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讯选编
练太极拳的“五字诀” 马岳梁<p>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p>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br>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p>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p>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p> 恒,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个人体质和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br>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p> 太极拳要以"轻灵"为 纲 <p> 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 马海龙 <p> 练太极拳的人,必须以"轻灵"为首要遵守的法则。这是根据太极拳原理而制定的原则。《太极拳经》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里所指的“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的。太极拳为道家的行功,注重武德修养,注重于内部的修炼,而不在于外部的刚力。这就是太极拳占其他 一些以刚力为主的武术重要的的区别!<br> 太极拳每一姿势要求中正安舒,每一个动作要求轻灵圆活,绝无刚猛激烈致敌死地之意,此为“仁术”。因此,我们在练习时必须严格遵守“轻灵圆活”的原则。尤其是初学者,必须时刻注意,才能中规中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太极拳要注意三个要点:<br> 一、一不用气,用气则滞。这里的“用气”是指练太极拳时,运气必须平和,不能浮躁、急骤。如果浮躁、急骤必然导致动作失调。产生和“以心行气,顺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使利从心。”(见《十三势行功心解》背道而驰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弊病。<br> 二、二不用力,有力则断。太极拳并非不用力,而是不能用浊力,即暴发力。因为用暴发力,不易连贯,容易产生“断”的弊病。刚力在力学上称之为“矢量”,与速度存在相关的关系。不同的人,力量是不同的。力量大的总是能胜过力量小的人。故在武术中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与之相反,太极拳则不以力取胜。而是以“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形武胜之。这是两种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学者不能不查。<br> 三、三不用法,用法则尽。这里的“法”是指人为,刻意追求某些不正确的练法。与正确的练法是本质上不同的。太极拳崇尚自然,以养气蓄劲为重要的练习形式,要求柔中蓄刚,刚柔相济,精神内敛,形神合一。<br>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要以“轻灵”为纲?《太极拳》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灵就是要求从“静、轻、慢、连”中产生。静能神安,轻能力沉,慢能蓄劲,连能变换虚实。<br> 轻灵就是从灵敏度着手(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动作要求精密、准确,所谓“手、眼、身、法、步”都要中规中矩。这样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收获。<p> 摘自《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讯 》 <br> <p> <br> 马海龙先生简介<br>1934年出生, 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马岳梁之子。 7岁开始跟随吴鉴泉学习太极拳,数十年练功不辍。 他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实验工作, 90年代才步入武术界,自称是“武术界的新兵”。他现在担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对太极拳理论颇有研究,出版有《太极本义》。 <br> 吴式太极拳及鉴泉太极拳社 <p> 马江燕 <br> <br> 吴式太极拳是我国武林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他具有完整的体系,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br> 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1870-1942)河北大兴人,自幼由其尊人满族人全佑(1834-1902)传授太极拳。全佑系河北永年县人杨露禅(1799-1872)之弟子。清同治年间,杨露禅在北京旗营任武术教师时,从学者颇多,能得真传者,全佑其一也。鉴泉宗师幼承庭训,及长愈致力于研究,拳艺日臻化境,为目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全佑宗师擅于骑射,有镫里藏身以及在驰马背上作倒竖蜻蜓等绝技。全佑宗师对祖传的太极拳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做了一些修润和充实。吴式太极拳功架紧凑,松静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穿的太极拳固有的风格。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太极二十四枪、太极扎四枪与黏杆等。 <p> <br> 鉴泉宗师于1928年迁居上海,传授拳术,从此吴式太极拳在南方日益得到发展。1932年上海成立鉴泉太极拳社。1935年在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建造鉴泉厅,为学员提供了学习与练功场所。1942年鉴泉宗师逝世,其后上海鉴泉社由其长女吴英华及长婿马岳梁负责。<br> 吴式太极拳自全佑公受业于杨家起,迄今一个半世纪,门墙桃李,遍布全国,且发展至香港、澳门、新加坡、吉隆坡、菲律宾、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如香港有鉴泉太极拳总社和分社,新加坡有鉴泉太极健身社,马来西亚有吴式太极拳学会,荷兰、英国皆有分社等,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作为鉴泉社创始基地的上海,在社长吴英华、副社长马岳梁及原鉴泉社理事、社友等热心筹备下,鉴泉社于1980年正式复社。 <p> ---摘选《吴式太极剑》<br> <br> <br> <br> 吴式太极拳简介 吴英华 <br> <br> 吴式太极拳系满族人全佑先生 (1834一1902)所创。全佑从杨露禅(1799一1872)学杨式太极拳大架,后来拜杨禄禅先生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为师学杨式太极拳小架,实际上仍由杨露禅亲自传授。经过数年勤学苦练,全佑长于柔化。<br> <br> 全佑先生之子吴鉴泉先生(1870一1942)“贯满族音译故姓吴”。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且有镫里藏身的技术。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对太极拳的造诣日益精深。1912年后,杨氏门中一弟子许禹生(1879一1945)在北京创立体育研究社,邀请杨少侯、杨澄甫(1883-1936)、吴鉴泉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 <br> <br> 吴鉴泉先生对家传的太极拳,在教学上不断发展,逐步修润和充实。在慢架中,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和规距,成为连绵不断,符合太极阴阳理论的功架,特点更加明显,从而自成流派,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快架子,则仍保留跳跃和发劲等身法、手法,便于太极拳爱好者进一步锻炼。 <br> <br> 吴式太极拳的功架紧凑,松静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串的特有风格。推手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手法严密,着数多样化,细腻绵柔,守静而不妄动。活步大搏,更是机动灵活,粘走咸宜。烂采花是散手,更是出神入化,动若江河,非笔墨所能描述。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13枪(大枪),太极刀枪,太极扎四枪和粘杆等。<br> <br> 吴鉴泉先生于1928年迁居上海,广为传授吴式太极拳。于1935年创设鉴泉太极拳社。1939年在上海西藏路青年会10楼,建造鉴泉厅,为吴式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练习的场所。1942年吴鉴泉先生不幸去世,诚为吴式太极拳的重大损失。上海社务由吴英华、马岳梁负责。其国外拳社已发展到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联合国亦有太极拳俱乐部教授吴式太极拳。目前吴式太极拳已遍传于国内外,造福于世界人民,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12_282_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推手 马海龙印象 燕侠<p><br> 身着白衣白裤的马海龙,面容平静,举止从容,言语平和,颇有大家风范。他演练的吴式太极拳,动作中规中矩,平静安舒,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于平缓柔和中显现出绵绵不断地劲力。<br>与马海龙先生长谈,在他那平凡的话语中时常闪现出睿智的光芒。这时的马海龙给人的感觉,已经不仅仅是个太极拳名家了,而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br> 出身武林入学府<br> 在武林中,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马海龙这个名字。但是,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不知道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没有不知道当代太极拳大师吴英华和马岳梁的。马海龙就是吴鉴泉的外孙子,吴英华、马岳梁之子。<br> 马海龙今年67年。“7岁那年,我就开始跟我外祖父吴鉴泉学习太极拳,外祖父过世后,我又跟母亲吴英华学拳。那时学拳,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爱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是太极拳世家,我们必须把太极拳继承下来。”马海龙说。正像许多中国的武术世家一样,他们把祖传的武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小就严格要求,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千古。<br> 按理说,子承父业,作为太极拳大师吴英华和马岳梁之子,又从小得到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真传,马海龙顺理成章应该成为武林中人,早早地就在武术界打出一片天地。可是,马海龙从少年时代起就从未涉足武林,而是活跃在医疗科学领域。<br> 20世纪50年代,马海龙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他长期在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的临床实验室从事技术工作,曾经任中心实验室主任,职称是副主任技师。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知识分子,马海龙感慨颇深:“我们这一代人是共产党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对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虽然没有进入武术界,可是我一直没有间断太极拳的练习和研究。受过高等教育对我现在研究太极拳理论有很大好处。因为古典太极拳理论的文字古雅难懂,没有好的古文基础是不行的。”他一再声称,研究太极拳理论是他的业余爱好。<br> 现在的马海龙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他终于又重返武术界--担任了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p>子承父业传太极<p> “说心里话,我一直不愿意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安静,不胺抛头露面,爱好研究问题,写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又加上我长期在武术界之外,对武术界内部的事不了解,所以当这个社长真有点勉为其难。”谈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鉴泉太极拳社,马海龙感慨地说。<br> 1985年,当时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的吴英华老人准备让儿子马海龙将来接替自己的社长一职。可是,马海龙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一直没有答应。随着父母年事越来越高,看着他们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奔波劳碌,马海龙深受感动。在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后,马海龙承担起了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br> 在上海,鉴泉太极拳社是除了精武体育会外历史最悠久的武术社团组织,是1935年吴鉴泉先生亲手创办的,已经成立有六十多年。鉴泉太极拳社一直致力于传播吴式太极拳,培养了大指的太极拳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担此重任,马海龙深感责任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总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br> 可是,在鉴泉太极拳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年社里的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拳社有会员400多人,每个月都组织活动,或举行观摩表演,或举行学术讲座。2000年我们参加上海第五届国际武术博览会,在会上,鉴泉太极拳社做了专场表演。我们还编辑出版了《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为武术界留下了珍贵的资料。2001年,我们多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太极拳活动。”马海龙介绍道。<br> 马海龙虽然自谦是“武术界的一名新兵”,可是,由于自幼秉承家学,又勤学苦练,太极拳功夫和理论造诣很深,所以他这个一出山就成了备受太极拳爱好者欢迎的太极拳名家。这几年,他曾经三次出访德国传授太极拳,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在国内,他参加各种太极拳大会,进行表演,举办讲座,手把手地辅导,深受太极拳迷们的好评。对此,马海龙先生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具有献身精神,要把太极拳当作一项毕生的事业来传播。大师不是自封的,而是群众给的。”他讲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已旨耄耄老人,还为了太极拳事业殚精竭虑,“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r> “作为后代子孙,不把太极拳很好地传播下去,我们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马海龙说。在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马海龙作为吴式太极拳的传人,每到一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也认真细致地向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传拳授艺。<p>穷究拳理抓基础<p> 谈到太极拳发展的现状,马海龙在欣喜之余总感到几分忧虑。<br>要发展我们国家的国粹武术,必须抓基础。现在我是忧虑的是我们的武术基础不太牢固。马海龙说。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基础包括武术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武术的技术基础就是基本功的训练,“研究太极拳理论首先要研究古典的太极拳理论,这就需要具有很好的古文基础。经过研究古典太极理论,我写了一篇《太极本义》,全面解释了什么是太极。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搞不清楚,是练不好太极拳的。”<br> “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武术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极拳。有人把太极搞得很玄妙,其实它是一个很朴素的东西。世界上的万物就是一个太极,太极就是阴阳转化。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中间的意义是很深的。老子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讲祸福关系,他是在讲世界万物的变化道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中国古典的太极理论之上的。”<br> “还有,什么是太极图?太极图为什么在宋朝出现?这就要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朝,就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当时,理学大师周敦颐等人经常在一起研讨,这就导致了太极图的出现。”<br> “学好太极拳,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明白原理,也就是我前面讲的要明白什么是太极。任何事物,没有理论基础是不成的,包括武术在内,任何事物都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升华提高。第二是研究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鉴。练拳也是这样,我们也可以从我们过去的学拳历史中得到借鉴,还可以向前辈们学习借鉴。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好不好,都要反复比较,自己去研究。第三是研究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道家的行功,被称做哲学拳、文化拳,不提高文化素质怎么行。”<br> 马海龙深入浅出地讲着深奥的太极拳理论,他认为天下太极是一家,就说吴式太极拳吧,人们都说杨式太极拳分大架和小架,吴式太极拳继承的是小架。其实,吴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出现后来的差别,是杨露禅祖师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分化不是人为的分化,是继承革新的问题?”<br> 最后,马海龙说:“现代社会很浮躁,人们学太极拳也没有耐心。有的人重视推手,不重视拳架,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推手很重要,但是拳架更重要,不练习拳架是练不出柔化的劲力来的。小时候,外祖父教我们拳时,开始是不教推手的,要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学推手。”<br> “基础很重要,一定要把基础打好。”马海龙反复强调这一点。 <p><p><br> 马海龙先生简介<br>1934年出生, 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马岳梁之子。 7岁开始跟随吴鉴泉学习太极拳,数十年练功不辍。....<br>1942年鉴泉宗师逝世,.....<p>马海龙7岁时是1941年。42年吴鉴泉逝世。<br>他也有脸说跟吴鉴泉学的拳?!<br>七岁的毛孩子给他一年能学多少东西?<br>简直是天下大稽!<br> “呸”就是一只吃屎的狗,你让它溜达溜达找人下下棋陶冶陶冶情操,它是那块料吗?<p>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Dragonman</u>在 <em>2004/02/26 08:23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呸”就是一只吃屎的狗,你让它溜达溜达找人下下棋陶冶陶冶情操,它是那块料吗?<br></div><p> 吃屎?大概只好吐了。否则怎么“呸”呢?还是让“呸”谈谈拜了什么师,学到了什么功夫,也不要忘记把拜师帖传上来让大家看看。否则肯定也是个欺世盗名之辈!<br> <a href="http://www.wutaichi.com/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网站开通" target="_blank">http://www.wutaichi.com/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网站开通</a>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