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2013-6-18 08:16|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20075| 评论: 0

摘要: 松功是太极拳内劲或内功修炼的重要一环,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对此,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在练功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认识和误区。从古至今,尚没有一本著述把这个“瓶颈”问题阐述清楚。在实践中真正 ...



  (二)、修炼“松功”的意义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的条件。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光肩松而腰、胯、筋、背不知如何松或肘、腕、指节等不知如何松……此皆非正宗传授也。
  可见,松对于练好太极拳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是灵魂,懂得什么是正在松软,练拳和推手才会进步。非松软纯净内劲不生,如不松软,反不如不练内功。极松软,然后极坚刚。
  其次,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可见,“一分松、一分功,松到一无所有的真功。”
  再次,松是练习内气的基础。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实不易,全身入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自能上手。
  总之,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不节不松,到老仍是不通。
  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错误认识或误区
从古典拳谱中看,不应带来练拳中的偏差或谬误,查其原因,并非简单,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论述,虽然有“专气致柔”,“稍一用力即落傍门”、“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但终没有明白的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宗师”们,在解释“古拳谱”时,再加进了自己的体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用多余的力”,还是用力;或提“松紧适度”之说,还是有“紧”;或倡导“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名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解决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因而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在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中,更是缺乏名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外行”教导“外行”现象,形成晨练点中的太极操活动。
  第三、在太极拳的推广上,由于重视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主要是新改编的各氏拳种比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本质要求—松、软、柔、韧。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势深……等外在动作。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从有始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拼体力的“傍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由于极少数的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开地向“大松大软”挑战,在《武当》、《武魂》等武术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疲塌”混为一谈,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在心里上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功夫。用外家拳的理念,改造太极拳。
  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条,还有其他原因,如身强体壮,“好战心”引起的“争斗心”等等,也是造成走“僵硬劲”的原因之一。
11

点赞
14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5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