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4:52:34

第十一回 &nbsp;太极绝技 <br /> <br />入室十一年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前辈及同门的推手绝技,从嘘叹其神奇到慢慢体味个中的道理,再加上师傅的口传身授,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认识越来越深刻。许多绝技似奇不奇,并非高不可攀。在此向太极界公布若干技法,望共同参研。 <br />绝技一:泰山升气。我初次目睹是1995年,当时师傅让三个小伙子前后相叠排成一列推其腰部,师傅纹丝不动,且面带微笑,毫无吃力喘息之相。按师傅的说法,再加若干人也无所谓。实际上再加也不可能,在天津某大学我尝试此法时得知,那个排在第一面对你的人的臂力已无法承受后面的人所施加的压力。此技包括我在内,许多同门师兄弟亦能演练。 <br />绝技二:金鸡独立。在泰山升气招式的基础上,我仔细体会吴氏的招式,从中悟出一种劲法,即使单腿独立也能抵住大力的推搡。笔者和某集团办公室的一名身高一米八二的小伙子尝试,起先他认为是地上的瓷砖光滑,我让他蹬着后面的文件柜,我虽站在瓷砖上他仍是推之不动,遂百思不得其解,认为不合乎物理规律。我本人在大学理论力学考过全专业第一,当然知道这不仅仅是物理所能全部揭示的。2003年我去吉林,从天池上下来,在路上歇脚,观路边长白山大好风光,一时兴起,遂让同行的吉林大区经理尝试此招,他事后说:“如果你两腿站着,我不觉奇怪,但你单腿着地,我觉着真有奥妙。” <br />绝技之三:翻江倒海。当对方俩手全力推击时可将对方掀翻在地或将其沉重的身躯提起并扔在身体后侧将其摔倒。1995年拜师后大师兄先用此招让我尝到了失足坠崖的味道。经师傅指导,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次我和一位身体健壮的朋友出去练车,闲聊时我说一下子能把他甩在身后,他笑着说,你那么瘦,我这么重,不可能。尝试时我一下将他整个身体端起来,转了半个圈放到了身体的正后方。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兄交手,也是如此把师兄摔到了身后的方凳上,砸倒了凳子,师兄差点坐到地上,被我用双手抄住。 <br />绝技之四:懒汉推。师傅教拳之初,先交徒弟们一招懒汉推。只要掌握此招,师傅说一般功夫的人都扛不住。但此招并不能使人长什么功夫,但只要你有力气,对方就会被你推得连连倒退,甚失脸面。我把此招教给了一个下属的职员,他去公园找一位师伯的弟子较量,竟推得这位有一定名气的拳手连连后退,不能自已。坦率的说,这个招式只能算是令人难堪的戏弄人招式,不学也罢。 <br />绝技之五:五行手。师伯、师傅、师叔们常讲此手。或许是太极代代相承的基本技法。两人均伸出前臂,四掌张开两两相对,用力相推。功夫深者能令对方对方站立不稳,随其意愿让你左移、右移、上跳、下跪、前仰、后合。所谓老叟戏顽童的着法,甚是有趣。师傅常给新学员讲授并演练此法。 <br />绝技之六:拍皮球。坦率的说,我只是近几天才弄清是怎么回事,以前甚至是十年的时间都云里雾里。师傅演示时拿住了对方的两臂,令对方一起一落不能自持,就好像一路走下去在拍一个皮球,让观看的人觉得非常好笑。 <br />绝技之七:单臂挂。师祖在和弟子们讲拳时,或自然的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弟子们上手攻击,师祖只以单臂一迎,攻击者就被击退数步并站立不稳,摔在地上。只此一迎,非懂劲者并拿捏甚准,实难为也。 <br />绝技之八:单指旋人。一方拿住我食指,并用力撅拿。只要力借得好,可用此指反拿对方,并以螺旋力将对方击倒。 <br />绝技之九:周身太极。此招我悟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但自觉功力不足。一气功疗养院的工人知道师祖有功夫,趁师祖路过,从后面偷偷推师祖后腰,师祖只一回头,对方已折了手腕,疼得嗷嗷直叫。师祖嘱咐他想试要知会一声,不然我全靠自然反应怎么能把握分寸。师傅讲接触点鼓荡,鼓荡之后怎么打人就看你的功力和悟性了! <br />所谓奇招不奇,据我所知许多太极师傅都能把上述招式作不同程度的演练,如果你的老师对此一无所知或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你最好不要和他学拳,因为他还根本不懂太极。北京冯志强老前辈一枝、王培生老前辈吴氏一枝、陈家沟一枝、孙氏正宗一枝,据我所知均通于此道。这一番话可能伤了一些靠太极赚些钱花或撑点脸面的所谓师傅们,但可以挽救对太极一片痴情的广大学子。当然,如果只想学学拳操,锻炼身体,另当别论。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4:53:09

第十二回 &nbsp;内功揭秘 <br /> <br />短短七天的回国时间,真是倍加珍惜,恰逢师傅从南方授拳归来,正在开办陈氏一路培训班,我义不容辞的担当了助教的脚色。所谓教学相长,在前面领拳,是最好的规范自己拳架的机会,也是最有助于长功夫的一种练拳方式。初学者懵懵懂懂,会提出好多问题,一招一式容不得你马虎,并且要反复演练,长此下去,不长功夫也难。<br />提及出书一事,师傅说他的《内功揭秘》已完成书稿,国内几位著名的武术家已为之作序,著名书法家也为之题词,并已联系了由有关出版社出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师傅嘱我写一写练功体会,顺便把练功的照片重排一下,只可惜来去匆匆,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br />以下是早期写的一篇概述性文字,不妨借此对师傅的内功做一个梗概的介绍: <br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是中华武术的巅峰之作,是近几百年来炎黄子孙传承之瑰宝。<br />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功夫,创造性的与阴阳之理、五行之说、八卦之数相融合,借象取意,使武术之法植根于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幻化出无限之机变、无穷之组合、无止之生机、无尽之魅力。<br />内功是太极、形意、八卦的精髓和灵魂,武术家历来将之奉为至宝,只在弟子中传授,从不轻易示人。恩师9岁拜北京著名拳师“活猴”丁连堂学形意拳;1968年追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王巨章习仙衣八卦掌;1982年有幸被太极大师李经梧纳为入室弟子;经梧大师去世后,恩师再拜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为师继续研习太极拳。四位师祖择心爱之才为徒,倾其囊而授,将三大拳技和本门内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恩师。<br />三派内功虽形式有异,其原理相通,一脉相承。恩师习练的气托功、太极内功、三心归一功有其共同特点:第一,讲究凝神、调息、全身放松。功法开始和结束都要求意念集中、呼吸细慢匀长;自百会至涌泉,全身的骨骼、肌肉、血脉都处于空松的状态。第二,讲究吸贴抓闭,充实带脉。引涌泉之气至命门,使命门内力优先得到巩固,继而充实整个带脉,复引命门之气行于身体某个部位,应用于技击。第三,讲究气血循环、周而复始。身法始于无极又归于无极,内气源自涌泉复归于涌泉,通而无滞。在恩师的指导下,只要依法而练,不会出现任何偏差。第四,讲究活练,注重运用。气托功法可借助外力迫使习练者压低桩法,增强臂部弸力,施之于人,搭手即可将对方弸起,使其丧失根基;太极内功可使带脉充实,松沉劲力加强,长期习练,任人施力于身,可保持身形岿然不动;三心归一功将命门之气引至夹脊,运之于臂,瞬时发力,可使杀伤力出乎想象地提高。第五,讲究随机应变,富于变化。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外形变化全赖内气转换。<br />《内功揭秘》是四位师祖的门内要窍,是历代武术家心血的结晶,更是习武之人梦寐以求的至宝。将其公诸于世,乃无量之功德,后世之福音。相信这些曾为武术家为保持自身技击优势从轻易外传的内功的普及,必将为武术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4:53:55

第十三回 &nbsp;虚灵幻境<br />梦境中的城阳山全然失去了色彩,景色混混沌沌,包裹在夜雾之中。我带着几分得意对祖师说,我已通览各种气功典籍,并将数百万字的论述概括为一句话:“全体透空而为无极,专著一处即成太极,调息而动催动五行,变换八方遂成万法。”祖师拿出一枚刻字玉璧(注:暗指一九七五年长沙马王堆挖掘时出土的战国后期文物&lt;行气玉佩铭&gt;),问:“可识此物。”我答:“不识。”祖师说:“可道之道,非恒道也;汝参研此字,日有所功,月有所解,生命所终,道之所成。”“祖师,我初步领悟几项太极绝技,可算登堂入室?如此用功,能否达于化境。”祖师:“太极大道,允执阙中,汝能持中否?” <br />再问:“各派名师,纷纷立门立说,谁为太极正宗,何谓太极真谛”。祖师云:“名可名,非恒名。大道至简,岂在多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顺之立于己,逆之害于人。太极之法,参透虚、实、顺、逆、中五字足以。”<br />言罢,祖师悄然遁去,我仍沉留在梦中。 &nbsp; &nbsp; &nbsp;<br />解释:<br /> &nbsp; &nbsp;1、玉璧上的字——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 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br /> &nbsp; &nbsp;2、可道之道,非恒道也——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br /> &nbsp; &nbsp;3、允执阙中——尧帝传位于舜帝时制定的标准,允,允诺;执,执政;阙,确认;中,秉持中道。<br /> &nbsp; &nbsp;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引自《黄帝内经》,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原则。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4:56

第十四回 &nbsp;海外传道 <br /><br />序 <br /><br />在国外,为谋划一个项目,既与该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工业局局长、项目所在省省长等一些显贵周旋,也结识了一些市井平民。徒弟是平民中的一员。<br />巴蜀晓阳是一家中资饭店的厨师,在异国他乡,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位中意的异性伴侣----玛丽,并已决定于2007年1月初正式结下跨国姻缘。玛丽一个弟弟----勒克,经常陪姐姐一起来这家饭店,我长期住在这家饭店,通过巴蜀晓阳与两姐弟相识。<br />2006年12月20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深夜,勒克独自在家中睡觉,一名歹徒破窗而入,在屋里搜寻钱物,勒克从睡梦中醒来,察觉客厅有情况,蹑足而入,从身后突然抱住歹徒,与歹徒搏斗起来。勒克只有17岁,歹徒35岁左右,是一彪形大汉,摔打中,勒克一拳打到了对方的牙齿上,歹徒的拳头也砸到勒克的右眼眶,勒克的臂部、胸部、后背多处受伤。事情发生后,勒克萌发了学功夫的愿望,通过晓阳介绍,决定向我学拳。<br />同月29日,是勒克学拳的第一天。被歹徒打中的右眼眶留有青斑,打中歹徒牙齿的右拳尚有一个肿块,仔细地端详这个异国的弟子,脸上虽带着孩子般的稚气,个头倒高出我半头,两手粗大,身体显然比头部壮一号,体力很好。<br />我询问被打的情形,勒克边演示,边以右拳击向我眼部,我以十字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架住其右拳,旋手锁住其腕下採,勒克于是以左袭来,我右手仍拿起右腕,左手又反拿起左腕,将其两臂交叉一锁,随即以弸力前发,勒克出乎意料的哎呀一声,仰身跌向后面的沙发。接下来我又告诉勒克,如果我加速下採,勒克不会有出左拳的机会。演示时我一下把勒克採得弯下了腰。接下来,便可以随意摆弄了。<br /> &nbsp; &nbsp;勒克觉着跌出时很后怕,两脚离地而起,身子越过了长沙发的木扶手,唯恐腰部摔在木扶手上。我告诉他,这就是太极的弸劲。实际上我刚才用了八卦六十四掌中的两掌,形意的步法和太极的弸法。<br />我告诉他,太极有八法——弸、捋、挤、按、採、挒、肘、靠。这第一课,就从弸开始。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5:31

第十五回 &nbsp;弸发致远 <br />诗云:<br />太极用法莫拘泥,本卸拆变化神奇;<br />外弸勿舍粘随意,半圈能解万钧击。<br />擎起敌身双足起,缓吸蓄力藏玄机;<br />前足擦地中踏远,弸发弧线问青天。<br />解曰:<br />武术之法,有本、卸、拆、变之说。本指本架,是太极传统套路;卸是从套路中把实用的招法卸下来;拆是拆而解之以为用;变是随机应变,相机行事。太极弸劲是基础,太极内功练的是弸劲,太极外用靠的也是弸劲。没有弸劲谈不上粘连粘随,更谈不上听劲化劲,太极其他诸法无以为用。练家云,半个圈打人。此言千真万确,画整圈打不了人,反会祸及自身。双臂互搭时对手先发力,我以太极起式将双臂弸起,随即视其力量方向以半个圈引化,此时对方双足足跟已离地,根基尽失,一方面继续借惯力前攻,一方面开始借助我方身体维持其自身平衡,我以半个圈将对方力量移向我身体边缘,此时对方已无从发力,所谓引进落空,命悬一线。化解时缓慢吸气,中气越来越足,暗藏反攻玄机。发力时前足离地一寸,以不失本身重心为限,长驱直入踏进对方中门,前掌按于对方前胸,向前向上弧线发力,用意是把对方双脚拔起,抛向蓝天。<br />效果:<br />发力干脆,对方当即仰身跌出;对方一只脚先落地时,则仰身站立不稳连连倒退数步跌于长外。<br />授拳实践:<br />授拳从对练开始,我先让勒克进攻,随后先后数次把他摔在沙发上,让他充分体验太极令人惊魂的抛摔用法。随即为他当靶子,一点一点纠正动作要领,直至其用力得当把我摔倒。继之把实用招式固定为单练式,嘱其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反复演练。<br />花絮:<br />勒克回家后当即向他哥哥----特尔炫耀,说他能将哥哥打飞,而且飞得很远。他哥哥和他打架,从没输过,将信将疑的到庭院比试。勒克依所学发了一掌,哥哥----特尔纹丝没动,随即大笑:“扯淡,还说什么打飞,还飞得很远,骗人的!哈、哈、哈、哈”。<br />笔者云:<br />诸位看客,大道至简,但简中寓繁,只此一式,又岂能得于朝夕之间!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6:09

第十六回 捋转凤旋 <br />前言: <br />勒克这周是迫不及待了,上周二就传话说一周才练一次等的时间太长了,本来说周六、周日什么时候提前约一下,可勒克铁定把时间锁定在周六上午,对他来说再熬上半天就等于把他像鱿鱼一样放在铁板上煎熬。由此看来中国功夫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同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哪怕我只是中华武林的一个小人物,说好听一点只能算一个业余爱好者。<br />勒克悟性不错,一来到我的住所就来回打了几趟弸的单练式,看起来倒像那么回事。我纠正了他三个不准确的地方,一是后退要弯曲支撑,力占七分;二是前腿踏出用意要远,只有延长作用时间,才能把对方发得更远;三是要用腰力,只用胳膊的力量,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br />接下来,开始教第二式。<br />诗云: <br />离弦之箭冲九天,凤啄箭梢巧盘旋;<br />直来横走是天理,弸发捋化亦妙拳。<br />左手刁腕牵且转,右掌塌进碾又旋;<br />三七横步松双胯,得势膝掌如雷电。<br />解曰: <br />形意、八卦、太极师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直来横走,斜打直还”。简单的概括内家化解的招式莫外于此。对方右手发弸式击我前胸,我左手横刁其腕,如雄鹰之喙横向叼住飞来的箭梢,悠着劲使之扭转,不离不弃,不丢不顶,享受着粘连黏随的妙趣;右手反按其胸部,先是四指接触,继而掌根着力,随着力掌根外顶里旋,旋至虎口朝上,此即所谓下塌外碾。此时对方十个有九个会身不由己失去重心随外碾之势向右跌去。此时八卦名家程廷华所倡导的“快、狠、变”就派上了用场,我提右膝力撞其裆部,击右掌同样以弸式还以颜色。<br />要点: <br />左手顺势粘连黏随,右手助力下塌外碾。两腿呈三七马步,两胯松开。得势后方提右膝进右步,以闪电之速,雷霆万钧之势攻出。懂内功者,此时打出哼哈二气,更见神奇。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6:39

第十七回 &nbsp;挤传八方 <br />诗云: <br /> &nbsp; &nbsp; &nbsp; &nbsp;十个艺人八不知,九个艺人九不全;<br />挤非向前双搭手,非招非式一劲然。<br />外挤八方到天边,内挤周身成一线;<br />外强內虚空城险,弃外守內三关悬。<br />解曰: <br />“弸、捋、挤、按”劲法也,许多人把它解释为四肢如何摆放变化的招式,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手掌就可以针对对方打出这四个劲别,何必非要两手相搭向前挤出。既教条又牺牲了太极劲法的精髓。挤有外挤和内挤之分,其方向相反,异曲同工,需相机而用。对方施捋劲,施力点在我反击点外侧,我则发力外挤,意想身躯向四面八方膨胀;对方施力点在我反击点内侧,我则发力内挤,意想身躯向体内缩称一点;外挤后以捋劲反击,内挤后多以採劲应对。挤劲本身杀伤力不大,且容易遇险,外挤则內虚,内挤则外虚,须提防对方后续的杀手。<br />花絮: <br />师傅与国内一位泰斗级大师研究劲法时,老前辈双手相搭摆出挤式让师傅进攻,其用意是我如铁桶一般任你从八方来袭,可没想到师傅将双手插入其手臂内侧轻轻一拨,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铁桶,顷刻间土崩瓦解,老前辈笑着说:“你小子心眼太多”,师傅说“我知道从外边肯定动不了您”。<br />无独有偶,大师兄和与另一位前辈讨教,此前辈在外围没化开大师兄的进攻,劲路內敛,持内功深厚任大师兄变换招式竟寸步不移,大师兄情急之下,双手环握此前辈两肋,硬生生把前辈端离地面,挪了挪位置。<br />这就印证了所谓“外强內虚空城险,弃外守內三关悬。”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7:09

第十八回 &nbsp;按陷东南 <br />前言:<br />我对自己这位国外的学生非常满意,我想教上他三个月,即便是到了满目太极的古岛,他也能击败许多学了三、五年的选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将十多年的“血泪总结”,浅而易解的和盘托出,一股脑地交给了这位有志惩恶扬善的热血青年!<br />诗云: <br /> &nbsp; &nbsp;尔挤八方向天边,我按大地陷东南;<br /> &nbsp; &nbsp;两手轻拂身亦转,彼回我弸一循环。<br /> &nbsp; &nbsp;单练弸按走直线,捋挤相克四周圈;<br /> &nbsp; &nbsp;双轮莫失题中意,四劲巧用鬼亦难。<br />解曰: <br />有人把天比作穹隆,也有人把中国的地势说成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恰恰反映了太极挤、按两式。挤劲向穹隆一样对称圆满,气充四面八方;按劲则向东南的大海,愣是把大地压得西北方向仰之弥高、东南方向俯之弥深。也同样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br />单练时最好把弸、捋、挤、按拆开单练,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四个劲别的真实含义。两人打轮有利于把四个劲别贯穿起来,但过于机械,不利于灵活运用。<br />要点: <br />对方施挤劲把我力点向外撑,我以两手轻轻敷盖在其肘上,向下按随即向外引,对方撤身,我上步以弸劲发之。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7:39

第十九回 &nbsp;採落深渊<br />诗云:<br />敌方按带我施弸,翻掌旋腕二指冲;<br />岂容泥翁身形稳,反手急採鬼神惊。<br />提膝让开天涯路,横身发尔坠渊中;<br />俯之弥深已意外,焉知横抛雾里行。<br />解曰:<br />对方双掌按于我肘弯处,或向前向下按压或向后向下按带,我均可翻掌心向上,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小指撮拢,双手食指指向对方喉咙施弸力破解之。此时对方站立不稳,脚尖翘起有向后仰跌之势,我不容其变化,再翻手急向下向斜后方猛採其双腕,敌向前向外扑出。我一方面提膝让开对方前仆通道,紧接着又向右(或左)横向进步,发力将前仆之敌横向抛出。<br />要点:<br />双手外弸,莫退莫引,关键在旋臂前冲,随旋随弸,任对方有再大的力气也能将其攻势化解并使其失去重心,此时我反复给勒克演练他才掌握要领。<br />回採要急,对方刚刚后仰又遭到猛烈地向前向下向斜后方採带,更料不到又遭横向的瞬间乏力。所谓拳打梦中人,急变更惊魂!

幽燕雨落 发表于 2010-6-3 15:08:19

第二十回 &nbsp;挒地撕天 <br />诗云: <br /> &nbsp; &nbsp; &nbsp; &nbsp;双手遭採莫迟缓,后腿急进向西南;<br /> &nbsp; &nbsp; &nbsp; &nbsp;前手先行斜下探,且随且进护裆前。<br /> &nbsp; &nbsp; &nbsp; &nbsp;前足落地身形稳,两拳相握在腹前,<br /> &nbsp; &nbsp; &nbsp; &nbsp;右拳向上似挒地,左拳向下如撕天。<br />解曰: <br />假定对方面向东,向西南方向急採。我随对方採劲左腿急向西南迈出,两手稍顺随有俯之弥深泄其劲力之意,同时右手稍前探防其右膝攻我裆部。前足落稳后,后足有提起之势,两手握拳犹如扯开中间一物,相向向左下、右上用力,对方双採之力被瞬间瓦解,此时我右腿跟进蓄势进攻。<br />要点: <br />打个形象的比喻:扯布时先将布料剪开一个小口,随即双手各捏一侧,两臂随即向两侧一扯,布料即被撕开,这里用的就是挒劲。大家不妨多做实验,对方双採时我上步双挒不仅有效,随后的攻势也极具威胁。<br />当然有挒劲多个变种,上述只是其中一个用法。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奇遇记(亲身经历,隐去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