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堂
发表于 2004-11-19 10:46: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tjboy</I>在2002-12-21 1:21:16的发言:</B><br />各有擅长。实用时一定是分不清的。瞬时变化,谁在思考?练好功夫,实作之时,信手拈来,云手任变。</div><br /><br />确实如此!
蛰心
发表于 2004-11-28 14:28:00
看了天剑流星兄的帖子,不禁想起精武会的陈铁生以“尊我斋主人”为名写的《少林拳术秘诀》,其中写到“缠丝手”,又名“猿手”、“云手”。手法介绍较简单,只说是双手划两个部分交叉的圆圈,看不出与太极的“云手”有什么区别。用法是以格挡为主,被认为是一切裁手法的基础。
病猫
发表于 2004-12-2 10:0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禅</I>在2003-1-3 21:01:28的发言:</B><br />说的有道理,但为什么杨式的手心向内,而陈式的向外?</div><br /><P>陈杨之别,一个是缠丝劲,一个是抽丝劲,这在云手中体现得最突出。云手至最高处,手心向内有刁拿的意思,向外有缠拿反拿之意。其实,在这之后都要坐腕转换的,道理就一样了,只是杨式不明显。</P>
蛰心
发表于 2004-12-3 13:10:00
其实哪有什么区别?别说陈、杨,就是少林的云手和太极的也一样。呵呵,中国武术的直拳和拳击也没什么不同!要说不同,不在外形上,不在具体的一招一式上。
河洛无相功
发表于 2004-12-8 20:06:00
<P>刚学太极半月</P><P>我认为云手左右不同,是人多用右手的习惯</P><P>杨式手心向内,当然也可向外,如擒拿的缠丝手</P><P>向内和杨式的含蓄有关</P><P>见笑</P>
松鼠
发表于 2005-6-10 12:58:00
我觉得不是缠丝劲,和杨式一样是走化劲,意境一样,陈式动作明显些,杨式隐藏些。
山岳江河
发表于 2005-11-16 13:53:00
<P>太极禅说杨式没有一触即发的功夫,难胜陈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深入杨氏陈式两家拳学的三摩之地通得道要?还是见过杨陈顶级高手比试?</P><br /><P>还有一个网友说杨氏是养生的,陈式是搏命的。可是杨式田兆麟,还有李雅轩的弟子在解放前杭州四川等地无护具无限制打死白打的擂台上战绩辉煌,而陈式解放前有谁上过全国或地区性的搏命擂台(自己在家立擂别的门派都不知道且当时的报纸全无记载报道的最好别算了)。</P><br /><P>其实天下太极是一家,求同存异的好。尤其不能说杨氏当初跟陈式学得就永远不如陈式,看看拳击源以希腊,足球源以英国,围棋源以中国,结果怎么样?还有个典型的例子是李昌镐之于曹薰铉,要不怎么中国有句古话叫青出于蓝,后边那句话俺一时忘了,嘿嘿!</P><br /><P>而且陈式拳里也有很多如冯志强、张志俊、洪均生,王西安等朱天才等外姓弟子就一定不如陈小旺、陈正雷、陈小星等陈氏本家么?全国其他地区的陈式就一定不如陈家沟的工夫好么?我看未必,有时恰恰相反!</P><br /><P>不当之处望海涵!</P><br /><br /><br />
太极禅
发表于 2005-11-17 13:22:00
山河兄:<br />我哪里有说过杨式没有一触即发的工夫呢,而正相反,我在论坛发表过我体会过杨式高手一触即发的高功,你误会了.<br />请大家继续讨论.
sharpstone
发表于 2005-11-18 23:05: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以下是引用<em>太极好!</em>在2003-2-25 15:39:00的发言:</strong>前些天问了一下老师,老师大概说,陈式云手向外以采为主,进攻意图较明显,初学易抬肘。杨式以朋为主,防守之意,能更好地体现沉肩坠肘。不知道禅兄的看法如何?</div><br />你已经找到答案了。陈杨相遇,善采者,陈赢;善朋者,杨赢。
功夫鼠
发表于 2005-11-21 18:35:00
看了半天总算看完了,对于陈杨云手的区别各位高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我在刚学拳时也是象这样的想的太多,常被师傅骂成是学死拳。当时我问的问题是陈杨的白鹤亮翅之右手掌区别。陈的斜向前、杨的斜向后。我师傅的解释是,向前向后都是一样的,只是劲点不同罢了。师傅教了你一、二,你要知道三四,五六……自己要多动脑子。<br /> 再如金钢捣碓,右拳砸向左掌心是金钢捣碓,对方一拳打来我左手接手右拳同样砸向左掌方向也是金钢捣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