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没有过多地评价他的遭遇.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劝慰他.而是将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轻描淡写地娓娓道来… “那是在六几年.我住的地方很小.也就是个小棚子.两三个人在屋里就转不过身了,—下雨房顶到处漏水,得把所有的锅碗瓢盆都用上去接水。我那时候也有病,偏瘫,躺在床上起不来.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很穷.一翻身,我那床破被子就发出奇怪撕裂的响声,我觉得很可笑,会自己乐半天。我并没有悲观.我总这样想:虽然起不来床,但是也死不了呀!于是很轻松。我躺在床上整理陈发科老师传授给我的太极拳实用拳法,虽然不能起身演练,但是用脑子练,在头脑里像过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地打拳……” 现在回想起来,洪卫国才知道洪均生他跟讲述自己遭遇的良苦用心,是在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自己积极面对困难.开朗乐观起来。 不知不觉两个人就聊到了天黑,洪均生要洪卫国在家吃饭。临走时,洪均生拿出了一条绒裤递给洪卫国,说:“这是我的,天冷了,你腿又有伤.你拿回去穿吧。以后就把这儿当成家.没事就过来。”洪卫国感动极了,情不自禁的趴在地上给洪均生磕了两个头。洪均生说:“我就认你做我的孙子.把这里当家.将来邀请你的父亲来看看你这个济南的家。”从此洪均生对别人介绍洪卫国时都说: “这就是我认的一个本家孙子,是我捡到的一个上大学的状元孙子。” 一个人受打击多了,很多想法会发生改变.折磨在理性与感性、梦想与现实之间.压力无处不在。但是此时的洪卫国,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从洪均生家出来.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但是洪卫国却感觉自己的人生被爷爷洪均生点亮了。 “我一辈子没把太极拳当武术练.老年倒成了武术界的一位.有个记者采访我标题是《从文弱书生到武术家》,我说应该改成《从药罐子到饭桶》。”洪均生爷爷对卫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腿也不好,身体也糟糕.后来慢慢练拳就忘了有病这件事。他很自然地开始对洪卫国讲太极拳.告诉卫国太极拳可以健身、可以强身,但是不要靠太极拳吃饭,还是要好好念书,将来好好干事业。把太极拳当成个伴儿儿.修身养性,伴随终生。 “你要松松地练、圆圆地练.这样会对身体微循环好。你的腿有病,所以要抻着劲儿轻轻地练,架子高点儿。还是要活动.正是因为你一直不敢活动,所以肌肉才会萎缩。气血经络通了,慢慢会康复。” 洪均生对卫国说:“有时间去找我的学生老孟学学拳架子,他住离明街54号,佛山街内往东,棋盘街内往西.刘秀文就是跟孟宪斌学的.你也去跟他学学拳架子.回到家我再给你纠正。”洪卫国拿着洪均生给他写的地址找到了孟宪斌家。“孟大爷、孟大娘都对我很好,知道我是洪均生认的孙子也对我很亲。我记得跟孟老师学了四五个动作,好像是学到搂膝拗步.因寓学校较远.又有腿伤.爷爷就让我转到距离自己学校很近的李储功伯伯那里学。李老师性格和善.人品好,经常用探讨的口气对我说,你回去问问你爷爷是不是这样练,还时常把他自己悟到或体会到的细微动作让我回去征求爷爷的意见。爷爷答复说,李储功学拳有股韧劲.善往细处找。”当时爷爷几个老弟子每周都会去看爷爷几次,并让爷爷改拳。刘秀文姑姑更是几乎每天都去,看望和照顾爷爷奶奶。 洪卫国说,爷爷平时说话的时候很和蔼,可是每当自己一练拳.他说话的口气就完全不一样了,很严肃.有板有眼的,眼神也像变了一个人,很锐利.一动不动盯着自己的动作。每到这时,洪卫国的心也就—下子入了静.祖孙二人完全沉浸在拳的世界里。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