太极拳整体的发劲方法。<br>红枫叶

入静 发表于 2003-10-6 15:44:00

裆走下弧是荡裆!<br>

xiaohu 发表于 2003-10-8 11:1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入静</u>在 <em>2003/10/06 03:44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裆走下弧是荡裆!<br></div><br>荡裆和裆走下弧不是一个概念。<br>

红枫叶 发表于 2003-10-11 10:55:00

入静<br>可说得出怎样才算荡裆,<br>又有什么不好吗?<p>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3-10 12:13:00

好,我认为是小胡感受最真的帖子!

乁小百货乁 发表于 2004-3-11 13:01:00

[这个贴子最后由乁小百货乁在 2004/03/11 01:03pm 第 2 次编辑]<br><br><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XIAOHU</u>在 <em>2001/10/12 11:08a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各位拳友,大家好 <br> &nbsp; &nbsp; &nbsp; 现在应大家之邀,将师父陈瑜先生的授拳记录略谈一二。今天先概括的谈一下懒扎衣。 <br> &nbsp; &nbsp; &nbsp; 记的今年春节我第一次到师父家里找师父学拳时,师父让我先比划两下子瞧瞧,我就将一路拳的头 ...<br></div><br><FONT size=6><strong><FONT color=#DC143C>陈瑜的拳有气势!有一口诀:练时无人似有人,打是有人似无人.</FONT></strong></FONT>

高家庄 发表于 2004-3-14 00:17:00

在网上看了有陈瑜先生在内的名家表演,觉得,只有陈瑜先生的陈氏太极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运劲时轻如飞鸿,无妄动;发劲时不露痕迹,干练惊炸,形不破体,劲不出尖。发劲后立即自然进入了轻巧的缠绵折叠的运劲。真是一种给人看了后“拍案称奇”的妙不可言的功夫。<br>而看了陈家沟的另外几个大师表演,跟陈瑜先生比较起来就太逊色了。练拳时摇晃、起伏较大的妄动较多。一点也不给人一种缠绵的感觉;而他们的发劲那么的做着,一发劲就形破体,劲出尖。照四川话说,他们的发劲是在“Ban命”,而不是在练太极拳。<br>看来,陈发科公一支的陈氏太极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可惜我老了学不了了。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3-15 14:49: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高家庄</u>在 <em>2004/03/14 00:17a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在网上看了有陈瑜先生在内的名家表演,觉得,只有陈瑜先生的陈氏太极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运劲时轻如飞鸿,无妄动;发劲时不露痕迹,干练惊炸,形不破体,劲不出尖。发劲后立即自然进入了轻巧的缠绵折叠的运劲。 ...<br></div><br>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学都行啊!高家庄先生在四川什么地方?

bjkkk 发表于 2005-8-8 18:58: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XIAOHU</I>在2001-10-12 11:08:41的发言:</B><br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5_2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各位拳友,大家好 <br /><P>&nbsp; &nbsp;&nbsp; &nbsp;现在应大家之邀,将师父陈瑜先生的授拳记录略谈一二。今天先概括的谈一下懒扎衣。 <br />&nbsp; &nbsp;&nbsp; &nbsp;记的今年春节我第一次到师父家里找师父学拳时,师父让我先比划两下子瞧瞧,我就将一路拳的头几个式子(到第二个金刚捣碓)打了一遍,当然在陈老师面前,我是非常认真了。收住式子,陈老师问另外一个跟老师学拳时间较长的师兄,“来,你提提意见,小胡的拳怎么样?”那名师兄面有难色,最后还是给了我很大面子,说:“小胡打拳的身法还是挺正的,其他嘛?!”我当时看出来了,可能是有点无法评论了。师父开门见山的说:“你打拳身法还算正,就是不分虚实,也就是不分阴阳。”我听后,真有些不服气,说我没有功夫或下盘不实我还可以接受,怎么会连虚实都不分了,那不是根本没有沾太极拳的边吗?陈老师当时微微一笑,给我讲,以懒扎衣为例,你左手立掌搭在右小臂上,右腿抬起来,这个时候重心肯定是在左腿,你要往下走式子,先下沉,重心下沉,呼气,气往下沉,准备蹬右脚,用右脚跟内侧擦地,蹬出去(吸气),这个时候,重心还在左腿,用陈老师的话讲,你的右腿如果发现右边地是空的,或是悬崖,可以随时收回来,蹬出去,觉得右边没有问题,再将右脚落实,(此时蹬脚时,陈老师强调要看着脚蹬出的方向,因为敌人在右侧,老师生动的讲,没有一个人是眼睛看着身后向前面的敌人出拳的。)移动重心时,身体先放松,下沉,重心划后弧,下弧移过去,身体随着重心的转换配合胸腰折叠(较复杂,暂不详述)转动,然后配合手法的动作,定式为懒扎衣。一个懒扎衣貌似简单,其内涵包括重心转换,呼吸,步法,手法,身法,身体的缠丝,胸腰折叠,眼神,技击体用意义(散打和推手两方面)等等,十分复杂。师父当时针对我个人的毛病还提出,我的脚底下没根,来回转,脚底碾地的声音刺拉刺拉响,这是绝对不行的,脚蹬出去了,落实了,就不能在发出那种刺拉声音了。师父当时还给我简单捏了一下懒扎衣的架子,我的汗一下就如泉涌一般。按照师父给我捏的标准懒扎衣定式,恐怕我现在没有人扶一下,也摆不出来。十一期间,大师兄周哥看了我打的拳,说我进步很大,如果他在外边不认识我,单看我的架子,也会过来问我是不是跟陈瑜先生学的。我非常感谢师兄的鼓励,但是,师兄还讲,虽然表面上看着有点小意思,但是,内涵差的还远,还是以懒扎衣定式为例,我的主要毛病是右跨根没有挤(或塞)进去,左跨根没有完全打开,一下子指出了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架子低肯定出功夫,但是低架子不是把身体的重量全压在膝盖上,不是跨根老高,小腿大腿的关节膝盖受力的低架子,按照师父陈瑜先生的说法,小腿应当和地面基本垂直,跨根放松,打开,跨根沉下去,我们要的是这种低架子,这样疼的是大腿的肌肉群,师父说,你如果肌肉疼就对了,膝盖疼就错了。 <br />&nbsp; &nbsp;&nbsp; &nbsp; 今天和大家聊聊学拳的感受,鉴于个人水平有限,可能没有正确理解师父的拳艺,请大家多提意见。 <br />&nbsp; &nbsp;&nbsp; &nbsp; 祝好 <br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小胡 <br /><P> <br /><br /><br /></div><br /><p>我对照录像看了一下,确如你所说.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听陈瑜先生讲懒扎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