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feng6089
发表于 2006-2-6 15:26:00
李存义败于山东与“打死山东客,累死陈**”的荒唐
<P >内家拳旧闻十三 <br /><P></P><br /><P >——中华武士会旧闻 <br /><P></P><br /><P > 中华武士会刚成立的时候,风云人物比较多如太极李瑞东,八极李书文、霍殿阁、马凤图,通背张策,形意李存义、郝恩光、李玉琳,八卦张占魁、韩慕侠等都是一时之选。以后派性渐起,武士会就成了形意八卦的天下,这是有李存义领着,武士会内部人心还算齐,又由于有李存义在社会上的影响,其生源和资金都还过得去。以后李存义被马良邀请到了山东,因上了年纪,在山东与人交手,栽了。回到天津就病了,这时李存义把武士会交给了定兴三李,不久就去世了。三李的功夫是好的,但人性不行,浮不起众望。加上张占魁也另有想法,武士会就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以后国术馆一兴起,原来武士会的一些人都去了国术馆如黄柏年、马玉堂、姜容樵等。李存义是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影响力很大,栽培的人才也多,是武士会里的其他人代替不了的。三李中的老二李文亭以及傅剑秋、黄柏年、马玉堂的功夫都很出众。其他人象郭汉之、李云表、李云山、姜玉和等虽然名气稍逊,但功夫还是有的。</P><br /><P > </P><br /><P > 与此对应,某家族“打死山东客,累死陈**”的神话说法,却只能说明山东武术的水平确实令人钦佩,即:只有能战胜山东客,才能证明自己的水平之高。而不见关于对手的任何实证(例如姓名、拳派、师承等)存在的说法,又说明自我炫耀的毫无根基所在。</P><br /><P > </P><br /><P > 所以,对于“打死山东客,累死陈**”的说法,从一产生,就决定了这个说法的荒唐与可笑。</P><br /><P > </P><br /><P > 话可能尖刻了一些,请指正,或者拿出证据反驳我这个说法的无理与荒唐所在</P><br /><P > </P><br /><P >谢谢</P>
不觉
发表于 2006-2-7 08:41:00
<P>李存义,当时的大高手。败于山东?呵呵,看看内情吧!</P><br /><br /><P>形意拳汇宗 著者 郭志成1961 <BR> p90-p97摘记 姜容樵 文 <BR> 写 李存义当年在马良部队事件 <BR> 简摘其要: <BR><BR> 姜年轻 极慕李存义工夫高妙及为人忠义 <BR> 极力想拜于李存义之门下 <BR> 只因缘未果 空等两年 <BR> 后 不得以 选其次 <BR> 拜于 张占魁门下 <BR> 但终身不改 钦敬李存义之心 <BR><BR> 李存义 <BR> 幼年师事刘奇兰先生 后又经董海川 郭云深详指秘奥 <BR> 遂精 武术玄奥 因是技冠群齌 <BR><BR> 后与 李瑞东 马凤图等共创中华武士会 <BR> 发扬国术 人称国术导师 <BR><BR> 马良部队 武家术百名 以精摔跤 者多 <BR> 闻李存义大名 邀其前往提升国术境界 <BR> 李以对民族文化之使命感 不疑有他 <BR> 不辞辛劳 单身前往 <BR><BR> 马良部队中有二武家为首 曰 某甲 某乙 <BR> 某甲一直 对聘李存义来之以事 心存芥蒂 <BR> 某甲为人 心术多奸 <BR> 自己不敢贸慢然上场 <BR> 一直蓄意鼓动 某乙生事 <BR> 一天 <BR> 某乙终于公开生事后要求与李存义 较技 <BR> 李再无法息事 <BR><BR> 两人在众人面前较技 <BR> 一近身 <BR> 李存义剎那即将某乙跌于地上 <BR> 本以为 武人敬英雄 当可以此服众 <BR> 没想到 此地 此部众 “族群意识极浓烈” <BR> 数百武家群情激动 要求再上 决一死战 <BR> 李存义 感知事态严重 恐将酿成大祸 <BR> 对方且有数百激情情武人 <BR> 不如 搭应与之再比 然后假意输让 <BR> 以一胜一败 都能下台 <BR> 以平息争端 <BR><BR> 故 <BR> 再接受挑战 换到广场 让数百家都可看到 <BR> 换某甲上场 <BR> 某甲猛攻 李存意存心退让 <BR> 故 一直退后不攻 <BR> 假意让其人一掌挥中 李存义身上 <BR> 即跳出 说 “ 我输了 不必再比了” <BR> 李存义 善良人作善良想 <BR> 隔日 即向马良托故辞行 <BR> 以民族团结想 而退让 <BR> 本意 以为武人皆有德行 当可明白其苦心 <BR> 后没想到 人心不古(参现代政治人心当可明白) <BR><BR> ************* <BR> 廖白个人解读: <BR><BR> 故 <BR> 后教孙禄堂 <BR> “ 宜屠手佛心” <BR> “但莫学我忠厚 被人欺之语”(参拳意述真) <BR> 此 当是 孙禄堂 终身不耻马良为人之故 <BR><BR> 有疑 <BR> 李存义 当代 形意 八卦 门名家战将如云 何以 不能讨回公道 <BR> 答 <BR> 马良部队武家 某甲 某乙都为 “回族同胞” <BR> 恐 变成族斗之虑 有损国家民族团结也 <BR> 故 以一人之冤屈 以得免去 族群之斗 <BR> 此李存义之大义也 <BR> 也是 孙禄堂自动辞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 <BR> 到 江苏省国术馆之原因 <BR> 当年国难如缕 深心人何能勇于私斗 <BR> 故 “ 伟哉 真好汉 李存义 孙禄堂 二先生 ” <BR> “仁者无敌” <BR><BR> ************* <BR> 后世不再提当年姜容樵此文 <BR> 当 亦是基于此因也 <BR><BR> 提 姜先生此文大义摘要及廖白个人解读 <BR> 不是要将公道留给世人自评 <BR> 因 武家个人胜败本是小事 <BR> 只 钦敬 “ 仁者无敌” 真武人 真好汉 真性情也 <BR> 语言无诤也 <BR> 至若对廖白个人工夫程度 <BR> 能否正确解读姜文 <BR> 有疑者 <BR> 廖白愿候 一切高明君子武家赐教 <BR> aa3 廖白2004.5.4 <BR><BR> 参考: <BR> 1. 某甲 某乙之名 请自查武史档案 <BR><BR> 2.拳跤名家 张凤岩高徒 摔跤大王常东升 <BR> 后亦向 刘伦山拜学(郭云深弟子1862- 1936) 形精拳(形义精华) <BR> 若 形意不值得学 以常东升之高才及摔跤绝艺 <BR> 当无此事也 <BR><BR> 3. 查拳名家杨鸿修之得意高徒 <BR> 神力巨人 王子平当年继任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后 <BR> 以其天赋神力且得杨鸿修查拳之真传 <BR> 公开比武 也只与形意拳马玉堂(李存义徒 1873-1959)之高徒 <BR> 高振东(1879-1960 朱国福即其师兄弟)战成平手 <BR> 其实力当可参考 <BR><BR> **************** <BR> 此篇用 chingsong发表 <BR> 怕您们 会有压力 <BR> 毕竟 王子平 系统可能仍有大势力 <BR> "回民之虑" <BR> '族群之敏感 当年在 现在或许也在" <BR> 故 <BR> 此篇 <BR> 隐敝也好 <BR> aa3廖白2004.5.4<BR></P>
zptjs
发表于 2006-2-7 15:2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觉</I>在2006-2-7 8:41:00的发言:</B><BR><br /><P>李存义,当时的大高手。败于山东?呵呵,看看内情吧!</P><br /><P>形意拳汇宗 著者 郭志成1961 <BR> p90-p97摘记 姜容樵 文 <BR> 写 李存义当年在马良部队事件 <BR> 简摘其要: <BR><BR> 姜年轻 极慕李存义工夫高妙及为人忠义 <BR> 极力想拜于李存义之门下 <BR> 只因缘未果 空等两年 <BR> 后 不得以 选其次 <BR> 拜于 张占魁门下 <BR> 但终身不改 钦敬李存义之心 <BR><BR> 李存义 <BR> 幼年师事刘奇兰先生 后又经董海川 郭云深详指秘奥 <BR> 遂精 武术玄奥 因是技冠群齌 <BR><BR> 后与 李瑞东 马凤图等共创中华武士会 <BR> 发扬国术 人称国术导师 <BR><BR> 马良部队 武家术百名 以精摔跤 者多 <BR> 闻李存义大名 邀其前往提升国术境界 <BR> 李以对民族文化之使命感 不疑有他 <BR> 不辞辛劳 单身前往 <BR><BR> 马良部队中有二武家为首 曰 某甲 某乙 <BR> 某甲一直 对聘李存义来之以事 心存芥蒂 <BR> 某甲为人 心术多奸 <BR> 自己不敢贸慢然上场 <BR> 一直蓄意鼓动 某乙生事 <BR> 一天 <BR> 某乙终于公开生事后要求与李存义 较技 <BR> 李再无法息事 <BR><BR> 两人在众人面前较技 <BR> 一近身 <BR> 李存义剎那即将某乙跌于地上 <BR> 本以为 武人敬英雄 当可以此服众 <BR> 没想到 此地 此部众 “族群意识极浓烈” <BR> 数百武家群情激动 要求再上 决一死战 <BR> 李存义 感知事态严重 恐将酿成大祸 <BR> 对方且有数百激情情武人 <BR> 不如 搭应与之再比 然后假意输让 <BR> 以一胜一败 都能下台 <BR> 以平息争端 <BR><BR> 故 <BR> 再接受挑战 换到广场 让数百家都可看到 <BR> 换某甲上场 <BR> 某甲猛攻 李存意存心退让 <BR> 故 一直退后不攻 <BR> 假意让其人一掌挥中 李存义身上 <BR> 即跳出 说 “ 我输了 不必再比了” <BR> 李存义 善良人作善良想 <BR> 隔日 即向马良托故辞行 <BR> 以民族团结想 而退让 <BR> 本意 以为武人皆有德行 当可明白其苦心 <BR> 后没想到 人心不古(参现代政治人心当可明白) <BR><BR> ************* <BR> 廖白个人解读: <BR><BR> 故 <BR> 后教孙禄堂 <BR> “ 宜屠手佛心” <BR> “但莫学我忠厚 被人欺之语”(参拳意述真) <BR> 此 当是 孙禄堂 终身不耻马良为人之故 <BR><BR> 有疑 <BR> 李存义 当代 形意 八卦 门名家战将如云 何以 不能讨回公道 <BR> 答 <BR> 马良部队武家 某甲 某乙都为 “回族同胞” <BR> 恐 变成族斗之虑 有损国家民族团结也 <BR> 故 以一人之冤屈 以得免去 族群之斗 <BR> 此李存义之大义也 <BR> 也是 孙禄堂自动辞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 <BR> 到 江苏省国术馆之原因 <BR> 当年国难如缕 深心人何能勇于私斗 <BR> 故 “ 伟哉 真好汉 李存义 孙禄堂 二先生 ” <BR> “仁者无敌” <BR><BR> ************* <BR> 后世不再提当年姜容樵此文 <BR> 当 亦是基于此因也 <BR><BR> 提 姜先生此文大义摘要及廖白个人解读 <BR> 不是要将公道留给世人自评 <BR> 因 武家个人胜败本是小事 <BR> 只 钦敬 “ 仁者无敌” 真武人 真好汉 真性情也 <BR> 语言无诤也 <BR> 至若对廖白个人工夫程度 <BR> 能否正确解读姜文 <BR> 有疑者 <BR> 廖白愿候 一切高明君子武家赐教 <BR> aa3 廖白2004.5.4 <BR><BR> 参考: <BR> 1. 某甲 某乙之名 请自查武史档案 <BR><BR> 2.拳跤名家 张凤岩高徒 摔跤大王常东升 <BR> 后亦向 刘伦山拜学(郭云深弟子1862- 1936) 形精拳(形义精华) <BR> 若 形意不值得学 以常东升之高才及摔跤绝艺 <BR> 当无此事也 <BR><BR> 3. 查拳名家杨鸿修之得意高徒 <BR> 神力巨人 王子平当年继任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后 <BR> 以其天赋神力且得杨鸿修查拳之真传 <BR> 公开比武 也只与形意拳马玉堂(李存义徒 1873-1959)之高徒 <BR> 高振东(1879-1960 朱国福即其师兄弟)战成平手 <BR> 其实力当可参考 <BR><BR> **************** <BR> 此篇用 chingsong发表 <BR> 怕您们 会有压力 <BR> 毕竟 王子平 系统可能仍有大势力 <BR> "回民之虑" <BR> '族群之敏感 当年在 现在或许也在" <BR> 故 <BR> 此篇 <BR> 隐敝也好 <BR> aa3廖白2004.5.4<BR></P></DIV><br /><p>本人听说的消息是,李某在山东,据说是败在一个姓田的京剧名家手下,而且是有数百人当场目睹。这,在山东地区,是众所周知的话题。也许,外省的人并不知道,特此提醒。
zptjs
发表于 2006-2-7 15:28:00
<P>数百人目睹,可不是遮得好的啊 </P><br />
zptjs
发表于 2006-2-7 15:32:00
<P>地点,是在剧场</P><br />
zptjs
发表于 2006-2-7 15:53:00
<P>山东更是一个 好武 地方,所以,想藏 画皮 的话,很难</P>
zptjs
发表于 2006-2-7 16:04:00
更何况,本帖子的中心,应该是““打死山东客,累死陈**”的荒唐”的说法吧?
不觉
发表于 2006-2-9 17:42: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ptjs</I>在2006-2-7 15:27:00的发言:</B><BR><BR><br /><P>本人听说的消息是,李某在山东,据说是败在一个姓田的京剧名家手下,而且是有数百人当场目睹。这,在山东地区,是众所周知的话题。也许,外省的人并不知道,特此提醒。</P></DIV><br /><P> <br /><P> <br /><P>呵呵,真行啊。你们山东人遍地都是绝世高手,好吧!?<br /><P>吹吧</P>
jinfeng6089
发表于 2006-2-10 11:4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觉</I>在2006-2-9 17:42:00的发言:</B><BR><BR><br /><P><BR><br /><P><BR><br /><P>呵呵,真行啊。你们山东人遍地都是绝世高手,好吧!?<BR><br /><P>吹吧</P></DIV><br /><P>你如果不想从根本上看待这个论题,而是想借话题挑起地域之争的话,那你的处世水平也太低了<br /><P>点吧?</P>
不觉
发表于 2006-2-10 17:26:00
<P>楼上的,你比较的搞笑啊!</P><br /><P>我挑起地域之争?顶楼的贴子你没看懂吗?!</P><br /><P>我所做的是还原历史真相,莫要以讹传讹.</P><br /><br /><P>至于那个什么说法.呵呵,发贴子的人有点过敏了吧.因为这句话所讲的是一个历史事实,没有要针对山东人的意思.</P><br /><P>---------陈敬伯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l年)已年高84岁。此时有一位绰号"盖山东黑狸虎"者来访,陈师因年高,意让弟子张仲禹与之交流拳艺。然来客称专程拜访陈师求教,意在非陈交手莫可。陈知对方居心叵测,只得陪同在孙神庙柏树林空场比武。陈师终因年高,又棋逢对手,虽几番提出停手,怎奈来客步步紧逼,毫无留情之意。陈师无奈方真出手,乃将山东客打死,自已也因劳累过度,踉跄不已,怀抱柏树而亡。赵堡镇因此留下一段俚谚:"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