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峨嵋菊石 :一篇老文章《对太极拳的一点见解》.下
<P><STRONG>致峨嵋菊石 :一篇老文章《对太极拳的一点见解》.下</STRONG></P><br /><P><STRONG> 作者:太极散人<BR><BR></STRONG>> 六。开合<BR>> <BR>> 陈鑫说:“太极拳,开合二字足矣。” 足见开合的重要性。<BR>> 有的人说一开开到毫发毛巅。一合收于丹田。还有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实也只是说了一个方<BR><BR>面。古谱说“收既是放”“合既是出”又该做何解释呢一阴一阳谓之拳,其妙处全在阴阳互为其根。<BR>> <BR>> 七。松塌。<BR>> <BR>> 松塌是指和对方搭手或者散推的结合部位(粘着点)的紧密程度。不管你是推对方还是对方推你的粘着点<BR><BR>。切不可有丝毫的松动懈怠(空间)。这样就好象是电机与水泵的关系,。靠的是中间的(连轴器即靠背轮)<BR><BR>的粘着点。你的运转就好象是电机的旋转。对方则是被动的(水泵)旋转。自然又象是一个开着电风扇。你向<BR><BR>他投上一个纸团或者是什么物体。必然会被电风扇的旋转顺着切线的方向击打摔甩出去。这个还是离不开缠法<BR><BR>。<BR>> <BR>> 八。力量<BR>> <BR>> 对力量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太极拳的。希望能通过这个问题使大家明白太极拳的道理。<BR>> 太极拳的推手或者散手时。作用在对方时候都是以合力(整体的。周身的旋转和缠丝)作用在对手的一个点<BR><BR>上。即是以整体打击局部。当让是显得力量大喽。所以说<BR>> 发人于丈外不过是雕虫小技耳。对手被推。打出去时。绝对的感觉是如古谱中之中所说的:“如风吹倒,跌<BR><BR>翻绝妙”。如果对手感觉被推打的部位很疼,甚或是受伤<BR>> 。必定是你的发放角度,方法不对头或者是发放时机掌握的不是恰倒好处。 要想有意伤人另当别论。(可这<BR><BR>是本人历来不欲推崇的。)。当然遇到歹徒时。自然是要不留情面的。 因此我推打人时都是以对方的感觉不痛<BR><BR>或者是他感觉没有力量时为把握准则。所以我教,学二十余年太极拳。从来没有出现过“工伤事故”。(当然<BR><BR>我的功夫也不行)。据某个医学专家说的,人可以在“意念力”集中时。可以达到几吨或者几十吨的力量。试<BR><BR>想你在行拳走架时候就是在调整周身。目的是把全身的潜能激发出来。现在的一些太极名家高手有些可能是觉<BR><BR>得自身的力量不够。又转而去练习力量。(比如练习大铁棍。站桩。或者练习外家拳一些练习力量的动作来辅<BR><BR>助太极拳)必定是对自身的程度有所怀疑。或者是遇到力量极大的人时自己捧不住别人。这又是一层高手的迷<BR><BR>惘。也可能他们的起点和境界已经到了尽头吧!<BR>> 我想奉劝这些大师一句“人人有个灵山塔”何必外求啊。!!!!!<BR>> 其实他们是不是已经是灯下黑了啊。不知道自己平时在行拳走架时没有缠到位啊。并没有把太极拳的最高境<BR><BR>界练到位啊。而是认为太极拳还是处理不了比自己力量大的很多的人啊。<BR>> 杨谱说:“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BR><BR>。<BR>>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BR><BR>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动全身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BR><BR>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BR><BR>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BR>> <BR>> 九。引进落空。<BR>> <BR>> 这个也是阴阳两个方面。不可单一而论。1.引进对手。使之来力落在我重心的外边(空)的地方。2.我在引<BR><BR>化对手的同时把自己的劲力发落在对手前劲刚完。后劲不接的空挡之处。所以说化发同时。既是指的这个。可<BR><BR>是本人还认为在单位时间内还是一二三的。。只不过它们之间的间隙极小罢了。<BR>> 拳谱说:“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BR>> 粘依能跟的灵,方见落空之妙”<BR>> <BR>> 十。缠法。<BR>> <BR>> 缠法是陈式太极拳的根本。至于其他各式,我就不好说了。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BR>> ”“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见缠法是太极拳的灵魂。现在我所见到的陈式太极拳多为转法。已经失去了太极<BR><BR>拳的真谛。单是转法。怎么也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境界。<BR>> 陈鑫说:“太极拳,缠丝法也。缠法如螺丝形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于<BR><BR>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右缠。大小缠。上下缠。里外缠。顺逆缠<BR><BR>。”<BR>> 并说:“沿途缠绕。静运无慌”<BR>> 本人体会的缠法是:以手臂论,不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这样做就是我刚才说的转法。而非缠法。缠法应<BR><BR>该是向两个方向缠出的。例如是:应该使自己的手臂象一个被要拧干的手巾把子一样。<BR>> 但是不能光在肢体上面研究。舍本求末。进度太慢。身法亦如是啊。只是因为在纸上谈不清楚的。请原谅不<BR><BR>再赘述。<BR>> 缠法是万法之源。和针灸一样。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啊。抓住根本,才能练出名堂来的。<BR>> <BR>> 十一。关于双重。<BR>> <BR>> 简单的说双重的问题就是一侧手足同实。这样就等于把重心卖给了对方。避免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BR><BR>行拳走架或者是推手训练时加以注意就是了。<BR>> 凡是身体一侧手足上下同实,便是“双重”,一旦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步法转换失灵,招法难以施<BR><BR>展。前面手足双重,必然倾扑;后面手足双重,又必然仰<BR>> 跌。不但手足上下配合不许双重,而且手与手、足与足的配合,也不许双重。如六封四闭的双按,抱头推山<BR><BR>的双按,由于身法是侧着的,手部发劲的分量当然随之一轻一重,再看步法的三角形,也可以体会出足与足的<BR><BR>配合同样是前发后塌,即足步的虚实,虚足轻于实足,绝非纯虚纯实的虚实分明。<BR>> 再简单一点说。遇到大力加在身体一侧时。重心一定不要放在这一侧的腿上。这样<BR>> 就可以避免双重的出现。<BR>> 拳谱说“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就是指的这个啊。<BR>> <BR>> 十二。本人对一些古谱的看法和理解。<BR>> <BR>> (1)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BR>> <BR>> 一般拳谱上都是这样写的“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BR>> 我看到的古谱是“左实则左虚。而右已去。右实则右杳,而左已去”。本人认为如果是没有了后面的注脚。<BR><BR>则好象是一句话没有了定语。也就失去了灵魂。显而易见加上后面两句。一般的人也能看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BR><BR>。<BR>> 有的名家大师也是只注释了前面两句的虚实转换和对双重的解释。但是为什么没有解释后面的话。我一直觉<BR><BR>得纳闷啊。也可能加了后面两句。就不用再解释了吧。<BR>> <BR>> (十八在诀)<BR>> <BR>> 捧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咧(音是河南话)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BR><BR>。进在运手。退在卷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BR><BR>必冲。<BR>> 可是这个也是象上面“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一样把注脚给删除掉了。<BR>> 我想就我所看到的拳谱说一下八个劲别的注脚。<BR>> 捧在两臂。捧要松。捋在掌中。捋要轻。挤在手背。挤要横。按在腰攻。腰要弓。<BR>> 采在十指。采要实。咧在两肱。咧要惊。肘在曲使。肘要冲。靠在肩胸。靠要崩。<BR>> <BR>> 十三。本人认为比较易懂又贴切的拳谱。<BR>> <BR>>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也。 <BR>> 意气能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BR>> <BR>>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必有转换。<BR>> <BR>>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BR>> <BR>>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BR>> <BR>>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BR>> 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BR>> 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得千斤。<BR>> <BR>>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BR>>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BR>> <BR>>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BR>> 粘依能跟的灵,方见落空之妙。<BR>> <BR>>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有己发。力从人借。<BR>> <BR>>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可一往无敌。<BR>> 立身能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BR>> <BR>>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BR>> <BR>>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BR>>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BR>> <BR>>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BR>> <BR>>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 <BR>>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BR>> <BR>> 勿使有缺陷处。(圆转)勿使有凸凹处。(捧劲)勿使有断续处(运劲) <BR>> <BR>> 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BR>> 前进后退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于<BR>> 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BR>> <BR>>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 <BR>> 如意要往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跟自断。乃<BR>> 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BR>> 节节贯串。勿令有丝毫间断耳!<BR>> <BR>> 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前句引进落空。后句乘机击打)<BR>> 虎豹深山踞。(曰静)蛟龙飞潭渊。(曰动)<BR>>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BR>> <BR>> 沿途缠绕。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BR>>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BR>> <BR>>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BR>>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BR>> 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BR>>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得如风吹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BR>> <BR>> 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BR>>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有定无定。在人自用。<BR>> 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BR>> <BR>>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BR>> 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献承。<BR>> <BR>> 两手支撑。意气贯穿。左实则左虚。而右已去。右实则右杳,而左已去。<BR>>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BR>> <BR>>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的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BR>>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BR>> <BR>> 结束语 <BR>> <BR>> 奈何本人才疏学浅。功夫又不好。只能是说说自己在练拳时的感觉。希望能对后学们有点启发。但愿他们能<BR><BR>够不再走我们过去学拳练拳时的弯路。也算为太极拳的继承(本人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的人说是发展了太极拳<BR><BR>未免为时过早。能继承下来就不错了。)做点贡献吧。诚挚的祝愿年轻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找到正确的训练方<BR><BR>法<BR>> 。不要老是十年不出门啊!有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BR>> 太极散人草成于二00二年二月二十日深夜<BR> 转自《天下武林论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