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3 1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回 虚灵幻境 梦境中的城阳山全然失去了色彩,景色混混沌沌,包裹在夜雾之中。我带着几分得意对祖师说,我已通览各种气功典籍,并将数百万字的论述概括为一句话:“全体透空而为无极,专著一处即成太极,调息而动催动五行,变换八方遂成万法。”祖师拿出一枚刻字玉璧(注:暗指一九七五年长沙马王堆挖掘时出土的战国后期文物<行气玉佩铭>),问:“可识此物。”我答:“不识。”祖师说:“可道之道,非恒道也;汝参研此字,日有所功,月有所解,生命所终,道之所成。”“祖师,我初步领悟几项太极绝技,可算登堂入室?如此用功,能否达于化境。”祖师:“太极大道,允执阙中,汝能持中否?” 再问:“各派名师,纷纷立门立说,谁为太极正宗,何谓太极真谛”。祖师云:“名可名,非恒名。大道至简,岂在多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顺之立于己,逆之害于人。太极之法,参透虚、实、顺、逆、中五字足以。” 言罢,祖师悄然遁去,我仍沉留在梦中。 解释: 1、玉璧上的字——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 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2、可道之道,非恒道也——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3、允执阙中——尧帝传位于舜帝时制定的标准,允,允诺;执,执政;阙,确认;中,秉持中道。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引自《黄帝内经》,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