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太极推手是训练习者掌握太极拳实战技巧的重要阶段,是介于盘架与技击之间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素养来源于盘架与基本功训练,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太极拳基本素养之后方可习练推手,是从知劲到懂劲的必经之路。当今世传太极拳推手一般遵循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乱插花训练程序(注:先天太极拳无此固定模式)。在形式化推手训练中,可使初学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训练程序及一些推手攻防转换要旨,形式化的东西使初学者有路可循,并能从中体认前人经验来验证自身所学,但这绝非太极推手的本质。推手作为对抗性的攻防技击训练,务必手法、身法、步法于攻防转换中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它没有任何人为的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定的触觉应变能力及雄厚的内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质的飞跃。推手的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无非知劲懂劲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于形式,为推手而推手则未免舍本逐末,习练起来也会情趣全无,毕竟推手是直接服务于技击的,切不可将健身推手及竞技推手与真正传统的技击推手混为一谈。 陈氏太极拳名师陈复元云:“练太极拳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实战技击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功,一位真正的太极名师会展现出真正的技击特点。要适应对方急风暴雨、风雷电掣般的攻击,必须你快我更快,对方不可能与你慢悠悠比划玩耍。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度、高力度、多变化的严格训练,才能使你长期积累的各项太极素养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坦然的面对各派拳家。《用武要言》云:“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弹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和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前辈对太极拳技击实战高速度特征的体认值得后辈深思,无论何派高妙武功,没有经过“快”的训练就很难在实战中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忌拔苗助长,为推手而推手。为了参加推手竞技比赛,有些人没有任何太极基础,或临时学了一套拳架,就直接练推手,其本身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单一的推手无关拳法、无关实战,丧失了推手作为联接拳法与实战的重要纽带的存在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推手距技击还有一定距离,推手并不等于技击,盘架为体,技击为用;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只有体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义。在盘架时知己之劲,在推手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下明自身之劲,懂他人之劲才能做到知劲懂劲,越练越精。同时真正的太极传统技击推手训练是没有繁琐花哨的东西的,以笔者多年来武学修练的体会而言,应着重进行喂劲与变劲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学习与提高太极拳知劲懂劲的功夫。何为喂劲?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象母亲给婴儿喂奶一样。在太极推手中,即老师让学者切身体验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的变化,从根本上对八门五步有一种直接的体认,并使学者通过习练后初步掌握其运用之法。喂劲训练又分问劲与给劲两个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首先来谈谈问劲。一个得到明师真传的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功夫的的修炼可以了解到,学练太极拳绝不同习其他任何纯粹知识性的学问,不仅道理要明白,更需通过实作训练才能使学者真正理解掌握,绝不能单以形式上去认识它,否则永远难以步入太极之门。 对于太极拳家来说,不同的外形动作其中蕴涵的劲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动作中的内在奥妙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处,非经亲身实战万难得知。那么在实作就要“问”老师要“劲”,要“问”出着力点、火候等关键处,要“问”出劲力的转换变化的种种特征。比如朋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堋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堋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朋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堋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完全堋住对方的劲力,不令其进来,不足取;完全放任对方的劲力进来,亦不足取。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堋劲呢? 靠秘笈或名家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的在喂劲训及实战运用中去体会。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堋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正如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形容,你都无法知道梅子的滋味到底如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其味。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变化绝非仅靠外形动作就能明白的,必须亲自体验,反复揣摩,不断寻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就拿堋劲来说,堋劲并非局限在某个点或某个部位上,而是堋在周身,周身气血鼓荡,身如气囊,无处不在,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其中玄妙之处,难以尽述。倘若不是周身处处皆生堋劲,又怎能轻易引进落空?“堋”劲如此,对其余劲法之领会亦然。俗谚云:“名师出高徒。”其实应是“明”师出高徒。如果师父都不“明”,那学生又从何学起呢?所以习练太极拳单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体验到老师的劲法并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谈知劲,而不知劲就更谈不上懂劲了。我们再来谈谈给劲。对于习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人背我顺”、“人顺我背”都是使用频度较高的词汇了。那么何谓“人背我顺”,何谓“我背人顺”?如何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顺势进攻?如何在“我背人顺”的情况下化背为顺,以柔克刚?这就需进行给劲的训练了。在推手训练时,老师会跟据学生功夫的深浅和对劲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劲力来引导学生,使其得以入门,步入太极正轨。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