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二天就是中秋节了,紧随着本会的周年庆将届,洪会长挺严兄再三向我邀稿以为周年庆祝兴;唯自忖个人对太极拳的认识极为有限,对于内劲的锻练培养或运用都欠缺心得与领悟,实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所以在这方面是无法作探讨的。或者我想从我所有粗浅的物理常识,试着提出解释,尚请读者多多包涵简陋之处。
力的三元素「着力点」、「大小」、「方向」、「两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点则合力等于零」,这些现象是否仍旧适用于太极拳?如果是的,干嘛仍要全身松开,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滞,如果我的力量大,则对上力量小的我一定胜,这些是否都互相矛盾?假如一根竹杆可以承受三百公斤的压力不会断掉,而我是一个特技专家,我可以很技巧的站在竹杆顶上,则我就像独脚站在地上一样,而我的重量自然透过竹杆传到地上,我如果重七十公斤,则地上自然产生七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如果我重一百二十公斤,当然产生一百二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如果竹杆斜倒了,当然这一切就没有作用了,这么说这枝不起眼的竹杆,实在是太极拳高手了,因为它能如斯响应,要是我的太极拳能练到像竹杆一样多好。如果我把竹杆放到一个透明电梯里面,我仍旧以特技站在竹杆顶上,电梯一上升,外面的人岂不是感觉我是被竹杆发劲发出去了么?妙哉!假如我把竹杆们捆结成一个漂亮又标准的太极拳人像,并且把前脚用螺栓锁在地面上,我如果从前面推这个人手,我的推力岂不是都自然而然传到这人像的后脚,而这个人却看起来轻轻松松,既不用力又不运气,多么潇洒。我再异想天开,在这个人的腰胯部位装个重型弹簧,我一推它,岂不是这个弹簧的反作用效果既往地上,又透过竹杆往我身上作用;这些都是符合力的三元素的。假如我能以这种方式仿太极拳招,做出各种姿势,岂不是花样多端,产生各种效果。在现代这个机械文明发达的社会,各式各样的吊车在各种工程上、建筑上扮演着重要的推手。吊车主要由型态各异的吊杆,缆绳及油压系统组成,操作的人就像魔术师指挥着吊车作不同的角度、高低、方向的伸缩运动,正像玩木偶戏的人,牵动手上的绳索,让人生百态显现在小小剧台上。我常想这些绳索是不是就像我们的肌肉,吊杆就像骨架,而指挥这些动作的就是李天禄了〈我把他比方为意〉。这里面好像存在着一些东西,就让大家自己去猜了。〈竹子是不会自己去推人的〉
我试著作一些引申,凑巧笔者近两年,分别在英国、日本、韩国工作上接触到各式各种的飞机引擎零件,或泵浦之旋转翼〈Impeller〉,在我手中做过详细的观察,尤其是叶片〈Blade〉部份,这种东西非常精密,随着使用部位,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精巧构造,但是有个共同点,就是从内到外有某种角度,或者变换角度的螺栓型变化,而这些叶片再一片一片固定在圆轴〈或圆箍〉上,当圆轴转动时,周围的流体就被飞抛出去,而叶片的螺型结构会使这种作用发挥到极高的效率。如果我们的太极拳能练到像推进器一样,是不是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面临的就是推进器是个金属结构的钢体,它随时随处都维持圆满的结构,轴心一动,则外围的螺旋状叶片则同步产生运动。但是人体的四肢与身体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却是随时随地在变换,也许掤劲永不丢,而由腰胯带动之一动无有不动是一种思考方向。我们练陈氏太极拳的,跟别派的推手时,常常被认为手上用力太多,也许是主观的看法,也许是客观的观察,但都值得我们自省。人的肢体,各部肌肉,绝大多数都能够个别自由控制,所以我们想右手顺转就右手顺转,左手逆转就左手逆转,右手上举就上举,左手下按就左手下按。 [page] 潘咏周
我们开始跟从老师学拳看到老师缠转,所以也不自觉的跟着缠转,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手脚的上举下按也是一样,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已练成了用意指挥的缠丝劲,实是值得商榷!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想象,如果有人就此练出功夫,请与我本人连络,一方面可以自我吹嘘一下,一方面我可以收些束修,以为茶饭酒水助兴,〈也许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个人的练拳秘诀,可是很宝贵的〉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